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婀娜的何仙姑雕像嫻靜矗立,在其兩側,93個美食攤位一字展開,正果竹筒飯、蘭溪瀨粉、古法燒豬等特色美食引來眾人紛紛品嘗;身著漢服的一眾男女裙裾飛揚,展現中華文化之美;增城區對口幫扶的梅縣區、梅江區農特產品遠道而來,展示獨特風味……
12月25日,主題為「菜品鄉情,漢韻小樓」的2020年廣州(增城)菜心美食節在增城小樓鎮何仙姑文化廣場正式開幕。
「自從2004年增城舉辦首屆菜心美食節以來,菜心文化逐漸傳遍大江南北。」增城區相關負責人說,菜心美食節開創了推動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增城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以菜心產業為抓手,積極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據悉,本屆菜心美食節為期三天,首次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同步舉辦。
打造菜心品牌,三產融合推動鄉村振興
增城遲菜心是遠近馳名的優質蔬菜品種,素有「菜心之王」「菜品之冠」的美譽。
菜心美食節期間,小樓鎮在何仙姑廣場設置了93個美食攤位,為廣大市民遊客提供增城本地特色的遲菜心、絲苗米、腊味、荔枝幹、蓋仔粉等美食以及欖角、艾餈、蝦堆等鄉村特色小吃,讓群眾共享「舌尖上的美味」。
受連日寒冷天氣影響,今年增城遲菜心長勢喜人。增城全區種植總面積約5.68萬畝,預計總產量可達13.2萬噸,總產值可達6億元以上,帶動了全區約1.3萬戶農戶加入到了增城遲菜心的種植、加工及銷售批發的產業鏈。其中,僅小樓鎮種植面積就達到1.45萬畝,預計總產量可達3.3萬噸。
「去年菜心單品銷售額達2000萬,今年預計至少增長20%。」小樓鎮遲菜心企業代表,廣州市正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駱芳芳介紹,作為增城遲菜心產業園五個實施主體之一,隨著小樓菜心品牌越來越響,產業鏈越加完善,公司效益也越來越好。
作為小樓鎮最重要的農業名片,增城遲菜心在經過了多年的培育發展之後,已經逐漸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生產經營模式。2019年底,由轄區數家農業龍頭企業,聯合啟動建設總面積達10000畝的增城遲菜心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遲菜心種植業、加工物流業、科技創新業、農業休閒旅遊業4大產業為一體的遲菜心產業集群。
「目前,園區已輻射帶動周邊種植戶約6000戶,年產值達到10億元,初步形成了以增城絲苗米-增城遲菜心輪作,水稻與其他果蔬輪作等生態循環種植模式,同時種植、加工、出口產業鏈基本形成,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基本格局,經濟效益日益凸顯。」小樓鎮有關負責人表示。
「我們是廣州市第一批農業公園,未來,我們會繼續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菜心美食帶動鄉村旅遊,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廣州綠聚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彬介紹。
以漢服為紐帶,將文化元素融入菜心美食
菜心美食節上,活動主辦方首次將漢服文化和傳統美食相結合。
「我是漢服文化愛好者,雖然接觸不久,但越發感覺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想讓美好的東西被更多人看到,今天能來美食節進行展示和表演,很有意義。」華南農業大學學生楚子軒說道。在他身邊,還有數十位身著漢服的演員在向眾人介紹漢服文化。
記者在現場看到,菜心美食節設置了漢文化演繹展示攤位,可供遊客進行漢服穿戴、漢服拍照打卡、漢服巡遊、中國傳統競賽遊戲體驗等活動,遊客們紛紛體驗,樂趣十足,還有人感嘆竟然不如年輕人懂得中國文化之美。
小樓鎮在深耕文化土壤,以豐富文娛活動滋潤村民精神的同時,還為遲菜心特色美食注入文化內涵,使之傳播得更廣更遠。今年,小樓鎮嘗試將漢服文化與遲菜心相結合,這也是主題中「漢韻」二字的由來。
大會主辦方透露,12月26日上午,以漢服展示為主題的「菜心小公主大賽」決賽將精彩上演。屆時,12名呆萌可愛的「小公主」將身著仙氣飄飄的漢服,帶來別具一格的才藝展示,讓遊客市民在感受菜心美食文化的同時,充分感受仙姑故裡的傳統韻味和漢服之美。
不僅如此,為期三天的菜心美食節期間,小樓鎮還將邀請來自廣東話劇團、廣州歌舞劇院、增城藝術團、增城舞蹈家協會、增城音樂家協會等機構的藝術大家同臺獻藝,帶來相聲、歌曲、舞蹈等形式豐富的文化節目表演,讓市民遊客在滿足舌尖上快感的同時,飽覽傳統文化藝術之樂。
【撰文】鄭四方 朱偉良
【攝影】吳偉洪
【作者】 朱偉良;吳偉洪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