隨著網課的普及,傳播違法信息的網絡彈窗廣告也盯上了這塊「肥肉」。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有不少傳播色情、賭博、暴力甚至誘導自殺等違法信息的廣告,頻繁在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時彈出,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如同「牛皮癬」一般,彈窗廣告已成為網際網路世界的一大公害。每每打開手機和電腦網頁,各色彈窗輕則遮住頁面、影響瀏覽,重則掛載木馬、盜取信息,抑或傳播不良信息。因其危害,有關部門曾開展多輪專項打擊行動,嚴懲背後的廣告商;相關立法也進行了完善,明確彈窗廣告必須設置「一鍵關閉」按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彈窗廣告「想彈就彈」的情況大幅減少,但仍有一些廣告商鋌而走險,並且手法愈發隱蔽。有的將「關閉」按鈕做得極不顯眼,打法律擦邊球;有的於後臺讀取用戶歷史記錄,實現精準彈窗;還有的與運營商串通一氣,讓各種屏蔽軟體形同虛設……針對青少年的「毒」彈窗,也由此而來。
既然彈窗廣告煩人,能否將其全部封禁?就目前的網際網路生態來說,直接「一刀切」並不現實。由於許多免費軟體和網站的特色不夠突出、功能不夠強大,很難依靠用戶付費形成盈利,通過彈窗廣告獲得分成是其重要盈利渠道。同時,鑑於網絡開放創新的技術特點,我們的網絡治理思路總體上也是審慎包容,留給企業一定試錯空間。全面封殺不可行,實現精準打擊也存在難度。一方面,與動輒數百萬的「黑色」盈利相比,現有的處罰很難產生痛感。另一方面,「毒」彈窗產業鏈條長、操縱者隱蔽,地方監管部門人力有限,執法成本很高。因此,儘管今年上半年,全國已查處網絡「掃黃打非」案件1800餘起,處置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840餘萬條,但要根治「毒」彈窗依然難度不小。
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是大勢所趨,治理「毒」彈窗,我們需要一個更加立體、更有執行力的監管體系,整合多方力量,形成監測、取證、執法一條龍,發現一起、打擊一起,形成震懾。其實,無論違法彈窗的運營者多麼隱蔽、多麼複雜,其內容的呈現終究要通過瀏覽器來實現。廣告彈窗終歸只是技術手段,監管也要通過技術手段來完成。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的成熟,瀏覽器主動識別、限制彈窗廣告內容,已經具備了可行性。因此,不能把瀏覽器僅僅視為中立工具,而是要敦促其落實主體責任、對內容負責,確保網際網路「入口」不被汙染。對「面子」和「裡子」雙管齊下、猛藥去痾,綠色清淨的網際網路環境一定可以實現。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鮑南
編輯:範榮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