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阿駝 爸爸真棒
隨著芝加哥大學的放榜,2020/2021美國「藤校+top10」大學早錄offer全部集齊,中國牛娃兒們一共摘得360+枚頂尖錄取!
在激動之餘,很多家長也非常好奇,到底什麼樣的學生可以被藤校級大學錄取?他們都是高分學霸嗎?是否都有頂尖賽事、夏校?尤其是在2020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最難申請季,這些被錄取的學生有什麼特質?沒有拿到理想Offer的學生應該如何應對ED2和常規申請?
為此,筆者專程前往北京,再次拜訪了從事留學行業20餘年,對於美本申請和留學市場都有深入理解的「大V」老查,上個申請季,老查和他的團隊助力學生摘得「國內唯七」的其中一枚哈佛,今年更是收割斯坦福、加州理工、賓大、芝大、布朗、聖母、韋爾斯利等頂尖Offer。
更可喜的是,在老查留學,中部學生的表現也非常優秀,美國方向有埃默裡、維吉尼亞、紐約大學,大英國協方向有帝國理工,多倫多大學等。
老查
探索研究中國留學行業20載,專注美本規劃研究,「老查留學」品牌創始人,善於通過性格與學術興趣,協助學生定製個性化課外活動,Highlight標誌性背景;曾協助數十位申請者錄取到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賓大、布朗、康奈爾、西北、約翰霍普金斯、韋爾斯利學院等名校。
在如此艱難的2020申請季,以上任何一個Offer都實屬不易,需要付出120分的努力。
在近一下午的聊天中,老查老師知無不言,不僅全面分析了今年的申請態勢,儘可能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基礎上,分享了能被「哈耶普斯麻」級頂尖大學錄取學生的特質、故事,更是給到了切實的應對RD和未來申請的建議。
話不多說,讓我們趕緊來看老查老師最新最全的洞察和分享吧!
*為方便閱讀,下文以第一人稱展開
01 。
被「哈耶普斯麻」錄取的學生
都抓住了美國大學兩大招生本質
很多人會說,同樣是參加某某競賽,並獲得獎項,為什麼A被錄取了但B被翠拒了。我的IB、SAT分數都比他高,為什麼斯坦福卻錄取了他,真沒有走一些特殊路徑嗎?
我想說,當我們在談誰的活動更多,誰的成績更高時,我們已經錯誤理解了美國頂尖大學人才培養的本質:
美國頂尖大學要招一個獨特的人,而並非僅僅是一個好學生;
美國本科階段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又譯為通識教育)希望你不僅僅是理工科大佬,更要有全面的文史哲基礎,你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未來能應對無限挑戰的人。
正是這種獨特而全面的教育目標,導致了很多聽上去不可思議的錄取結果:一個沒有任何頂尖理科獎項的學生被頂級理工院校錄取;A同學參加了某活動被藤校錄取,B同學卻沒有。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才能符合美國頂尖大學的本質?以下是我給大家三點核心建議:
切忌堆砌活動
很多人在填活動列表的時候,恨不能把所有有價值的活動都填上去,什麼AMC競賽、生物奧賽、某某科研等一大堆,覺得越多越好,越多越有價值。這其實是犯了申請的一個大忌——堆砌活動,反而把自己的特色給掩蓋了。
這就很像是大廚做菜,並不是說山珍海味、油鹽醬醋一起下鍋就等於一道名菜,取捨之間才是奧妙之處。
同樣,我們在申請中對於專業的把握,小文書的選擇,也是非常需要找到自己的獨特性而非隨大流。
理科生也要有人文情懷
很多人會說,我家娃走理工科道路,只要數理化成績好,順便拿些競賽獎項就夠了。
這樣的孩子,其實更建議往英國方向走,因為在美國頂尖大學看來,你沒有基礎的人文、哲學領域的積澱,沒有品格魅力,就仿佛是在一堆沙子上建樓,是無源之水,未來很難真正成為一個能夠改變和影響世界的科學家。
今年,我們拿到斯坦福、加州理工等名校早錄取的孩子中有不少走理工科方向,其中一位學生甚至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競賽獎項,但他們對於文史哲的廣泛涉獵,包括校內選課、活動等,這是申請同樣專業的中國學生所很少做到的。
你所認為的優秀和大學認為的不同
當我們了解了美國大學的招生本質之後,再去想今年早申請的數據,真的是美高錄取更好嗎?國內高中真的不行了嗎?我認為並不應該這樣看。
國內錄取的減少,大部分原因並不是身份限制,或者美國大學真對國高學生有「歧視」。更多是我們國內的高中學生、家長,甚至部分留學顧問的執念,是你所認定的優秀與他人的評判標準有差異而造成的錄取劣勢。
因此,對於中國學生,尤其是國內高中的學生,我們會鼓勵他們調整選課,鍛鍊閱讀與寫作,以及參加一些更能具備人文關懷的活動。
今年,老查留學也在小範圍內推出思想者學院項目,讓9年級、10年級的高中生能夠和藤校教授、學生一起閱讀經典、討論和寫作,就是來幫助提升中國學生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底蘊。
02 。
沒有敬畏之心
「藤校苗子」都可能掉到中檔學校
說完什麼孩子能被藤校級學校錄取,我們再來聊一聊到底是什麼樣的學生被defer(推遲錄取)和翠拒了?是否還有機會挽回呢?
今年,由於不強制提交SAT/ACT標化成績,以及部分學校取消早申請,各名校早申人數都出現暴增,比如哈佛增長57%,MIT暴增62%等,申請人數增加,拒信、defer人數自然是一大堆。
MIT官網顯示有1萬+名學生被defer,很多學生、家長感嘆:這到了常規輪次會是何等慘烈!
首先,我想說大家不要過於焦慮。我們看到今年的混亂局面,是由於不強制提交SAT等原因出現了學生的盲目申請,只要孩子本身有真正的實力(並非盲目者),那麼就不要擔心不被錄取。
而在早申請階段,一切都還未可知,比如杜克、哥大等確實較往年早錄取人數減少,但在常規輪次還是會補足,美國大學並不會放棄中國留學生這一片超級大的人才市場。
其次,如果你在早錄階段收到了defer,而非拒信,就說明材料已進入到可考慮範圍內,但又稍微欠缺了一些什麼東西。
這時候,我們就要坐下來思考,我是不是哪一塊可以繼續加強,是否有一些漏洞需要補足?
比如我在材料中說自己對音樂感興趣,卻沒有提交音樂作品;比如我愛寫故事,但文書故事寫得糟糕……這些都是需要去重新梳理的。
像我們去年拿到哈佛錄取的學生,其實在早申請階段被康奈爾給拒絕了,當我們回過頭來盤點,會發現確實他的材料中似乎少了一點展示人格品質的部分,把這些特質展現、拉長,依舊能夠拿到頂尖錄取。那麼,你為什麼會被拒?你的弱勢在哪裡?
最後,也是我最想要強調的——要對申請保持敬畏之心,尤其是在RD階段,絕對是一場比拼與惡戰。
有些家長會說,我們家孩子那麼優秀,肯定是「哈耶普斯麻」苗子,但到了海外升學賽道,能夠有資格競爭藤校的學生,一定是出類拔萃的。
就拿我們老查留學的學生來說,一堆金獎的有,學生會主席有,中外頂尖高中的有,參加過斯坦福人文營、耶魯天文夏校等也有,你拿什麼和別人去競爭呢?你是否真的了解美國大學的錄取法則呢?你定義的優秀是不是招生官認為的優勢呢?
因此,我總是說,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但更要對申請保持敬畏之心。如果到了這個階段,你依舊交出一篇普普通通的文書,甚至是招生官一看就知道的「范文照抄」,那麼即使你的基礎成績再優秀,也很難被頂尖大學(TOP20)錄取。
確實,申請美國大學的「有趣」之處,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一個被康奈爾拒絕的學生可以拿到哈佛錄取,一個缺乏敬畏之心的「藤校苗子」也很可能落到中檔學校。
△哈佛官網截圖
03 。
找錯留學顧問,不如自己DIY
我經常開玩笑說,在這個美本強競爭時代,光靠DIY爬藤的學生是越來越少了。但,如果找了一個錯誤的留學顧問,你還不如自己DIY申請。
留學顧問的作用是什麼?是文書潤色嗎?是活動規劃嗎?
在我看來,既然那個把文書寫得稍微好一點,做一些符合美國文化和價值觀的活動,就能錄取好學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麼,顧問只會做文書潤色、活動規劃也是不足夠的。
其實,某種程度上,留學顧問的本質就是一個「黑客」。你在和全球最聰明的腦袋之一——美國招生系統,進行博弈。過去的20年,我儘可能多的訪校、和招生官溝通,發現招生官眼光之毒辣——他們可以看出主文書和附加文書是不同人編輯的,也能從一篇why school了解一個人的個性。
一個合格的留學顧問亦是如此,和學生聊40分鐘、半小時,就能大致勾畫出一個鮮明的形象,申請的策略,甚至未來的職業方向。
除此之外,留學顧問更應該是一個站在20層樓給學生以引導的人。申請就好比是一個學生拿著地圖走,在十字路口糾結是往左還是往右,但顧問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提醒、引導他走正確的方向(比如選校,制定策略,文書方向等),而並不是一味向前,結果掉「坑」裡。
當然,給了建議之後,如果這時候學生一定要堅持往前走,一旦他做出了決定,我們也一定會支持他。
採訪快結束時,我問老查,因為疫情、中美關係,很多學生選擇英美同申,甚至把眼光放到加拿大、新加坡、日韓等國。你們的學生也是這樣嗎?你會建議學生全球申請嗎?
老查笑笑說:確實,今年英美同申的學生比較多,自己的學生中也有不少。
但,作為行業內少有的,同時對美國、英國、澳洲、歐洲都很了解的顧問老師,他卻並不建議大家盲目英美同申,或者要提前有明確的規劃和判斷:
我們選擇留學國家,並不僅僅是選擇未來畢業的文憑,更是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方法,社會文化環境,人才培養模式,這個國家的教育能讓你的孩子未來30年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要把自己的教育眼光拉長,留學規劃是如此,培養孩子更是如此。」說這句話的時候,他不僅僅是一個資深留學顧問,一個教育公司的創始人,更是一個孩子的父親。
原標題:《狂攬哈佛、斯坦福offer後,20年留學大V揭秘「翠拒」「翠鹿」之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