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範圍內,幾乎都普遍流傳著一個「狼外婆」的故事,而且故事的情節基本雷同,每一個孩子基本上都聽過類似版本的「狼外婆」故事:
母親離家辦事時叮囑孩子們,在她回來之前不要隨便開門。母親在路上遇到了女妖怪,並且被妖怪吃了。女妖通常是狼或者老虎的形象,女妖變成孩子的母親或者祖母來到門口,騙孩子們開門。孩子們被「狼外婆」欺騙打開了門,最後被「狼外婆」吃掉或者孩子們與「狼外婆」鬥智鬥勇,擊敗了「狼外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版本是孩子們相約去森林裡的外婆家玩兒。在孩子們抵達外婆家時,外婆已經被灰狼吃掉了。灰狼假扮成外婆的樣子欺騙孩子們,打算將孩子們一個個吃掉。最後在好心獵人的幫助下,孩子們一起殺死了「狼外婆」,逃出了魔爪。
這是一個全世界都流行的故事,一般父母都會給8歲以下的孩子講這個故事,告誡孩子們不要輕信陌生人的話。在我國關於「狼外婆」的故事有不同的叫法,安徽、江蘇、四川、山西、河北、河南、北京等地都將「狼外婆」的故事定性為灰狼吃人。
在浙江、福建一帶人們叫「粗尾巴野狼」,江蘇揚州、南通、淮陰等地叫「秋狐老媽媽」或「秋狐外婆」、「老秋狐」。山東、湖南的一些地方則是「老虎外婆」。內蒙古叫「紅眼狐狸」,廈門叫「狐狸精母親」。浙江嘉善叫「毛腿二婆婆」,浙江台州叫「野人」,浙江永嘉叫「野熊外婆」,四川叫「熊嘎婆」,貴州叫「老變婆」,廣州叫「熊人婆」,南寧叫「老婆婆」或者「猩猩外婆」。在德國、義大利、英國、西班牙、俄羅斯、芬蘭、波蘭等國則叫大灰狼。
這些「狼外婆」的故事最先出自哪裡?為何全世界幾乎都有類似的故事傳說?中國目前能查得到的最早記錄這種類型的故事,出自清朝康熙年間學者黃之雋寫的《虎媼傳》一書,《虎媼傳》中的主角是老虎而不是狼,老虎喬裝成為外婆形象吃人,因此最早的「狼外婆」形象並不是狼,而是「老虎外婆」。在上個世紀40年代,老虎外婆的記錄佔比最大,解放後「狼外婆」的記錄才漸漸增多。
之所以出現這個改變,專家認為故事中的女妖形象最初應該是源於老虎吃人的現實。但老虎吃人是公開的,不用裝成外婆吃人,而且老虎在人們心中是百獸之王,老虎不需要變成外婆吃人,所以老虎變成外婆吃人的藝術不符合生活邏輯。而狐狸、猩猩,雖然狡猾,但都不吃人;而狼既兇殘吃人,又陰險狡猾,因此用狼來假扮外婆,最恰當不過了。於是狼外婆就漸漸替代了老虎外婆。
那麼,狼外婆的最初形象真的是狼嗎?狼外婆的真實身份究竟是什麼?縱觀所有的「狼外婆」故事,這種野獸的特徵是能說人話、會假扮成人,雖然這只是一則童話故事,但童話故事與神話傳說一樣都是有一定的事實根據的。善於偽裝,又喜歡吃人,還能像人一樣行走的動物到底是哪種動物呢?
在自然界中,老虎和狼顯然不能直立行走,更不能裝成人的樣子。狐狸雖然狡猾,但不吃人,而且狐狸形體比人小很多,不可能假扮成人。最符合「狼外婆」這一形象的生物,只有傳說中的野人,理由如下:
野人長著人面,善於假扮人:在古籍《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周書·王會解》記載,「生生即(野人)若黃狗,人面,能言。」《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如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海內經》記載:「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北山經》載,「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笑則笑,其名曰山揮。」《周書》載,「州靡佛佛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則上唇掩其面。」如此多的古籍記載表明,野人長著人面,會假扮人,而且很喜歡笑。在神農架房縣幾百年來的縣誌記載和傳說中,野人會笑得昏過去的記載應有盡有,非常之多。
野人會學人說話,且喜歡吃人和偷小孩:《禮記·曲禮》載:「猩猩能言,不離禽獸。」《水經注》載:「猩猩形若狗而人面,頭顏端正,善與人言,音聲妙麗,如婦人對語,聞之無不酸楚。」《爾雅》記載:「狒狒如人,披髮迅走,食人。」宋代的《夷堅志》記載:「宜州溪洞,近歲產一怪物,狀如人,長一丈許。獨據野廟寢處,莫測所由來。初惟搏食畜獸,浸浸及人,皆從頭至足生啖之,洞丁不勝困苦。」
野人還喜歡偷小孩:「邕、宜以西有獸名野婆,黃髮、椎髻、跣足、裸形,儼然一媼。上下巖谷如飛。自腰以下有皮蓋膝如犢鼻。力敵數壯夫。喜盜人子女,人家知為所竊,則聚鄰裡人大罵,野婆不勝其罵則挾而還之。」(清·陸祚蕃《粵西偶記》)
野人多為雌性,與狼外婆形象符合:「日南有野女,群行不見夫。」(摘自:周密《齊東野語》)「邕宜以西南丹諸蠻,皆居窮崖絕谷,間有魯獸野婆。」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今之說猩猩者與狒不相遠,雲如婦人披髮袒足,無膝群行,遇人則手掩其形,謂之野人。」清·陸祚蕃《粵西偶記》載:「邕、宜以西有獸名野婆……其群皆雌」。
從對野人的種種特徵分析來看,野人最符合「狼外婆」的特徵。在歷史長河之中,為何野人漸漸演變成了老虎,老虎又演變成了「狼外婆」呢?主要原因在於野人大多出現在南方,有一種可能是當這類故事傳到北方之後,人們就用老虎、熊和野狼等經常見到的動物替代了野人,而在南方一些地方依然保留著原始的傳說痕跡。比如在廣西,至今依然保存著《人熊姑爺》的故事,人熊就是野人。在湖北房縣,至今人們依然流傳著關於「毛人」的傳說。在嶺南的廣州,人們依然流傳著山魈的故事,而在北方則就是「狼外婆」的故事。
數千年來,中國古籍中記載的野人事跡,從《山海經》、《後漢書》、《爾雅》、《本草綱目》到年代最近的民國《房縣縣誌》,刊載的野人多在湖北、四川、雲南、西藏、浙江、江西、廣西等南方省份。由此可以推測,野人多活躍在南方,北方沒有出現過野人,當流行於南方的野人事件傳到北方之後,便出現了用老虎、野狼替代野人的情況,「狼外婆」的故事就這樣形成了。
國外的「狼外婆」故事又是從何來的呢?難道國外也有野人?古今中外對野人的記錄幾乎都如出一轍,世界上其他地方也發現過野人蹤跡,可見這是一個普遍現象。野人事件是「狼外婆」故事的起源,中外的「狼外婆」故事是不是都起源於中國?這個很難考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人類社會早期,大量類人類猴的動物遍布地球,並且與人類發生了激烈的鬥爭,甚至有類人猿捕殺人類、尤其是小孩為食的現象。而這些現象被人類以傳說、童話的形式保存下來,形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狼外婆」故事。
世界上存不存在野人?目前還很難斷定,但野人事件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從大量古籍來看,歷史上的確存在被稱之為「野人」的野獸存在,而且量還很大。「狼外婆」的真實身份,極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野人,人類從原始走向文明的過程中,以神話、童話和傳說的方式記錄下了這個「狼外婆」 的故事。
參考文獻:
張曉舒《中西狼外婆(小紅帽)童話的比較》胡芸《多民族狼外婆故事母題淺議》朱文婉《「小紅帽」故事原型及其審美流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