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綜合實力和個人武藝的話,分別會得出不同的排名。如果討論三國武將的綜合實力,個人比較傾向於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周瑜、陸遜、張遼、鄧艾、姜維這十人。縱觀整個三國時期,這十人是綜合考慮個人武藝、統帥能力、軍事謀略、政治地位等多種因素後得出的十大名將。呂布作為三國時期較無爭議的第一武藝,在十大名將中佔據一席之地乃是理所應當。事實上呂布雖然在下邳之戰中被曹操逼入絕境,顯示了他作為一方諸侯的競爭力依然有所欠缺,但從武將的角度講,呂布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武藝蓋世,同時也有一定的戰略思維與全局眼光的名將。
呂布腳踏赤兔馬,手持方天畫戟的形象也廣泛流傳於後世,成為歷代名將的代表之一。「武聖」關羽是整個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關羽創下的輝煌戰績至今依然被後人津津樂道:溫酒斬華雄、陣斬顏良與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等,關羽被認為是「萬人敵」,而他忠義重信、正直勇敢的形象,也為關羽身上增添了一份獨特的英雄色彩。劉備、關羽的結拜兄弟張飛同樣是三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張飛可謂是三國中單挑記錄最為出色的戰將之一,與呂布大戰100個回合不分勝負;與馬超大戰300個回合不分勝負;三次正面擊敗魏國「虎痴」許褚,其中最後一次刺中許褚眉心,迫使許褚落馬;正面擊敗夏侯淵;三五十個回合擊敗張郃。
可以說,張飛絕對是可以位居三國武將之巔的名將之一。趙雲不但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同時也是歷代名臣典範。長坂坡突圍無疑是趙雲個人生涯武藝的巔峰表現,他屢次與多位名將周旋,在亂軍中左衝右突的神勇表現令讀過三國的朋友無不印象深刻。同時,聞名於世的「常勝將軍」趙子龍還是一位深明大義、文武兼備的名臣,在蜀漢競逐天下的過程中,趙雲屢次展現出自己機智勇敢、忠信兩全的特色,令後人更加敬佩。《三國演義》中對於馬超有著兩人印象深刻的描寫:「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
原來那將即馬騰之子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歲,英勇無敵。」馬超出場雖然較晚,但卻如同天空中最耀眼的明星一樣,令讀者無不為其高超的武藝和瀟灑帥氣的形象動容,所謂「金呂布,銀馬超」,真是對馬超武藝的高度評價。周瑜作為三國時期東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入選十大名將同樣當之無愧。周瑜被譽為有「王佐之資」、「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可以說是江東名士的代表人物,他才華過人、文武雙全,形象出眾,而且精通音律,博學儒雅,實在是一代風流名士。作為周瑜之後東吳最具才華的人物,陸遜在三國歷史上以火燒連營擊敗劉備,給予蜀漢力量致命打擊而被後人銘記,可以說,陸遜是三國中罕見的文武兼備、具備一國最高統帥才能的人物,他在整個三國歷史上表現出了出眾的膽略、智慧、決斷力與統帥能力,這樣一位幾乎改變了三國走勢、扭轉天下大勢的人物實在是令人側目,而此後陸遜統領吳國軍政二十多年,官至大將軍、丞相,也是對其才能的最佳認可。
作為「五子良將」之首,張遼可以說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中最為全面、最受後人認同的人物。曹操手下雖然名將眾多,但大多在個人能力上有所欠缺,或是武藝不夠精尖、或是有勇無謀、或是個人履歷上有汙點,或是統帥能力不足,因而影響了後人對其評價,但張遼卻以自己自始自終出色的表現,成為魏國唯有的兩位進入「武成王六十四名將」之列的武將之一。進入「武成王六十四名將」之列的另一位魏國名將是三國後期與姜維周旋,最後為滅蜀國立下大功,官職魏國太尉的鄧艾。儘管在三國中出場較晚,但鄧艾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戰功最為突出的名將之一,尤其是偷渡陰平一役,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經典的入川戰役,被後人反覆研習。
鄧艾可以說是三國名將中當之無愧的實力派人物。三國晚期的另一位主角則是蜀國大將軍姜維。本為天水太守的姜維在諸葛亮北伐中原時歸順於蜀漢,深得諸葛亮賞識,作為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姜維在諸葛亮後成為蜀漢最主要的軍事統帥,繼承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在此後魏、蜀兩國的鬥爭中與鄧艾、郭淮等人鬥智鬥勇,受到後人尊崇。三國時期名將眾多,其他如張郃、曹仁、夏侯惇、呂蒙、黃忠、魏延等人物,同樣戰功赫赫,但限於名額有限,遺憾無緣三國十大名將。若只從武藝的角度評選,則是另一番光景,個人認為大致可按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典韋、顏良、文丑、孫策、太史慈這個順序。
如果進行綜合評價的話,顏良、文丑等人確實僅僅是「一介勇夫」,其功績和名望,實在無法與才華卓絕、智勇雙全的周瑜、陸遜、鄧艾等人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