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數據和體感聊聊《鬼滅之刃》這部作品厲害在什麼地方,以及這部作品可能對作品的運營模式和業界的商業模式造成的一些影響。其中對比了一些名作漫畫的數據,這裡純粹是討論人氣和影響力,對作品各自的內容都保持尊重和敬畏。
結論
這裡通過google trend抓取了《鬼滅之刃》《ONE PIECE》《進擊的巨人》《キングダム(王者天下)》這四部從線上數據到書店&活動等線下體感來說,19年賣的比較好的4個漫畫系列的人氣數據。
在過去15年的時間裡,我們可以看到《ONE PIECE》保持著絕對的統治地位,而《巨人》和《王者天下》則憑藉多期動畫化積累了相當的人氣,其中巨人的動畫化效果非常顯著,將作品人氣一次性拔高到超過《ONE PIECE》,但2期和3期的影響不如從前。而《鬼滅之刃》則完全是在進入19年之後才嶄露頭角,並快速增長(看似),超過甚至甩開幾位前輩。
2. 過去12個月 --《ONE PIECE》和《王者天下》,現象級的劇場電影瘋狂帶貨
時間焦距到過去的12個月,左下角的總量上來講《鬼滅之刃》和《ONE PIECE》已經幾乎持平了,《ONE PIECE》在過去一年中的峰值(8月份)來自19年在日本取得年度前十,超55億日元票房收入的現象級劇場版動畫。無獨有偶,《王者天下》的峰值(4月份)同樣來自超人氣的真人版電影(票房年度第九)。相比兩部現象級的劇場電影,《巨人》的動畫化帶貨則表現「平平」。
至此我們看到了電影和動畫化對於作品人氣的貢獻功不可沒,而現象級的劇場表現則更加恐怖。
而其中最平庸或是表現最差的,其實是是《鬼滅之刃》的動畫化,4月開始播放到接近7月,只是緩慢地給作品聚集人氣,這段時間看不到明顯的增長。但在往後的時間裡,持續地迅猛地聚集了人氣,並在10月動畫完結後一口氣超越《ONE PIECE》牢牢佔據榜首。
3. 過去90天 --解析-為什麼《鬼滅之刃》有相對平滑的增長曲線?
從《鬼滅之刃》內容的表現上,我們可以猜測到一部處在「當打之年」的漫畫的內容更新確實對大眾更具吸引力,這涉及到作品生命周期的相關理論。ufotable改編的動畫劇情在慢熱後爆發並點燃話題,再次驗證了人氣公司的人氣作品的帶貨能力;從Youtube的播放數據來講,LiSA這一首爆紅後登上紅白的《紅蓮華》動畫完結後公開的劇場版信息都引爆了注意力收割大量流量--這些數據都是貨真價實的。
以上是《鬼滅之刃》爆發力的歸因,但《ONE PIECE》和《巨人》的劣勢在哪裡?內容上《鬼滅之刃》被公認為不具優勢,《ONE PIECE》有久別3年的現象劇場版,《巨人》三期劇情引人入勝,被評價為「更好看」。
我想試圖用三幅圖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個答案也可以統籌概括《鬼滅之刃》「好」在哪裡?
在《鬼滅之刃》搜索關聯詞top25當中,有超過半數來自聯動活動,周邊商品。剩下一半被劇場動畫和漫畫平分。
《ONE PIECE》的top25當中,無一例外全部來自漫畫。
這三幅圖說明了一些問題,《鬼滅之刃》這部作品形成的人氣生態是相對特殊的,同時是極為領先的,它正在成為重要的社交貨幣。一位粉絲有足夠多的渠道消費《鬼滅之刃》,非粉絲也有大量的渠道接觸到這部作品,這些渠道都是和日常生活和娛樂息息相關的。
很難相信它比《ONE PIECE》和《巨人》更接近寶可夢或是迪士尼的生態。
以上只是我身邊的部分真實例子,這些人士的親人朋友如果想要基於他們的興趣產生共同話題,則需要通過內容了解《鬼滅之刃》這部作品,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衍生品則連結了更多人對作品產生興趣。內容->消費->人氣->新的內容 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每一個環節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擴建IP的參與者,社交網絡和國際化又加速了這一循環。
受《鬼滅之刃》的漫畫內容限制,若前輩們能快速學會這一運營模式,長期來看《ONE PIECE》可能在未來重回統治地位,逐漸枯竭的原作內容池,拼上越來越成熟的商業運營,可能會帶來越來越多生命周期更短的作品。但毫無疑問更多的《鬼滅之刃》們會擠壓老牌IP的生存空間,下一個現象級IP會加速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