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即教育,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體育鍛鍊對孩子的重要性。
體育運動最講究專業性,當父母為孩子選擇課外的體育培訓時,最關心哪些問題呢?上周南都體育針對體育培訓領域,推出了家長關注大調查。從問卷結果看,既能看出一些家長的痛點、需求,也反映出大家觀念裡存在一些誤區。
南都製圖 林泳希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導師
「5歲時的梅西開始在街區少年隊踢球」、「莎拉波娃4歲時就走上了網球場」……也許是看多了這些名人的傳奇經歷,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在幼兒時期就展露出某個特定方向的體育天賦,因此在我們的調查裡,54%的家長都認為4-5歲時就該讓孩子參加體育培訓班了,而83%的家長給孩子報班的主要目的除了鍛鍊體質外,就是希望他們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
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18%為0-3歲孩子的家長,38%為4-6歲孩子的家長、27%為7-12歲孩子家長。問卷設計:南都記者梁中明 南都製圖:林泳希
的確,讓學齡前的孩子參與體育培訓,養成良好規範的運動習慣是有益於孩子的身心成長的,但如果寄望於報個培訓班,就能激發出孩子對某個體育項目的興趣和天賦,其實並不科學。因為大部分孩子在學齡前自己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興趣點,學的東西也不代表就會是他們將來的專長,比如孩子明明學了兩年遊泳,大了反而不願再深入發展,不願參加一些更專業的培訓和比賽,這其實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許女士的女兒五歲時就被送去省體校參加了擊劍培訓,光配齊裝備就花了好幾千元,每周還要特意從白雲區驅車送到二沙島上課,可以說人力財力都費了不少。不過到了8歲左右,小姑娘便不願再學了,究其原因是到了這個年齡段,要再想提升就要參加一些比較專業的比賽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之前的上課像是玩耍,而為了參賽進行的培訓就要求得吃苦了,小姑娘的參賽欲望沒那麼強烈,自然也就漸漸疏離了擊劍。
「有些家長會比較心急,才上了幾堂課就會問我孩子有沒有天賦啊,應不應該往專業方向培養這類的問題,其實這都是太著急了。」來自薪火陣營籃球學校的鄒教練告訴南都記者,他們的招生年齡段最低不能低於4歲。
不過事實上6歲之前的孩子學習籃球都更多在於培養興趣,而非確定專項。「有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就慢慢展露出了過人之處,如果能堅持繼續下去,也許就是根好苗子,但即便最後沒選擇打籃球,他有了運動的習慣和基礎,再去從事其他項目也會有很好幫助。」鄒教練說。
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18%為0-3歲孩子的家長,38%為4-6歲孩子的家長、27%為7-12歲孩子家長。問卷設計:南都記者梁中明 南都製圖:林泳希
許女士的女兒便是如此,雖然放棄了擊劍這麼專業的項目,但她一直對體育運動是抱有興趣的,讀了小學後就主動加入了校田徑隊,如今已是區運動會上的小小風雲人物,這無疑對於她未來的升學也是有幫助的。
所以許女士並不覺得之前在練習擊劍上所耗費的精力和財力是白費了,「可能最後結的果不是我們當初預想的那個果,」她說,「但就像鍾南山院士說過的,體育是一個人終身可以有的好習慣,而我女兒幼年時就有這個概念了,我覺得很值。」
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18%為0-3歲孩子的家長,38%為4-6歲孩子的家長、27%為7-12歲孩子家長。問卷設計:南都記者梁中明 南都製圖:林泳希
球類團體運動受歡迎
那麼孩子一般要多大才會展露出某個運動項目上的發展潛力呢?南都記者採訪了不少專業運動員和校園體育小達人的家長,發現不少孩子都是到了小學三年級之後才開始有所專長,也就是說要想看出你的孩子未來能否成為下一個C羅,又或是下一個李娜,恐怕至少得9-10歲後才能知曉。
「我是到10歲才開始正式接受籃球培訓的,」廣東宏遠男籃十冠成員、00後小將徐傑就曾告訴南都記者,「之前我爸爸喜歡打球,也經常帶著我去看,但並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是到了10歲才在體校報了個籃球班,開始接受正規訓練的。」作為一名天賦極強的後衛,徐傑10歲接受專業訓練,只用了兩年就進入了宏遠青年隊,隨後又一路升上國青隊和宏遠一隊,乃至如今跟隨球隊手握兩枚總冠軍戒指,今年還入選了杜鋒執教的新一屆國家男籃一隊,他的經歷恐怕非常人能模仿。
不過確實很多孩子是到了10歲左右才會清楚自己最願意去發展的項目是什麼。吳女士便有個很多家長眼裡的「別人家的孩子」似的兒子——正在讀初中的他不僅學習成績優良,還是校足球隊隊長,遊泳成績也相當不俗。
但事實上作為家長的他們並沒有在孩子幼年時期就一定要著重去培養他的某個專長。「讀書前就是家裡大人帶他跑跑跳跳為主,沒有特意去報體育類的培訓班。」吳女士回憶說,「後來上了一年級,報過羽毛球課,他很喜歡,後來三年級才正式接觸專門的足球課,最後在羽毛球、足球和遊泳裡,他自己選擇是最喜歡足球,所以至今也一直有堅持在從事足球方向的學習和參賽。」
而足球、籃球、排球這三大球,乃至棒球和橄欖球這樣需要團隊作戰的集體項目也的確是所有體育運動項目裡最受家長們青睞的。在我們的調查裡,57%的家長並沒有特別為孩子選定項目,卻有22%的家長認為如果要選擇,那麼首選肯定是球類的團體項目。
「一是更容易交朋友、學會團隊精神,二是感覺踢球特別容易幫助孩子釋放學習壓力和不良情緒,鍛鍊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吳女士說,「所以我們是很支持他堅持踢球的。」至於有些家長擔心的安全以及傷病問題,吳女士認為只要找好正規的培訓班,參加正規比賽,受傷的風險還是比較小的。
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18%為0-3歲孩子的家長,38%為4-6歲孩子的家長、27%為7-12歲孩子家長。問卷設計:南都記者梁中明 南都製圖:林泳希
家庭參與大有裨益
在我們的調查裡不難發現,大部分家長對體育培訓有興趣的同時,自己恐怕並沒有太多時間去陪孩子一起運動,43%的家長是只有周末才有時間去和孩子一起鍛鍊。而鍛鍊內容也有48%的家長是沒有特別規劃的,只是視情況陪孩子跑跑跳跳。
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可以說近五成家長只是在周末有時間陪孩子玩玩,稱不上是有規律的運動計劃。而真正最後能成長為體育小達人的孩子,來自家庭的體育傳統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我年輕時曾是廣州體校遊泳隊的,現在也每周都至少去遊兩次泳,所以從有孩子開始就想把遊泳作為一個傳承留給孩子。」陸先生告訴記者,他覺得報班培訓固然是現在社會很多家庭會選擇的一個便捷途徑,但來自家長的言傳身教會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他自己本身就保持著規律運動的習慣,那麼在孩子看來身邊就有父親這樣的好榜樣,將來自然也更容易喜歡上遊泳。
而且在培養孩子規律運動的過程中,也可以讓他們學習管理自己的時間表,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後,學業佔據了大部分時間,運動對於孩子來說會是一個放鬆身心的出口,而為了保住這個出口,他們也許就會自發地主動提升學習效率,以擠出時間來給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家長擠出時間來陪孩子鍛鍊,孩子長大了也懂得擠出時間來給自己喜歡的運動,每個家庭成員都是『時間管理大師』了。」陸先生笑言。
大概是出於節約時間的考慮,大部分被調查家長都希望參加培訓的機構能最好是在家附近,42%的家長希望距離家裡車程不超過20分鐘,更有28%的人希望步行可達,因此體育培訓機構也都紛紛依附於各大型樓盤小區,以社區經營為主。
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18%為0-3歲孩子的家長,38%為4-6歲孩子的家長、27%為7-12歲孩子家長。問卷設計:南都記者梁中明 南都製圖:林泳希
不過對於像足球、籃球等對場地有要求的項目,並不是所有社區都能滿足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家長可能會放棄遠距離的機構,就近選擇一些價格更低,但水平有限的機構,這在一些過來人看來,其實並不合適。
「還是看你希望孩子能學到什麼吧,如果只是玩玩那沒問題,但真要學到東西,我覺得哪怕遠或者貴,都好過近的、便宜的、可教得不夠專業的那些機構。」許女士說,「運動真正講究起來是有門檻的,基礎姿勢標不標準可能就影響你以後的成長高度,所以從一開始就要打好基礎,將來才可能有更大發展。」
調研分析/專題採寫:南都記者 汪雅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