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黃濤 張萬裡
今年,「疫情難過民兵娘子關」成為陽穀景陽岡的一句流行語。景陽岡「十姊妹」民兵展覽館正在規劃、選址。「景陽岡『十姊妹』民兵班,有著六十餘載光榮的奮鬥歷史,俺是第九任班長,俺要帶領新時期的『十姊妹』在新時代續寫新的風採。」11月4日,現任景陽岡「十姊妹」民兵班班長張慧說。
現在的景陽岡「十姊妹」民兵班。陳金路 攝
班長張慧。陳金路 攝
上世紀90年代的景陽岡女民兵班。
上世紀70年代末的景陽岡女民兵班。
◎榮耀 曾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輩中央首長接見
陽穀縣張秋鎮景陽岡,因武松打虎蜚聲中外。解放後,「打虎精神」在女民兵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據陽穀縣人民武裝部部長張永良介紹,景陽岡村原來是一片沙鹼地,百姓辛勤勞作一年,有時連種子錢也掙不回來。新中國成立後,景陽岡村基幹民兵排一手拿鎬、一手握槍,治沙造田、整治荒鹼。不久,民兵隊伍在治沙造田中湧現出「鋼鐵五姊妹」「東風姑娘隊」「火箭姑娘隊」「武松隊」等多個先進集體。
1957年冬,在「深翻土地」改造沙鹼地的熱潮中,景陽岡村基幹民兵排,十六七歲的姑娘高慶蓮、高慶芝、王俊英、王秀琴、楊玉萍5人組成了姐妹班,經過70個晝夜的奮鬥,翻了百餘畝冰凍的田地。1958年春天,她們在新翻起來的土地上搞起15畝豐產田,當年就實現了大豐收。從此,「鋼鐵五姊妹」的名聲在景陽岡不脛而走。「那時候,邊勞動,邊練射擊,幹活時放下槍,休息時就練打槍。」景陽岡「鋼鐵五姊妹」班第一任班長、現遷居湖北崇陽縣82歲的高慶蓮告訴記者。
接著,高慶蓮帶領姑娘們創作了《鋼鐵五姊妹之歌》,並參加了北京和武漢的匯演。在武漢演出時,高慶蓮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1958年秋,毛主席提出「大辦民兵師」,景陽岡村以「鋼鐵五姊妹」為基礎,與「東風姑娘隊」「火箭姑娘隊」合併成一個「鋼鐵姊妹排」,高慶蓮任排長。1958年12月底,「鋼鐵五姊妹」之一的王俊英參加了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大會,見到了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1959年9月28日,高慶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首長的接見,並於10月1日參加10周年國慶觀禮。1960年4月18日,高慶蓮參加了首屆全國民兵代表大會,受到了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並被授予56式半自動步槍一支。1964年10月17日—25日,景陽岡10名女民兵組成的「十姊妹」班在山東省民兵比武大會上勇奪射擊比賽冠軍,賀龍元帥為高慶蓮之外的9名隊員每人授予一支56式半自動步槍。至此,「十姊妹」成為景陽岡這支女民兵隊伍的代名詞。
◎才藝 民兵創作隊創作了大量詩歌
「武藝練不精,不算好民兵」。「景陽岡『十姊妹』民兵班不但耕地種田是能手、實彈射擊常奪冠軍,而且還是一支文藝創作隊。兩年創作了大量詩歌、歌曲和劇本。」陽穀縣人武部政委華斌說。
事實上,「鋼鐵五姊妹」的創作活動開始於1958年。那年秋天,「鋼鐵五姊妹」組成了一個深翻小組,並和「武松隊」的小夥子展開了激烈的競賽。在勞動中,為了抒發豪邁的感情,她們就編了一些口號,如「五姊妹志氣堅,堅決超過男子漢」「不怕冷,不怕寒,完不成計劃心不甘」等。漸漸地,她們覺得口號還不能把感情完全表達出來,於是就你一句我一句地開始了詩歌創作。第一首詩是這樣編的:翻一鍁,又一鍁,一鍁土,一鍁面,白天翻,黑夜翻,沙地變成金銀灘。今天多吃一點苦,明年糧食堆成山。
「當時的黨支部也鼓勵創作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用文藝來推動生產。」高慶蓮說,從此,民兵們邊生產,邊練槍,邊創作,在生產、訓練中碰出不少靈感和火花。
為了不斷提高創作水平,她們不但成立了創作小組,還請了一位文化教師。按照「幹什麼,寫什麼,唱什麼」的原則,她們創作出了大量詩歌和歌曲,如《頌毛澤東選集》詩歌:一部真經閃金光,字字句句金玉藏,讀過頭遍幹勁大,再讀能把泰山晃……
「用現在的眼光審視,當時「鋼鐵五姊妹」創作的詩,有些誇張的成分,但其中充溢著豪邁的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聊城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劉雲龍說,拿起已泛黃的《鋼鐵五姊妹之歌》的詞譜,就會自然而然地唱出來:「五姊妹火熱的心,決心要搞百萬斤;玉米長得枕頭大,地瓜每個像石磙……」這些作品儘管有著時代烙印,但也展現了當時景陽岡民兵在幹中、練中激發出來的非凡才藝。
◎新風
景陽岡「十姊妹」再現風採
2018年的一天,陽穀縣民兵訓練基地靶場舉行了一場民兵實彈射擊比賽,當天是陰天,給射擊增加了難度,「十姊妹」班班長張慧臥姿射擊,10發子彈6個10環,震驚全場。最終,「十姊妹」班技壓群雄,總成績名列第一。
張慧,36歲,從2009年擔任景陽岡「十姊妹」民兵班第九任班長至今已11年。儘管「十姊妹」民兵班歷經60多年風雨,但在張慧看來,更換的一茬又一茬的姐妹將「十姊妹」的精神、風採傳承得風生水起。
進入新時期,「十姊妹」民兵邊練武邊服務。她們對全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進行逐人登記,建立健全留守兒童託管機制和留守兒童檔案,定期上門看望。景陽岡村有位名叫張秀蓮的老人,其獨生兒子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後來,張秀蓮患上了腦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十姊妹」民兵班的姑娘們聽說後,主動擔負起照顧老人的任務,直到老人離開人世。小文浩的父母在上海打工,只有春節才回來。張慧從2008年起主動與他結對子,經常到學校看望小文浩,與他談心,給他買衣服、課外書,小文浩一直稱張慧為媽媽。其實,張慧當時還是個未婚姑娘。
張慧告訴聊城晚報記者,現在景陽岡村的10位女民兵分別是閆麗敬、張玉芳、楊桂琴、李敏、常培紅、劉振華、段秀秀、常紅麗、李南南、張菽英。她們大多在30歲左右,時常參加訓練,尤其是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張慧帶領的「十姊妹」民兵班,在村頭執勤站崗、消毒、宣傳衛生防疫知識,「疫情難過民兵娘子關」成為當地的流行語。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十姊妹』民兵班及所在的單位獲得了一塊塊金光閃閃的獎牌和眾多榮譽,諸如『民兵預備役部隊基層工作先進單位』『紅旗民兵之家』『民兵基層建設標兵單位』等,60多年來,『十姊妹』民兵班的女民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這種敢作敢為的『打虎精神』得到了很好傳承,她們先後幾十次在上級組織的軍事比武中奪冠。」陽穀縣人武部政委華斌說。
責任編輯:侯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