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學,一座城。
城市崛起的背後都有大學的影子,而城市衰落,大學必然也無法倖免。共同崛起的如合肥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杭州和浙江大學,深圳和深圳大學,武漢和華中科技大學等,而一起沒落的則有蘭州和蘭州大學,天津和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濟南和山東大學,瀋陽和東北大學等。
大學和城市是什麼關係?是大學的盛衰決定了城市的盛衰,還是城市的盛衰導致了大學的盛衰?
讓我們來看兩張表格:
表格二:
從這兩張表格可以看到,富豪校友越多的城市經濟往往越活躍,發展的前景越好,同時,經濟越活躍、科創氛圍越濃的城市,其大學畢業生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我認為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城市和大學是唇齒相依、抱團取暖關係,大學以自己的優秀畢業生、科研成果、社會思想助力城市發展,而城市也會在經濟上和影響力上給大學以支持,二者共生共榮。
如果大學不能給城市發展提供助力,也不能在思想上正向引導城市,那城市大概率會衰落,衰落的城市反過來也會拖累大學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蘭州和蘭州大學:蘭州大學雖然曾經聲名赫赫,但其大學生大量流失,蘭大在科研上的成果也很少商業化,對蘭州的發展貢獻很小;衰落的蘭州讓蘭大在招生和招聘上處於劣勢,優秀學生招不來,優秀教師留不住,最終大學和城市雙雙敗北,雙輸!人們總說蘭州帶崩了蘭州大學,那蘭州大學又給了蘭州什麼?大學真的改變不了城市的命運嗎?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資源型城市舊金山在全美城市名單中日漸沒落,而後來改變它的是一所二流大學。當時的史丹福大學籍籍無名,人們戲稱其「農場大學」。1951年史丹福大學做出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將一千英畝的學校土地以近乎免費的價格,租給校友開設公司,學校和這些公司合作,向在校大學生提供各種研究項目和學生實習機會。很快,這個校辦工業園就風生水起,科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學生們也受益良多,他們獲得了社會實踐的機會,接觸到了最前沿的科技和公司運營知識。這個小小的工業園,在潛移默化中將科技和創業的夢想植入每一個史丹福大學生的心中。而這個工業園就是「矽谷」的前身,如今全球高科技中心。直至今天,矽谷的科技公司每年都要接受成千上萬名大學生前來實習。史丹福大學成就了矽谷,矽谷讓舊金山一躍成為全球矚目的高科技城市。可見,一所大學是能夠成就一座城市的!
中國有這樣的大學嗎?沒有!很多時候,我們的大學只知道要錢,要經費,但有誰能說自己的研究和思想成就了所在的城市?讓城市變得更好?瀋陽沒落的時候,東北大學怎麼沒站出來?蘭州沒落的時候,蘭州大學怎麼沒站出來?天津沒落的時候,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怎麼沒站出來?濟南沒落的時候,山東大學怎麼沒站出來?
大學者,學問之集大成者,科技之先驅,思想之嚆矢。我們的大學與歐美大學的差距不在經費和學生,而是走不進社會!總把自己當象牙塔,自己躲在空中樓閣中搞研究,學生也被關在學校裡閉門讀死書,過著與世隔絕,桃花園般的生活!
史丹福大學生們為什麼創業熱情這麼高漲?因為他們的大學不封閉,學校和社會之間沒有圍牆,學生們聽到的、看到的、討論的是技術、商業、模式、產品、科技、財富。學校不僅在傳授他們知識,更在引導他們如何走向社會,如何成就事業。
我對中國的大學提以下建議:
1、大學必須是研究型大學,不搞研究的大學不是大學,建議統統改成職業學校;
2、大學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塑造思想,要成為思想的領航者;
3、大學有責任、有義務改變所在城市的社會思想、風氣和氣質,而不是被社會改變;
4、大學要培養學生研究、創新和創業的精神;
5、大學要成為技術孵化的溫床,要積極與公司探索技術前沿和商業化途徑;
6、大學要開放,不能用「圍牆」把自己與社會隔絕開來,更不能成為象牙塔,大學必須引導學生走進社會;
7、大學要在科技上、商業上、規劃上、經濟上幫助城市發展,而不是只知道伸手要錢,大學不僅是學校,更是城市的高級智囊,要積極參與城市治理,把脈城市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解決建議;
8、大學應該成為城市的精神信仰,具有廣泛的科技、人文、社會、思想、道德影響力,引導社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9、大學不是初高中,不要只定位於教書育人,大學要走在所有人前面,探索未知領域,不論是自然的,人文的,還是思想的。
希望中國能早點發展出一些學術性、研究型大學!你認為中國哪些大學改變了一座城市?
歡迎關注猴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