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懸崖上,吃在巖溝邊,走在雲霧中,是我對綿山最直觀的印象,綿山,又名綿山、介山,它是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的發源地,集山水、文物、佛寺、革命遺址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點。
綿山的景觀很多,有白雲庵、光巖寺、雲中寺、地藏殿、世姑廟、龍王廟、柏龍、說法臺、棋盤石、五龍墓、捨身崖等。還有直徑1米的鐵鍋水,水從崖壁流入,滿而不溢,掬而飲之,味甚甘甜,叫做"一鍋泉"。
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山上文物古蹟頗多,俗稱「九裡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遊綿山可從介休南行20多公裡到綿山山麓的興地村,參觀第一景點迴鑾寺古剎。
離寺南行1.5公裡,登山2.5公裡到龍頭寺後,沿山腰間小路曲折而行入綿山腹地,前有乳房似的石峰,答薛茸結,泉水垂滴於下面石池中,水質清涼透明,沁人心脾,這就是「峰乳泉」,俗稱「母奶頭」。
登高處眺望,遠處莽莽蒼蒼,群峰擁翠,延續不絕,而巖前面臨深谷,兩側山峰相望,煙寺相依,給人以啟迪,全國柏樹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龍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柏樹王國"。
綿山地勢險要,歷來兵家必爭,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綿山下雀鼠谷大敗宋金剛,收降尉遲恭,一百二十回《水滸傳》留下了田虎帶領農民起義軍與官兵對壘的故事,綿山又比其它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萬"和愛國主義的特殊風景線。
以上只是對綿山的簡要介紹,最後感謝大家閱讀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