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亡於貴族叛亂?陳勝吳廣是秦朝的「士大夫」

2020-12-14 騰訊網

這些年隨著學界對歷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裡耶秦簡、嶽麓秦簡、北大秦簡研究深入,對先秦,尤其是秦漢時期制度與社會的解讀相比傳統觀點,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界通過對出土的秦簡研究,基本上對秦代政治制度和社會運行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認知,這其實就包括對引發了秦帝國覆滅的陳勝、吳廣身份的新的解讀。

傳統觀點認為陳勝與吳廣是「平民」,主要依據是《史記·陳涉世家》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這句話,認為都給人做僱農了,那麼陳勝肯定是平民百姓無疑。

但是隨著學界對《睡虎地秦簡》、《裡耶秦簡》的解讀,對秦國——秦朝這段時間秦帝國社會運行規則了解的加深,尤其是出土秦簡對秦軍中低級軍官職務與20等軍功爵對應關係的說明,使得學者們這才發現,傳統觀點裡認為陳勝與吳廣是平民的看法,大錯特錯。

陳勝與吳廣並不是秦朝的平民,相反,他們兩人是貨真價實的「士大夫」。

按照秦軍功爵制度,陳勝、吳廣是秦朝的低級貴族。

《史記·陳涉世家》裡其實也說過陳勝和吳廣是「屯長」,但是因為《陳涉世家》前面介紹了陳勝年輕時曾經給別人當過僱農,所以傳統觀點默認陳勝和吳廣「屯長」職務是臨時性質,換言之,算不得數。

但是出土的秦簡則證實了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的「二十等爵」制度已經做到了全社會覆蓋,也就是說早在秦帝國建立前,秦國已經不存在不實行「二十等爵」制度的「化外之地」。

裡耶秦簡展

另一方面,秦其實是沒有所謂的常備軍的,秦都鹹陽,尤其是秦皇宮守衛主要是由「宦皇帝者」負責。這裡的「宦皇帝者」,可不是指的宦官,而是指的以中大夫、中郎、持戟、武士、太子舍人等侍奉皇帝的人。這些「宦皇帝者」一般是由貴族子弟擔任,而且是不領俸祿的,身份接近於歐洲侍奉國王的貴族騎士。

沒有常備軍的秦帝國,根據對出土的秦簡進行解讀,秦朝軍隊一般由「屯戍」與「更戍」組成,這裡「屯戍」是秦人正常服役義務,口糧由官府供給;而「更戍」則是強制性徵發,而且常常和刑罰聯繫起來。

秦簡證明秦國有「貲」刑,所謂「貲」就是罰的意思,秦律裡經常會出現貲戍、貲甲,貲戍就是懲罰去戍邊,而貲甲則是懲罰繳納物品。

而秦帝國一旦決定進行強制性徵兵「更戍」,往往就會把原本只需要罰款、罰物、罰徭役的人全部徵發去戍邊,也就是貲戍。當然,秦簡裡貲戍並不是永遠,一般是一到兩年。不過比較慘的是,由於是強制性徵發,所以「更戍」的士兵就不能享受官府提供糧食的待遇,必須自備糧食。即使戍邊,耕種官田也要給官府繳稅,不像「屯戍」,戍邊時耕種官田不需要繳稅。

那麼,既然秦軍沒有所謂的常備軍,那麼哪些人擔任低級軍官職務呢?

根據解讀出土的秦簡,學者們發現秦軍在任命中低級軍官職務,比如屯長、什長、伍長這些軍職時是嚴格按照出身、爵位授予的,完全不存在臨時任命這種事情。而且也絕不會出現把屯長授予一個最低爵公士者,而任命一個四等爵不更為屯長下面什長的情況。

秦朝兵馬俑

也就是說秦朝中低級軍職的任命時完全和爵位掛鈎的,低爵則低職或者無職,高爵則高職。

那麼什麼樣的爵位才能被授予屯長呢?

首先按照《商君書》記載,屯長和百將已經屬於軍吏級別,而不再是「卒」。屯長統帶50人,而百將則統帶100人。

而根據《睡虎地秦簡》披露,屯長是負責管理「徒卒」的,而《秦律雜抄》裡則披露「徒卒」如果犯了錯誤,如果屯長不上報,那麼屯長是要被罰款的。

另外,據《商君書》記載,按照秦「二十等爵」制度,第一等公士至第四等「不更」為「卒」,因此,凡是能在秦軍中擔任「屯長」職務的最次爵位也是不更,更大的可能是第五等爵大夫。

為什麼說陳勝和吳廣也可能是「不更「呢?

因為《史記》裡說陳勝和吳廣統帥的是 「適戍」, 「適戍」也稱為「謫戍」,所謂「謫」就是社會犯罪的意思,這個犯罪情節比「貲戍」更嚴重,因此「謫戍」是無限期戍邊。

正因為「謫戍」主體是罪人、賤民,所以陳勝與吳廣以「不更」爵擔任「屯長」也是可能的。

兵馬俑

其實這種現象在驪山刑徒中也出現過,章邯的刑徒軍裡的也不是只有「刑徒」,還有「徒長豪傑」、「人 「吏徒」,而所謂「豪傑」和「吏徒」就是帶著刑徒到驪山出差的低級官吏以及行使低級官吏權利,但沒有官吏身份的「豪傑」。

這些「豪傑」和「吏徒」則是章邯刑徒軍的中低級軍官的主體。

在《裡耶秦簡》裡,秦朝洞庭郡遷陵縣公文裡曾顯示,遷陵縣大概有100多個「吏」,而長期在外出差的「吏」就佔了一多半。這些出差的「吏」很有可能就是押送犯人在去往某地服刑,或者統帶犯人去戍邊的途中。

好了,到此,陳勝與吳廣的身份已經明了,他們兩人最低爵位應該是「不更」,甚至很有可能是「大夫」。

曹魏劉劭《爵制》雲: 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為等級,其帥人皆更卒也,有功賜爵,則在軍吏之例。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

所以,不管陳勝與吳廣的爵位是「不更」還是「大夫」,他們兩人都是秦帝國貨真價實的「士大夫」。

明白了陳勝與吳廣的真正身份,我們也就明白了秦帝國其實並不是亡於農民起義,也不是亡於對平民的橫徵暴斂,而是亡於陳勝、吳廣、劉邦、蕭何這些秦帝國低級貴族和官吏以及殷通、任囂、趙佗這些秦帝國高級官員和貴族的「叛亂」。

為什麼陳勝、吳廣這樣的「士大夫」會掀起針對秦帝國的「叛亂」呢?

根據秦二十等爵制度,獲得第四等「不更」爵,就可以不再擔任更卒。

而不更乃至大夫爵,看上去只是第四等、第五等爵,可根據秦朝軍制想要獲得不更爵位也絕非易事。

陳勝吳廣好不容易成了「不更」或「大夫」,結果朝廷一句「事情多,任務緊」,不再承認「不更」或「大夫」該享受的待遇了,還讓陳勝、吳廣「皆次當行」去戍邊,而且帶的還是一群罪犯、賤民。

換誰,誰心裡不窩火?誰不怒?

漢初晁錯在總結秦朝滅亡教訓時雲「秦始亂之時,吏之所先侵者,貧人賤民也;至其中節,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實在精闢,到位。

損害老百姓的利益,秦朝還能維持,損害了陳勝吳廣這些士大夫的利益,那秦朝就會被憤怒的士大夫們給埋葬。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多活十幾年,能否避免秦朝的覆滅?
    回歸話題,如果秦始皇多活十幾年,毫無疑問,秦始皇將有更多的時間,來清除六國舊貴族對地方的影響力,也能把地方的官員逐漸的替換成秦國的貴族成員,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我們再來看起義的都有哪些人,陳勝吳廣領導了大澤鄉起義,陳勝和吳廣並不是同鄉,可是卻聚在一起,所以說他們很可能是逃犯,不然為什麼要背井離鄉。
  • 大澤鄉900人起義,短短時間席捲天下,陳勝吳廣起義為何失敗?
    「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幾句話在後世廣為流傳的話語,伴隨著陳勝吳廣起義,成了一種魔力,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為後世農民起義開啟了先河。陳勝吳廣從大澤鄉起義開始,帶領著900戍邊農民,短短時間幾萬人跟隨,也拉開了秦朝滅亡的帷幕。
  • 秦末天下大亂秦朝危在旦夕,戍守百越的50萬秦軍為什麼不回師救援
    《陳涉世家》主要寫了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喊出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陳勝、吳廣發動的大澤鄉農民起義,是中國古代社會裡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正是陳勝、吳廣發動的大澤鄉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政權,揭開了秦朝末年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引發了秦朝末年的天下大亂。
  • 讀《資治通鑑》:陳勝為何用秦朝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旗幟反秦?
    沒過多久,他們就不得不放棄這個天真的想法了,但正因為此,大家的心情又沉重了幾分,「逾期未至按律當斬」這幾個大字不斷在他們心中浮現…… 此時,他們的領頭人陳勝、吳廣兩人正為此事愁得焦頭爛額。
  • 陳勝起義後兵敗被殺,但卻少有人知道吳廣的結局?其實比陳勝還慘
    此時的秦朝還沒有建立多久,內部到處是矛盾,更何況秦二世胡亥得位不正,繼續實行殘暴的統治,許多老百姓早已心懷不滿,陳勝、吳廣猶如點點星火,完全可以燎原,而且陳勝不僅借用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
  • 吳廣同陳勝一起出生入死,為何卻被陳勝除掉?《史記》記載了真相
    公元前209年,大澤鄉那一場連綿數日的大雨,讓押解九百多名戍卒的陳勝和吳廣陷入了困境。根據秦朝當時的律法,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裡到達規定的地點,就算把戍卒全部帶到目的地,陳勝和吳廣二人也會因為在路上被雨延誤的時間,而面臨著被斬首的處罰。
  • 秦朝短命是因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心慈手軟?恰恰相反
    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僅僅十三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起的反秦起義立即引發全國連鎖反應,六國紛紛復國,兩年秦朝滅亡。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秦朝短命是因為秦始皇善待六國貴族,甚至還有網民憤憤不平地表示秦始皇就應該把六國貴族斬盡殺絕,先不說秦始皇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對於現代人如此精神秦朝人,想法還如此殘忍表示理解不能……閒話不多說,先來看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是否真的如網上謠言那般對六國宗室、貴族心慈手軟呢?
  • 秦朝謎案:河南人陳勝去北京戍邊,為何要繞道安徽大澤鄉?
    陳勝、吳廣起義揭開了秦朝滅亡的序幕,陳勝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亦成為後世引用轉載的經典。關於大澤鄉起義的起因,史書記載的很明確:900閭左前往漁陽(今北京密雲)戍邊,結果遭遇會天大雨,道路不通,而按照秦法:「失期,法皆斬」,於是900人鋌而走險,揭竿而起。
  • 細談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反秦的真相,我們是不是被忽悠了?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有一些古代歷史上的事件也被人發現並不是我們所傳頌的那樣,最近一段時間,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又有了一些不同的聲音。然而,這一說法近年來卻被動搖了:原因是出土了許多秦簡,所以很多人發現,秦朝的法律並沒有說徭役遲到了就要斬首。因此,有人提出陳勝說謊,或司馬遷說謊的觀點,因為秦朝法律沒有規定,耽誤了徭役的人將被處死。大家都知道,陳勝和吳廣早年都是做佃農,但《陳涉世家》有幾個記錄與他們的身份不相稱!
  • 陳勝吳廣起義聲勢浩大,為什麼最終卻成全了劉邦項羽他們?
    大家都知道,秦朝的統治非常殘暴,秦始皇號稱是我國第一個皇帝,雖然統一了天下,卻也做出了很多殘暴的事情,秦朝不斷壓迫和剝削人民,朝廷和黎民百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秦始皇在世的時候,還能夠震懾住一些想要造反的人,秦始皇一死,各地的暴動就此起彼伏,秦二世也是難以鎮壓。
  • 陳勝兵敗被殺,但有多少人知道吳廣的結局?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重視的就是等級制度,周天子式微,全國的諸侯虎視眈眈,完全忽視了禮法,孔夫子一生都在克己復禮,要說我國第一場農民起義,挑戰等級權威的,就是公元前209年的大澤鄉起義,也就是大家廣為熟知的陳勝吳廣起義。
  • 陳勝吳廣一起起義,為什麼陳勝稱王,吳廣卻被同事殺害呢?
    秦朝末年,胡亥無道,趙高弄權,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史記中的世家一般都是記載諸侯的,陳勝吳廣因為首次反秦,於是被司馬遷載入世家。
  • 如果秦始皇還在世,項羽和劉邦能推翻秦朝嗎?
    秦朝到了秦二世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劉邦和項羽最終推翻了秦朝,經過楚漢戰爭後,劉邦建立了漢朝。但我們細心想一想,秦末的農民起義和舊貴族反秦都是發生在秦始皇死之後的秦二世時期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秦始皇不死,劉邦和項羽能否推翻秦朝呢?我覺得肯定是不能的。
  • 湖北雲夢出土的一個秦朝小吏墓,顛覆了我們很多傳統的觀念
    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一個名為睡虎地的地方,挖出一個沉睡2000年的秦朝小吏墓。這位大秦基層公務員名叫「喜」,令世人沒想到的是,同樣做為秦帝國的基層公務員,泗水亭長劉邦手持三尺劍斬白蛇,直接顛覆大秦王朝。
  • 秦朝最大的悲哀,空有四大軍團,未能挽回滅亡的頹勢
    而幫助嬴政立下豐功偉績的秦朝鐵騎,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變成了讓後世津津樂道的四大軍團。回首這段歲月,戰必勝,攻必克,橫掃六國的秦國鐵騎,遺憾退出歷史的舞臺。秦國的強大從商鞅變法開始,據《史記》中記載,商鞅在秦國推廣變法的時候,對軍隊的編制進行了重新設計。廢除了之前的世祿世襲制,改成軍功制。
  • 能空手接白刃玩讖緯,陳勝吳廣真的只是農民?其實開局就是王者
    這支力量,就是由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軍。不過,如果深入分析陳勝吳廣這兩個人人物,你會發現,他們兩人可簡單的只是個老實巴交被逼反抗的農民,他們二人之所以能夠領導如此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有深層原因的。陳勝卻能發出這樣的歷史性呼喚,至少能夠說明陳勝雖然窮,但是年少之時還是受到過一定的教育的。而且,陳勝和吳廣當時都是隊伍裡500人級別的屯長,雖然這個職位也只是權力階層的最底層,但是他們從一開始是任所有人宰割的小嘍囉,能夠一步步爬升到這個位置,說明他們的武藝和能力也是很優秀的。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勝吳廣是如何謀划起義造反的?
    陳勝是秦二世時期的陽城縣望雲鄉人,這個陽城縣在戰國時期屬於楚國(今河南方城縣東)。有一天,陳勝和幾個同鄉的百姓一起在王侯貴族的土地上耕地,有個同鄉指著遠處一支穿著赭色衣服的隊伍,問陳勝:「涉子,你看,那是幹什麼的」?
  • 陳勝兵敗被殺,但有多少人知道吳廣的結局?其實比陳勝還慘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重視的就是等級制度,周天子式微,全國的諸侯虎視眈眈,完全忽視了禮法,孔夫子一生都在克己復禮,要說我國第一場農民起義,挑戰等級權威的,就是公元前209年的大澤鄉起義,也就是大家廣為熟知的陳勝吳廣起義。
  • 世人皆知陳勝兵敗被人殺害,但鮮有人知道,吳廣下場更加悽慘
    《法祖停稅賦》:「自古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領900名百姓揭竿而起,旨在推翻暴秦統治。陳勝、吳廣率領軍隊先後佔領大澤鄉,攻下薊縣。據歷史記錄,薊縣原本是楚國領土,同時是楚國將領項燕抗秦身亡之地,陳勝以自己為楚人發出「大楚興,陳勝王」的號召,以光復楚國為由得到了很多楚國百姓的支持。
  • 秦始皇在世時叛亂不足為懼、死後叛亂卻勢如破竹,是什麼原因?
    秦朝在秦始皇在位時叛亂不足為懼,死後叛亂卻勢如破竹主要原因在於秦二世胡亥,秦二世胡亥的才能不足以駕馭中央集權下至高無上的皇權,其次胡亥即位後大量徵召民夫修建各種工程,加上胡亥實行的苛政,最終激起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間接原因在於秦的制度不適合治理天下,最終秦朝在農民起義中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