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草木文社(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吟遊詩人」歐洲大陸上一份極其古早的職業。早在公元1世紀,拉丁作家盧卡努斯就曾經把吟遊詩人說成是高盧或不列顛的民族詩人或歌手。由此可見吟遊詩人是一份多麼古老的職業。可是吟遊詩人在人們的眼裡真的只是漂泊無依,利用自己的歌喉來維持生計的流浪詩人嗎?
古歐洲時期,音樂作為人們當時的人們少有的娛樂方式,在凱爾特人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因此擅長作詞的凱爾特人常高歌遊走於歐洲大陸。一些貴族會將吟遊詩人邀請至城堡,隨之許多人會擁擠地在門口觀看這個陌生的吟遊詩人。領主會將他安頓下來,並與附近的貴族共同開啟豐盛的宴會。而吟遊詩人就會拿起豎琴向人們傳唱一些像是貝奧武夫一類的傳奇故事。
而吟遊詩人作為四處流浪的賣藝之人。為了生存決不只是會彈奏和歌唱,而是樣樣都會,當時樣樣不精。遊吟詩人像是音樂家,也像是凱爾特文明的載體。因為古凱爾特人信奉的為德魯伊教,其教規嚴禁一切形式的書寫,使得其歷史只能通過吟遊詩人的口述而相傳下來。他們往往來自落魄的騎士和貴族。
在歐洲進入中世紀以後。往往在各個領主出徵的交戰時,他們往往會在其中進行後勤的工作。或者充當夥夫,或者充當牙醫。在開始交戰前的吹號角工作,編著軍隊出站時的軍歌,將戰後的英勇事跡編成歌謠等工作也是由吟遊詩人來進行的。
在十字軍東徵時期,通常為了宣傳十字軍東徵的事跡,吟遊詩人作為僕從也要隨國王出徵,並將國王和貴族的事跡編成歌謠傳播出去。吟遊詩人作為流浪的從業者,有時會被一些領主所青睞而給予他們統一的宮廷著裝和報酬。因此吟遊詩人出現了明顯的等級分化。即使吟遊詩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人們還是認為吟遊詩人有漂泊流浪的,不能夠成為領地的一份子。
通常吟遊詩人在沒有表演活動時,一般會執行軍事任務。比如守在城堡頂端,觀察敵情。1306年,英國溫莎城堡失火了,一位叫做理察的吟遊詩人發出警報,使城堡未被完全燒毀。除了城堡守夜人以外,在戰場上還需吟遊詩人們彈奏樂曲以鼓舞士氣;進攻不順時,需要上前挑釁。
因為吟遊詩人的特殊性,領主們首先會安排一下吟遊詩人,藉助他們普遍懂得拉丁語的優勢去對立國家充當間諜。其次是充當宣傳人員。讓他們按照特定的吟遊路徑,把某位領主的英雄事跡和品懷道德用吟唱的方式傳播出去,以拉攏人心。甚至有時會編造謊言來穩定後方民心。
在13世紀,吟遊詩人群體達到了巔峰。幾乎每一個國王的宮廷裡,都充斥著大量的吟遊詩人。可是極盛過後就是衰落,貴族們厭煩了千篇一律的故事。貴婦們也厭煩了吟遊詩人們空中的軍功偉績,因為他們不不在乎騎士們在外徵戰的英雄事跡。女人們普遍嚮往的愛情,在這段時間中的吟遊作品隻字未提。底層人們因故事中的事跡與他們太過遙遠,而無法產生共鳴。
直到11-12世紀,法國貴族兼吟遊詩人威廉九世和一群貴族創作了許多新的歌謠。他們不再關注與那些誇大其詞的吟遊歌謠,反而注重騎士們內心世界。同時,將貴婦們所嚮往的愛情加入的歌謠之中。設置一部分人會將描寫社會醜惡,揭露事實真相的諷刺寫進歌謠。因為歌謠的傳頌,使得領主的領地除去物質上的邊界,還形成了精神文化上的邊界。
遊吟詩人的存在為歐洲早期的歷史文化傳承做出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在中世紀,隨著吟遊詩人的不斷發展,以至於在當時的歐洲政局與中世紀文化都擁有極其強烈的影響。他們的四處流動讓歐洲加速了文化對外的傳播。
參考文獻:《荷爾德林》《被遺忘的國度》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