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香港已經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一個獨特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存在,這座承載著國際機遇和自由的大都市成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名片之一,並與紐約、倫敦兩座城市並稱為「紐倫港」,被譽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過,近些年來香港的發展弊端逐漸顯現出來。首先,香港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於金融服務產業,由於香港本身地域面積並不大,所以許多香港的實體製造產業均在深圳、東莞等城市發展。但是這也導致香港基礎經濟發展會稍顯乏力。
眾所周知,實體經濟不僅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也是一個城市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從疫情期間各國經濟發展情況大家不難發現,有實體企業支撐的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經濟恢復狀況還是相對理想的。另外,香港雖然金融行業較為發達,但其主要合作對象還是面向各發達國家,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其實並不多,而這也就導致了香港在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中發揮的作用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綜合各種因素,國家決定建設第二個「香港」,也就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希望通過該港的建設能夠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加長足的發展。
據悉,中國政府已撥款403億元人民幣,通過實行「零關稅」等相關政策,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貿易壁壘,以保證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順利建設,並實現該港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該港是中國第一個在國際高水平開放標準下建設的自由貿易港。從2021年開始,海南將開始實行「封島」,進行貿易港的建設,並計劃於2025年初步完成海南的貿易自由港的建設。2025-2035年這十年間將就該建設工作進行進一步政策上的調整以及規劃上的完善。其實早在2018年4月,我國就已經決定建設海南貿易自由試驗區,並開始為該區建設進行更加長遠的謀劃。那麼,海南作為我國的自由貿易港究竟有什麼優勢呢?
其一,是海南作為自由貿易港獨特的地理面積優勢。其實許多國家比中國更早建設自由貿易港,比如杜拜港、漢堡港等。但是從其長期發展來看,由於自由貿易港內的土地價格較為高昂,而且從空間利用上來說難以重新規劃,導致自由貿易港本身發展受限。因此,從佔地面積來說,海南島的陸地面積對其本身的發展有很大益處。另外,海南島本身是一個獨立的海島,自貿港和關稅區的界線還是相對明朗的,這使得自貿對關稅的衝擊並不大。其二,是海南現有的政策優勢。對於鼓勵類產業,如果是海南本地的公司或工廠將進口的免稅原料加工成可售出的商品,其主要加工增值至30%(及以上),那麼就可以該商品可被認定為海南本地商品,該類商品在進入大陸市場是可以免除關稅的。因此,未來不管是中小企業還是大型跨國企業等都能夠在海南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另外,中央每年會給予中國居民10萬元的免稅額度,即中國居民可在此額度內將所購商品通過海關帶回大陸。此前海南已成為中國主要的旅遊發展城市之一,如今通過中央的政策支持,海南的經濟發展將會更上一層樓。最後,事實證明,經濟全球化以及對外開放政策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逐漸形成,將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相信在我國政府以及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成為中國另一個「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樞紐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