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力促人身險擴面提質已有一周,12月16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介紹了人身險萬億級別市場規模的發展狀況,並指出我國人身險市場現階段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距,表示在商業健康險板塊,將保障範圍擴至醫保目錄外可大大降低居民自費醫療負擔;而在養老領域,監管也表示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設。業內人士認為,要想彌補與國際市場之間的差距,或可考慮從銷售服務、提質擴面等角度進行「彎道超車」。
人身險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發力銷售服務彌補差距
據洪介紹,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壽險業市場,前11月我國人身險保費收入3.1萬億元,佔保險業的74.1%,同比增長7.4%;人身險公司總資產近20萬億元,佔保險業的85.5%。根據最新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國有10家保險公司上榜,包括含香港、臺灣地區。
而在助力民生保障方面,目前我國有3億人購買長期人身險保單,被保險人接近6億人,商業人身保險覆蓋面達到42.7%,風險保障總額超過1000萬億元。據黃洪介紹,前三季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覆蓋10億多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參保患者實際報銷比例平均提高了14個百分點,切實減輕了老百姓的經濟負擔;商業養老年金保險保費收入551億元,責任準備金5623億元;健康險前三季度保費收入達到6666億元。
此外,黃洪還介紹了人身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明顯增強、風險防範成效顯著等發展成果及趨勢。
與此同時,黃洪也指出,目前我國人身保險市場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如在滲透率方面,目前我國人均持有人身險保單數不足1件,僅為0.8張,這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此外,我國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分別只有4.3%和430美元,在全球的排名分別排為第38位和第46位,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水平,也低於全球保險業的平均水平。
同時,從市場需求來看,黃洪認為,儘管近年來人民群眾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大幅提升,主動買保險的人多了,但保險仍然沒有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目前,我國僅有1/5的人擁有長期壽險保單,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
「從供給來看,目前的商業保險產品數量還是不少的,但是產品的形態較為單一,同質化的產品比較多。產品本身的吸引力也不夠,與人民群眾的需求仍有較大的距離。」黃洪指出,特別是針對老年人、兒童、新業態從業人員風險特徵的產品供給不足,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時,保險業的風險補償作用的發揮也比較有限。
此外,黃洪表示,從市場競爭狀況來看,我國人身保險目前還沒有形成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從經營管理水平來看,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相比,我們的經營管理水平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如在成本控制、風險控制、資產負債匹配等方面。黃洪介紹稱,目前,除大型保險公司經營狀況快速提升之外,大部分中小保險公司經營管理還比較粗放,發展仍然存在比較困難的局面。今年11月末,31家中小人身保險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佔機構數量的34%。
對於如何彌補與國際水平之間的差距,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認為,在需求端,隨著保險意識的普及、保險教育的深入,消費者需求的增幅會不斷提升;而在供給端,他建議國內保險業或可考慮從銷售服務角度進行突破。
同時,在保險銷售渠道方面,徐昱琛指出,當前銀行渠道的保障型保險產品基本很難銷售,而代理人渠道專業性強、流動性大,保險銷售迫切需要新的渠道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他認為,當前的網際網路渠道可以提升保險透明度,方便消費者選擇產品,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
保障範圍擴至醫保目錄外 減輕健康險醫療負擔
數據顯示,到今年11月末,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達到了7641億元,同比增長了16.4%;賠付支出2531億元,同比增長了22.4%;長期健康保險為參保群眾積累了超過1萬億元的風險保障準備金,商業健康險發展速度不可謂不迅速。然而,黃洪指出,與速度快、產品多、保障寬、覆蓋廣相伴的,是商業健康險在售的產品期限較短、能夠理賠支付的金額比較少以及無序競爭的問題。
與「保額高,但實際上能夠理賠支付的金額較少」這一問題呼應的,是此前國常會對於保險公司將醫保目錄外的合理醫療費用納入保障範圍行為的鼓勵。
黃洪表示,這是要商業健康保險回歸本源,強化保障功能,降低人民群眾的實際醫療負擔。他認為,目錄外的自付醫療費用恰恰是商業醫療保險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通過提供長期保障,加快長期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可以平緩和減輕經濟波動的衝擊,與基本醫保形成結構互補,穩定參保人保障預期,減少後顧之憂。
「一旦參保人得了大病,實際上會用到很多目錄外的藥。我們現在也在研究這個問題,就是要把一部分目錄外的費用納入到商業保險公司承辦的大病保險之內,這樣就能夠讓老百姓不增加一分錢,一旦得了大病,發生高額醫療費用,主要是目錄外的醫療費用,由保險公司來按照保險合同進行報銷,就可以大大降低參保人因大病所形成的目錄外的自付醫療費用的負擔。」對此,黃洪如是解釋。
除此之外,黃洪還提出,未來銀保監會還將採取加大對商業健康保險的宣傳力度;推出一些保險責任期限長的長期健康保險;推動商業保險通過區別定價和費率浮動,以及資金帳戶積累等方式,鼓勵年輕人和健康人群為未來的健康保障投保;加強包括信息系統、精算制度、定價規則的基礎建設,進一步對疾病發生率表的完善;提高商業健康保險的服務能力等措施,促進商業健康險發展。
專業化、開放化、創新化 商業養老建設猶需加速
近年來,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較為迅速,但是與發達國家成熟保險市場相比仍較為滯後。據黃洪介紹,到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養老年金保險原保費收入僅為551億元,在人身保險原保費收入僅佔2.1%,積累的保險責任準備金超過5600億元。
在養老方面,國常會此前表示,將按照統一規範要求,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設。究其原因,黃洪解釋稱,商業養老保險是個人養老金的重要組成部分。
「商業養老保險是市場化的養老方式,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可以實現養老資金的穩健增值和終身領取,有效化解投資風險和長壽風險。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統一規範,有利於充分發揮其長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特點,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制度標準,進一步提升第三支柱的保障水平。」對此,黃洪如是解釋。
因此,下一步銀保監會將加快發展專業化經營市場主體,支持設立養老保險公司、養老金管理公司等專業機構,擴大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鼓勵養老保險機構堅持專業化發展方向,深耕養老金融業務領域,積極探索長期養老金管理和養老金融服務新路子,在第三支柱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時,銀保監會將擴大商業養老保險領域對外開放。堅持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完善相關監管措施,確保各項對外開放政策在養老保險領域落地實施。支持境外資本參股設立各類養老保險機構,支持外資保險公司經營商業養老保險業務。通過引入國外成熟的養老保險業務經營和養老金管理經驗,提升我國保險業經營水平,服務好人民群眾差異化養老保障需求。
另外,銀保監會將加大養老保險產品創新。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適當擴展保障責任,提供更加靈活的養老金積累和領取服務,支持保險機構立足消費者需求,創新發展提供具備長期直至終身領取功能的養老年金保險,特別是能夠與其他養老金融產品所積累的養老資金有效對接的即期年金產品。鼓勵保險機構面向創新創業就業群體的保障需求,開發有針對性的養老產品,支持保險機構探索運用網際網路、金融科技等方式,優化業務流程,改進服務質量。
此外,銀保監會將強化養老保險基礎建設。完善數據標準,規範商業養老保險相關統計標準和統計規範,加強商業養老保險信息統計和保單管理,修訂完善行業經驗生命表、疾病發生率表等數據基礎,擴大視野,加強與養老健康領域機構合作,多維度增加數據積累。
最後,銀保監會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專業能力。鼓勵保險機構加大精算、投資等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督促保險機構改進精算專業技術,加強長期穩健投資和風險管控能力建設,夯實行業發展根基。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周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