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幣之所以讓收藏愛好者美不勝收,包漿立下汗馬功勞,自然包漿五彩斑斕,可謂鬼斧神工,在忙碌的空隙,喝杯茶,欣賞包漿銀幣,豈不美哉!
所謂傳世包漿,本質是銀幣在空氣中被慢慢氧化形成的包漿,與生坑包漿形成原因不同。
傳世包漿與生坑包漿相比,很薄,很均勻,包漿將幣面牢牢地包裹著,儘管經常把玩會將浮於表面的部分摩擦掉,但是字與字的粘連處卻留下了難以去除的附著物。一般的傳世物品會有均勻圓潤的磨損,色彩斑斕(黑色居多)的包漿點綴於銀元面,使物品顯得更有歲月的味道。
據美國化學家兼錢幣收藏家Weimar White先生研究,銀幣包漿是銀幣表面的硫化腐蝕過程,包漿的化學成分是硫化銀,包漿的顏色取決於硫化銀的厚度,50毫微米厚的硫化銀呈黃色,110毫微米厚的硫化銀呈藍色,再厚便呈黑色,金色、紅色、紫色包漿介於黃色和藍色之間。不同顏色的混合能產生其他顏色,如黃藍混合會成綠色。黑色是終極顏色。包漿是一個演進的過程,顏色會隨著硫化銀的厚度而由黃到黑逐步變化,如果要保持彩色包漿現狀,必須阻止硫化,否則會逐步變黑。
把自己收藏的銀幣整理了一下,發現很難拍出包漿的實際效果,燈光容易變色,太陽光容易曝光,自然光有時候往往達不到光線效果,反覆多少次,挑點相對與幣相差不大又能體現不同色彩的傳世包漿和大家分享。
棗紅色:
淺紅色:
金色,這枚幣非常漂亮,薄薄的暗金色包漿將幣包裹,可惜拍了幾十次,效果總是與幣相差甚遠。
人像面是自然光:
飯船面是白熾燈光:
醬色,也有泉友稱其為重五彩色:
淡黑色:
黑色:
斑斕黑:
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分享銀元上的包漿怎麼形成的?傳世包漿是什麼的全部知識,希望大家能在本文中學習到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