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5日電 (魏薇)靠檔計息類產品提前支取規則變了。12月14日,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行齊發公告,2021年1月1日起,調整靠檔計息產品提前支取時適用的計息規則。如在調整日(含)後提前支取,將按照支取日該銀行人民幣活期存款掛牌利息計息。
今年以來,不少銀行陸續公布了靠檔計息類產品的調整規則。業內人士認為,靠檔計息產品的存在拉高了銀行吸儲成本,加大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難度。監管機構規範靠檔計息存款產品意在降低銀行攬儲成本,從而為達到降低貸款利率、解決企業融資難及融資貴問題。
六大行調整靠檔計息產品計息規則
「靠檔計息」產品是指定期存款在提前支取時不按照活期利率計息,而是按照實際存入時間最近的一檔存款利率計息,剩餘部分按照活期計息。該類產品既可享受活期產品的流動性,又能享受定期產品的高收益,因而備受儲戶青睞。
靠檔計息定期存款一般包含兩類:一類是大額存單,2019年底之前,銀行發行的大額存單大部分允許靠檔計息;另一種是智能存款,產品存款期限通常為五年,存款期限越長、利率越高。
12月14日,六大行均發布公告,調整部分個人存款產品服務內容。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產品,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如在產品到期時支取,仍按照存入時約定的產品到期利率計算,利息不受影響。
為何要調整計息規則?六家銀行在公告中均表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的有關規定」。
靠檔計息產品一度是中小銀行的攬儲利器,但在業內一直飽受爭議,因其違反了《儲蓄管理條例》中的有關規定。據第一財經報導,2019年12月,監管通過窗口指導的方式,要求銀行在全國範圍內立即停止辦理關於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相關業務,並逐步壓縮該類業務存量,從政策傳達之日起到2020年底為過渡期,在過渡期結束後,該類產品餘額為零。
今年3月,央行曾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對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作出整改要求,此類產品也正式進入了清退階段。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部分靠檔計息產品涉及結構化存款,但正如監管整頓所指出,大量結構化存款產品是假的結構化存款產品;部分是通過接力形式,即儲戶購買的是長期限存款,但允許在規定時點進行轉讓,根據連續持有的期限獲得利息,這種產品存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極端情況下可能找不到接力方。整體看,靠檔計息產品存在拉高了銀行吸儲成本,加大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難度。
有民營銀行人士向中新經緯客戶端指出,今年金融業讓利實體經濟,銀行業是主力,如今貸款端利率下降,存款端也就是負債端的利率也必須要下降。監管機構規範靠檔計息存款產品意在降低銀行攬儲成本,從而為達到降低貸款利率、解決企業融資難及融資貴問題。
中小銀行挽留客戶
事實上,不僅六大行,今年以來,廊坊銀行、張家口銀行、眾邦銀行等多家城商行、民營銀行紛紛發公告叫停靠檔計息類產品,公告發布後也引發了儲戶的質疑。
今年8月,億聯銀行有儲戶反映,收到銀行發來的調研通知,稱正在對靠檔計息的智能存款產品進行調研,擬在年底前對此類產品進行清退。億聯銀行8月27日發布聲明,稱近期對個別產品進行小範圍客戶意見調研,引發部分客戶對所購買產品利息兌付產生疑慮和誤解,對給客戶帶來的不必要困擾,該行表示誠摯的歉意。
12月14日,有儲戶向中新經緯客戶端反映,近期和華瑞銀行溝通得知,此前的靠檔計息產品將會在12月21日提前按產品到期利率一次性結算至儲戶帳戶中,12月21日如果提前支取按照活期利率0.35%計算,也可以存滿五年,按4.95%支付利息。華瑞銀行客服也向中新經緯客戶端證實上述信息屬實。
上海華瑞銀行客服答覆 來源:受訪者提供
「這種處理結果圈了一波粉,既執行了監管要求,又盡力維護了儲戶的權益。儘管儲戶損失了流動性,但這樣的執行方案可以讓人接受。」該儲戶表示。
上述民營銀行人士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分析,靠檔計息產品此前發行的主力是民營銀行、城商行等中小銀行,大行也有,但規模佔比相對較低。中小銀行面臨的攬儲壓力更大,吸儲也更為激進。
在處理辦法上,上述人士認為,中小銀行的品牌性較弱,儲戶購買產品時單純是為了收益高,當面臨損失時,往往反彈會更強烈;另一方面,中小銀行也不希望將其辛苦建立的口碑付之一炬,因此將根據自身情況「一行一策」,可能會適當彌補客戶損失,降低聲譽影響。
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存款或迎強監管
一邊叫停靠檔計息產品,另一邊部分民營銀行、城商行仍然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發布創新類存款產品。
中新經緯客戶端在某網際網路平臺看到,有銀行發布的創新類存款產品滿期5年,滿12個月作為一個計息周期,按4.7%利率付息,持有滿期額外按4.875%補足剩餘收益。更有民營銀行的付息周期短至7天,存款期限3年、5年不等,存款利率從3.3%至3.55%不等。
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論壇上發言時指出,目前,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吸收存款的銀行主要為地方中小銀行甚至村鎮銀行,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的流量優勢,部分銀行存款規模得以快速增長。
孫天琦強調,網際網路平臺存款的一些問題需要關注。一是網際網路平臺存款模式的實質:信息展示/存款營銷/無牌照提供銀行產品和服務、非法金融活動,必須從嚴認定;二是通過分段付息等方式變相抬高存款利率,擾亂存款利率市場機制;三是地方法人銀行偏離業務發展定位,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將存款業務拓展至全國,已成為全國性銀行;四是高風險銀行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吸收存款,飲鳩止渴,流動性隱患突出;五是中小銀行高息吸收存款必然追求高收益資產,匹配高風險項目,導致資產端風險增加;六是網際網路平臺存款的特有屬性,對中小銀行流動性管理帶來挑戰,提出了風險應對的新課題;七是帳戶管理、資金出入等方面可能存在合規性風險;八是在個人信息保護、產品宣傳等方面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
孫天琦表示,將完善監管體系,規範網際網路平臺存款業務。一是明確銀行準入資質和標準;二是研究出臺針對高風險銀行吸收存款行為的有關法律法規;三是針對新業務模式的新特徵,完善審慎監管指標和有關規則;四是嚴格規範網際網路、APP等數字平臺涉及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各類行為;五是完善存款保險償付規則,避免金融機構濫用存款保險法定償付標準、搞資金價格競爭;六是嚴禁平臺對存款「集中比價—競價」;七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降低準入門檻,促進有效競爭和穩健的金融創新。(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