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LAW說•民法典第1講】:讓英雄不再流血又流淚——評《民法...

2020-12-18 澎湃新聞

【團團LAW說•民法典第1講】:讓英雄不再流血又流淚——評《民法典》「好人條款」

2020-10-06 09: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高雁

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二級法官。曾在《人民法院報》《人民司法》《審判研究》等期刊發表多篇調研文章,主辦案件被《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公報》作為全省法院參閱案例發布,2018年曾在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迴庭掛職鍛鍊,榮立個人三等功。

見義勇為,是指個人不顧自身安危通過同違法犯罪行為做鬥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等方式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該成語原文出自《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扶不扶」「救不救」成了社會痛點,不少人對「見義勇為」畏首畏尾,想為而不敢為。民法典設立的「好人條款」,為見義勇為人撐起了「保護傘」。

《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李某是從事高空作業的工人,在工友摔出腳手架的危急關頭他及時出手拉住了工友,避免了悲劇的發生,但導致自己腿部受傷被鑑定為十級傷殘。他向法院起訴要求僱主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審法院審理後認為李某自身未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存在一定的過錯,判決由其自行承擔10%的責任。二審改判認為,在他人生命安全存在不虞之測時,李某沒有時間考慮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不應當不合理加重見義勇為人對自身安全的注意義務。

見義勇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近年來「見死不救」,「見危不救」的事件屢有發生,引發人們對社會道德滑坡的擔憂。例如廣東小悅悅事件,2歲女童慘遭兩輛車先後碾壓,在此期間多名路人從其身邊經過但無一人出手相救。再如2018年重慶公交墜江事故,公交車上一名乘客與正在駕車的司機激烈爭執乃至互毆時,車上其餘乘客無一人上前阻止,最終車輛失控墜入長江,全車人員均葬身江中。

悲劇的發生令人扼腕。鼓勵好人好事,期待群眾在面對違法犯罪行為時「該出手就出手」,首先要解決好人的後顧之憂,不能讓見義勇為人挺身而出後面對「一地雞毛」。民法典中的「好人條款」,順應社會期待,有立有破,確認因見義勇為受到傷害的求償權,求償對象包括侵權人和受益人;免除緊急救助人在救助過程中的過失或者重大過失責任,給見義勇為者吃了顆「定心丸」。

我們不能苛責見義勇為人承擔普通人在通常情況下才能盡到的高度注意義務。首先,不能苛求見義勇為人對自己的安全盡到高度注意義務。見義勇為人明知危險存在,但還是選擇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其冒險行事目的並非為了自身利益,所以對於見義勇為人來說,並不存在進行自我保護、利益衡量的前提條件,也就不應當承擔忽略自身安全的不利後果。如果要求見義勇為人對自己安全盡到高度注意義務,那麼很多見義勇為的英雄之舉將不會發生。其次,不能苛求見義勇為人在緊急情況下實施的救助行為達到專業救援人員的施救標準。現代社會,分工細化,各個行業都有其專業壁壘。非專業人員實施的救助行為,稍有不慎,不僅不能救人於危難之中,還有可能造成更大損害。民法典規定在情勢急迫的情況下實施的救助行為一概免責,就是為了鼓勵人們在緊急情況下施以援手,避免處於困境中的人員錯過黃金施救期。我們倡導科學合理地實施見義勇為行為,同時也應當容忍緊急救助後有時並不盡如人意的結果。如此,方能讓社會上點點滴滴的善意和正能量湧動成一股永不退潮的暖流。

▲收看視頻

(來源:青春南通)

原標題:《【團團LAW說•民法典第1講】:讓英雄不再流血又流淚——評《民法典》「好人條款」》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主播說《民法典》|見義勇為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為了避免出現「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不公平現象,《民法典》給見義勇為者撐起了「保護傘」。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 漫畫民法典——《民法典》到底講了什麼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草案,這是我國立法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它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那麼這部法典到底講的什麼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 紮實推動民法典落地生根——全國律師行業掀起學習宣傳民法典熱潮
    「單設人格權編,強化對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構建起相對完善的人格權規則體系,適應了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不斷強化人格權保護的發展要求,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人格權保護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既是此次民法典的亮點之一,也是世界民事立法的創舉。」王俊峰說。法隨時變。為讓各類處於模糊地帶的權、利、責有所依歸,民法典還增設了其他多項新制度。
  • 《民法典》時代的勞動關係前瞻
    快來參與吧~敢當銳評 第34期《民法典》時代的勞動關係前瞻隨著2021年1月1日的臨近,《民法典》施行已進入倒計時,《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民法典》的規定包含了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每一個細節,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 走進《民法典》第四十四講
    走進《民法典》第四十四講 2020-12-11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 | 《民法典》的88處重要變化
    (六)民事權利的保護——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作了原則性規定《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七)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 西南政法大學老中青三代民法人共同見證《民法典》頒布 講述編纂...
    就在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頒布,這部從1954年就開始起草的法典,歷經66年和幾代民法人的努力,終於問世,並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會上,西南政法大學多名參與民法工作的學者們共同見證了《民法典》的頒布。特別是金平教授,三次進京參與民法典起草,從當時最年輕的編纂者到如今97歲高齡的耄耋老人,始終彰顯著西政人在國家法治進程中的使命與責任。
  • 《民法典》課堂 | 民法典:當你老了
    《民法典》完善了遺贈扶養協議制度,適當擴大扶養人的範圍,明確繼承人以外的組織或者個人均可以成為扶養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八條規定,自然人可以與繼承人以外的組織或者個人籤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該組織或者個人承擔該自然人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
  • 《民法典》問答2:《民法典》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什麼?
    這個問題展開講,三兩言說不準,我認為有以下三點。說來與眾友聊聊,同時,歡迎有法務實踐經驗的朋友來說比較在行。企待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律師們發表觀點意見。一,我們常言「國有法,家有規」,國法家規合二為一,謂法規,法是宏觀,規是微觀。
  • 《民法典》:流浪狗咬人,長期投餵人將擔責!這些新規定要早知道
    2020《民法典》:流浪狗咬人,長期投餵人將擔責;婚內出軌,法律保護無過錯方,犯錯的不僅賠錢,還可能淨身出戶!這些新規定你需要提早知道。《民法典》第1249條:遺棄、逃逸的動物在遺棄、逃逸期間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動物原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民法典》第1245條: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高境司法所與長江軟體園「《民法典...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高境司法所與長江軟體園「《民法典》走進園區」第一講正式開始啦!聽聽民法典怎麼解答。2020年7月16日下午,高境司法所與長江軟體園聯合組織的「民法典走進園區」第一講正式開始。活動邀請了上海市百匯律師事務所的楊穎琦律師,為大家講解《民法典》與婚姻家庭的那些事兒。活動得到了園區企業的喜愛和歡迎,30多名園區職工到場聆聽。
  • 你可能不再是唯一的繼承人了!《民法典》帶來繼承新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對現行《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等均進行了整合和部分修改。今天小編就先帶大家對於《民法典》中繼承方面的修改部分一起學習一下吧!
  • 《民法典》合同編內在體系的變遷
    《民法典》第490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籤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未明確當事人可否約定合同成立的要件,但其第483條許可當事人約定合同並不從承諾生效時起成立,比《合同法》第25條更彰顯了契約自由理念;《民法典》第137條第2款允許當事人約定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亦同。 二是增加了合同成立的「其他方式」。
  • 周江洪:從民法到民法典,一字之差何以有別
    編纂民法典的工作持續了幾十年,這期間最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民法典通過之後對我們的意義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周江洪:這次的民法典編纂工作應該是新中國以來第5次起草民法典。新中國5次起草民法典,也說明起草民法典的重要意義和它的難度所在。這次民法典主要堅持了五個方面的原則,其中第5個原則當中講到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等等,我想就科學立法做一些介紹。
  • 「打開民法典」見義勇為免責 該出手時出手
    民法典設立的「好人條款」,為見義勇為者撐起了「保護傘」。民法典護航見義勇為,不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6月28日,記者採訪嶽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監二庭法官喬寶全,對此進行解讀。【原文】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 法學匯|打開中國民法典的正確方式
    可以說:「民法典是對人從搖籃到墓地的一個全面系統的關懷。」民法典不僅是從搖籃到墓地,而且不斷向兩端去延伸。在前端上,從搖籃向前延伸到了胎兒,根據民法典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或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向後延伸,第994條規定了死者人格利益的保護,對於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可以由其配偶、子女和父母以及其他近親屬加以保護。
  • 民法典版成語新說之「信誓旦旦」
    民法典版成語新說之「信誓旦旦」 2020-06-05 0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治嘉祥】走進民法典 | 看看民法典是如何從「吃穿住行」「生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總共1260條,下面小編將帶你走進民法典,分編分章總結50個你關心的問題。看看民法典是如何從「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的。《民法典》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 不斷掀起學習民法典熱潮,貴州各地多形式開展民法典系列宣傳活動!
    為使民法典得到更好的宣傳與推行,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幫助群眾充分認識《民法典》頒發的意義以及法律知識點,在全省掀起學習民法典熱潮,貴州各地多形式開展民法典系列宣傳活動。黔南州近日,黔南州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民法典培訓班第一期在黔南州委黨校開講。講座中,吳大華書記主要從民法典的亮點熱點、民法典中有關行政機關履職規定、領導幹部為什麼要學習民法典、工作中如何貫徹實施好民法典五個方面依次展開講解。
  • 《民法典》日常問答
    1、網購商品用快遞送達,商品在快遞途中、籤收之前毀損的風險誰承擔?答:賣家。《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二條規定,通過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訂立的電子合同的標的為交付商品並採用快遞物流方式交付的,收貨人的籤收時間為交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