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搜尋引擎上輸入「瑞士的首都是哪裡?」,我們可能會看到這樣的關聯詞條:
「瑞士的首都是蘇黎世嗎?」
「瑞士的首都是日內瓦嗎?」
「瑞士的首都是蘇黎世還是日內瓦?」
▲因為有很多國際組織的總部設立在日內瓦,日內瓦的國際聲譽遠高於伯爾尼
其實這種突然混亂的情況還挺常見的,就像我們偶爾也會分不清紐約和華盛頓、雪梨和坎培拉、孟買和新德裡一樣。
但瑞士的正牌首都——伯爾尼還是哭出了聲音,畢竟上述國家的首都還會出現在二選一或者三選一的選項中;而伯爾尼,卻經常在蘇黎世、日內瓦以及琉森的爭奇鬥豔下,連名字都不配擁有。
▼瑞士主要城市分布圖(請手機橫屏觀看)
伯爾尼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它是如何突出「重圍」,成為瑞士聯邦首都的呢?
1.名副其實的熊城
伯爾尼,這個名字平平無奇,不像蘇黎世,名如其城,透著幾絲又蘇又綿長的歷史氣息;也不像日內瓦,雖然讀著拗口,卻給人一種嚴肅而不可侵犯的感覺。相比之下,伯爾尼似乎難以讓人產生深刻的印象,總得多念個幾遍才能記住。
當然,這可能與音譯有關,如果把伯爾尼還原成它的德文名Bern,也就是「熊城」,那存在感估計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伯爾尼的熊坑,自1480年開始,伯爾尼便專門撥款在這裡飼養熊,對於這座城市和城市的居民來說,熊早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吉祥物與象徵物
既然叫作熊城,那麼來歷自然與熊有關。
伯爾尼位於萊茵河支流——阿勒河的一個環形河道上,這裡接近法語和德語兩個語言區域的交界處,留存著舊尼德格城堡等古代遺蹟。
1191年,扎林根王朝的貝特霍爾德公爵偶然路過這裡,並受到堡壘的啟發,於是他決定建立一座城市,以作為講德語的阿萊曼尼人以及講法語的勃艮第人之間的邊境軍事哨所。
▲扎林根王朝公爵貝特霍爾德五世,也是伯爾尼和另一座瑞士城市圖恩的建城者
那時伯爾尼還不叫伯爾尼,貝特霍爾德公爵要給這座新建立的城市起一個響亮的好名字,但又缺乏創意,思來想去,他準備出城打獵,然後用打到的第一個獵物來為城市命名。
結果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他打到了一頭棕熊,熊城就此得名。
▲伯爾尼城裡以熊為主題的各種雕塑和裝飾物
雖然這個選擇過程帶有隨意與隨機性,但有意思的是,當人們評價伯爾尼時,總會提到它的優勢在于謹慎和務實,消極特徵則包括頭腦遲鈍、無精打採與缺乏教養——似乎與「熊城」還挺切題?
從表面上看,伯爾尼確實與熊一樣憨態可掬。伯爾尼的地理位置處在廣闊的農業與山區腹地,因此,與蘇黎世、巴塞爾那些具有空間優勢的大都市相比,它的人口聚居區要小得多,生活也簡單得多,似乎就是一座平靜而溫和的小城。
但這不過是表象,伯爾尼的骨子裡暗藏著類似猛獸的血性與剛強。
1218年,扎林根王朝因為絕嗣而滅亡,伯爾尼成為了帝國自由城市(帝國自由城市是神聖羅馬帝國中的特別城市,不屬於任何帝國貴族管轄,而直轄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扎林根家族的徽記,這個家族的歷史在1218年因為無後而結束。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最後一位繼承人,正是那位建造了伯爾尼的公爵,貝特霍爾德五世
伯爾尼開始頻繁與周圍的封建地主發生爭執,但依賴邊境的防禦和人民的勇氣,伯爾尼不僅戰勝了所有的掠奪者,還成功擴張了自己的領土與權力。
1353年,伯爾尼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正式加入瑞士聯邦,並很快成為了聯邦最強大的州。
而在保留足夠的人手以擴大農業生產、保證軍事需求的基礎上,還有一部分伯爾尼人會被派往其他國家服役,比如荷蘭或者法國。作為回報,伯爾尼會得到資金酬勞、關稅優惠以及談判優勢,這就是歷史上十分有名的瑞士僱傭兵。
當然,伯爾尼並不是僱傭兵服務的唯一提供者,但它卻顯得尤為活躍。因為伯爾尼距離主要的陸路線路較遠,地理位置對貿易有些不利,所以城市和居民都希望利用僱傭兵來獲得更多的財富。
在16世紀初的義大利戰爭期間,伯爾尼就曾與法國國王和羅馬教皇結成聯盟,伯爾尼向對方提供僱傭兵等軍事支持,對方則給予伯爾尼各類資源和優惠,以及豐厚的現金預付金,或者稱為「養老金」。
正是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軍事所帶來的財富和地位,伯爾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得到了穩定而繁榮的發展,也逐漸積累起成為首都候選城的資格。
2.意料之外的選擇
1847年,在短暫的內戰後,新的瑞士聯邦開始尋找一個永久性的首都。
當時出現在備選名單的城市主要是三個:蘇黎世,伯爾尼和琉森,它們都是經過確認,能夠立刻提供必備基礎設施的大城市。
蘇黎世是瑞士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事實上的經濟首都。由於地處歐洲商路的要衝,這裡四通八達、商業興盛,自建城伊始便一直蓬勃發展。而隨著一些知名大學、博物館、美術館的建立,蘇黎世也逐漸成為瑞士重要的文化教育與科學中心。
▲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QS世界排名第6位,是瑞士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
琉森,又譯琉森,它原本只是一個中世紀的小漁村,但旅遊業的興起,很快使它發展成廣受讚譽的歷史文化名城。
琉森從拿破崙時期開始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1798年至1803年,它是赫爾維蒂共和國的首都,而在1815年的聯邦條約中,琉森是唯三有權舉行政治集會的城市之一。
▲琉森,號稱瑞士最理想、最美麗的旅遊城市,也是最受中國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最後評委會選擇了伯爾尼。
琉森的落選比較好理解,它在城市規模和人口數量上並不佔優勢,而且還被認為是保守的、天主教的據點,可能會對新的聯邦政府持懷疑和觀望的態度。
但蘇黎世的失利就有些耐人尋味了,它作為重要的金融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同時日常的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似乎完全具備了一個首都的特質,那麼為何最後的結果卻是花落別家呢?
▲蘇黎世的帕拉德廣場,這一帶是瑞士金融街的中心,容納著200多家金融機構,儲存著全世界最多的金條,聚集著各種身家過億的土豪,被稱為「歐洲億萬富翁都市」
許多人認為是蘇黎世作出了讓步,將首都之位主動讓給了伯爾尼,這種因素不能說完全沒有,但並不是最主要的——像所有選擇「次要首都城市」的國家一樣,瑞士聯邦在選擇首都時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平衡。
所謂「次要首都城市」,指的是不作為國家主要經濟中心的首都城市。國外一些學者在研究不同類型的首都時,常常會將它們區分為「首都作為主導經濟城市」以及「首都作為次要城市」,比如法國的巴黎就是一個多功能的首都,而美國的華盛頓則是缺乏多樣化經濟基礎的政治中心。
選擇次要首都城市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對於瑞士聯邦來說,蘇黎世在經濟上已經太強大了,因此他們不得不妥協,試圖通過把首都設在次要城市,以達到在地理上分開政治和經濟權力,從而平衡權力關係的目的。
另外,選擇伯爾尼還有一個好處,那便是相較蘇黎世和琉森,伯爾尼處在德語區和法語區的交界位置,非常靠近瑞士的法語區,這可以體現出一種包容的姿態。
▲瑞士的語言區劃分。由於地域、文化、民族的差異,瑞士擁有法語區、德語區等語言區,不同語言區之間有時會存在一定的隔閡和矛盾
就這樣,出於「制衡後宮」的目的,瑞士聯邦放棄了有錢有勢的寵妃蘇黎世,而將並不搶眼的伯爾尼立為了正宮皇后,希望以此來平衡、穩定各方勢力。
只是寵妃畢竟是寵妃,許多偏愛與資源都會不自覺向它傾斜,伯爾尼雖然有了名分,但始終免不了被忽略和輕視,只能小心翼翼地維持著作為首都的體面。
3.有名無實的首都
雖然放眼世界,次要首都城市並不少見,坎培拉、渥太華還有華盛頓都是伯爾尼同病相憐的小夥伴,但伯爾尼還是顯得很特別,因為它不僅不受寵,而且還特別不擅長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來產生溢出效應。
在瑞士五個最大的聚集區中,伯爾尼是新企業組建率最低的城市,這意味著它非常缺乏創新的活力和動力。相較於與商業行為者合作,市政府總是優先考慮和聯邦或者其他部門之間的互動,並為居民提供了眾多穩定和高薪的工作機會。
同時,伯爾尼還針對個人和公司設置了較高的稅率,這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許多潛在的企業家會在優越的政府工作環境中,放棄冒著風險去自行創業。
因此,儘管伯爾尼一直在尋找各種方式來促進發展,試圖提高自己在瑞士城市體系中的重要性,但所取得的成就卻十分有限,尤其是在經濟領域,伯爾尼始終表現平平。
更令人唏噓的是,伯爾尼的這些努力和不利都是在聯邦的漠不關心下進行的。
作為有名無實的首都,伯爾尼雖然是政府與議會的所在地,但在政權、財政以及政治代表上,它與其他城市沒有任何不同。
而為了避免所有政府職能在首都集中,瑞士聯邦甚至還在制約伯爾尼:許多聯邦政府機構和組織都被逐步遷往別的地方,比如通訊辦公室遷往貝爾、統計局遷往納沙泰爾、住房辦公室遷往格倫興。
▲伯爾尼聯邦議會大廈,也稱國會大廈,是瑞士政府和議會的所在地
其他城市的待遇卻並非如此。瑞士的兩大銀行——瑞銀集團和瑞信集團的總部都設在蘇黎世,它們不僅是瑞士經濟增長的源動力之一,也在客觀上奠定了蘇黎世金融中心的地位。
而日內瓦更不用說,承擔著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歐洲貿易協會等20多個國際組織的總部。
就連瑞士的第三大城市,巴塞爾,也在經濟實力方面勝過伯爾尼,這主要得益於諾華還有羅氏等大型跨國製藥公司的存在。
▲總部位於巴塞爾的羅氏公司,是診斷、腫瘤、移植學和病毒學等多個領域的全球領先者
只有伯尼爾,戴上了皇冠,便只能在內部的失誤和外部的忽視下,承受的壓力越來越重。
20世紀末,瑞士議會決定將原來由國家政府壟斷的瑞士聯邦鐵路和瑞士郵政轉變為國有有限責任公司,這對首都伯爾尼無疑又是一次衝擊。
伯爾尼當地政府終於徹底想明白:聯邦政府不關心,成功只能靠自己。
於是自21世紀初,伯爾尼政府便逐步轉向促進發展戰略,並開始與更多的私營企業進行深入合作,希望能夠提高自己的經濟吸引力。
與此同時,伯爾尼也意識到,想要在經濟上與蘇黎世硬拼是不現實的,因此,它著力於渲染首都的獨特性,重新將自己定位為國家政治中心,以此與經濟上較發達的三個大都市區分開來。
▲關於伯爾尼鼓勵私營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新聞報導
2010年,一個叫做瑞士首都地區(CRS)的非營利組織在伯爾尼成立,這個組織致力於加強伯爾尼與其他城市之間的區域合作。創始成員強調說,首都不應該僅僅通過經濟上的成功來衡量,而應該用它作為談判和執行政治決定的地方功能來衡量。這也正是伯爾尼的願望和目標。
今天的伯爾尼是一座美麗而溫和的城市,雖然面積不大,卻承載著無限的歷史與文化。伯爾尼的舊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整座城市更是有泉城、表都的美譽。
略遜於蘇黎世和日內瓦的名氣,作為首都卻不被重視的憋屈,都沒能打破這座城市的驕傲,而相信在未來,伯爾尼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伯爾尼的市中心,因為噴泉眾多,所以伯爾尼也被稱為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