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2020-12-10 閃電新聞

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邏輯門」,以實現更多功能——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目前在很多領域,智慧機器人已經可以幫人類完成高危、高難的工作。如今的機器人已不再只是「鋼鐵戰士」,生命基本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賦予納米機器人「血肉之軀」。

這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DNA機器人,能在納米尺度上執行任務,因此它可以在人體細胞內發揮作用,這也讓很多科研人員看到了其在醫療領域的廣闊前景。在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圍繞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了專題報告,表達了其對DNA機器人治療疾病的樂觀設想。他認為,總有一天,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

框架核酸提升DNA機器人「智能」

「DNA納米機器人最核心的技術就是DNA摺紙技術,在此基礎之上,融合了一些可調控的機制,使得DNA不止能被折成各種結構,還具有了動態的機械功能,從而可以被稱為『機器人』。」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齊浩介紹,雖然DNA納米機器人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電子機器人,但之前能構建的生物分子都沒有這些動態的功能,而DNA摺紙技術幫助實現了分子的自組裝,因此能賦予它一些動態調控的功能,使之更智能。

「不同形式的DNA結構也被稱為框架核酸。通過DNA摺紙技術,將連成片的DNA當作『紙』,經過設計和堆疊,構建出自己想要的模樣,實現了人工設計自組裝核酸結構。這種折出來的框架核酸,具有可編程的尺寸、形狀和機械性能。有了這些DNA框架結構,科學家就可以在納米範圍內精確地組織小分子,使其成為架構納米藥物的有效平臺。」齊浩介紹,通過DNA摺紙技術,就可以搭建出機器人的「骨架」。

和傳統的DNA相比,DNA框架具有更穩定的結構,不容易被體內的外切酶降解,從而更加準確有效地進入細胞,向人體內遞送靶向藥物。

框架核酸可以賦予機器人一些動態功能,而且這些功能是可控的。「DNA機器人可以實現很多功能,比如DNA行走、識別、結構開合等,這些技術都是通過DNA的序列設計技術來實現的。而序列設計是基於DNA鏈和鏈之間的識別來控制配對。」齊浩舉例說,比如DNA機器人行走,就是根據核苷酸的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T、C、G這4種鹼基能夠兩兩連接,形成雙鏈。利用這個原理,設計特殊序列的DNA「樁」,這些DNA「樁」就像是DNA機器人前進路上用來踩踏的磚頭。當機器人一隻腳踏上正確的「樁」時腿部會快速進行鹼基配對,另一隻腳隨機選擇一塊正確的「樁」,踏出下一步,踩著之前樁子的那隻腳就變自由了。

「其實很多高分子材料都能做出動態功能,比如溫度、硬度變化,材料也能『動』起來,實現智能化。但之所以DNA用來做機器人引起這麼多關注,是因為DNA摺紙可以在這麼小的尺度折出更複雜的結構,使得DNA機器人的可控精度、靈敏度更高。」齊浩介紹,目前DNA序列設計技術發展很快,出現了很多軟體,可以精準設計出DNA鏈和鏈之間相互識別、作用的序列。

能與更多物質結合實現更複雜功能

「最開始研究DNA摺紙,主要是通過DNA摺紙和組裝,做出一個結構,從而來實現各種功能。現在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讓DNA與生物酶等其他分子結合在一起,以實現更複雜的功能。」齊浩舉例說,就像去年,有科研人員在DNA摺紙技術基礎上,固定納米金、生物酶,並且精準控制。相當於把DNA摺紙做成分子生物晶片,而後固定各種生物元件,以實現更複雜的分子功能。

「這種通過DNA摺紙,折出高精準度的核酸框架,而後再把具有不同功能的生物分子精準固定在框架上,從而實現各種生物功能,是DNA機器人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齊浩說,但這些生物分子固化之後,生物功能怎麼去設計,怎麼讓它們相互之間協調工作,這都是後期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目前,DNA機器人的效率也需要提高。 比如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錢璐璐教授研究出的一種可移動DNA機器人,它邁出一步需要5分鐘,一步只能移動6納米,單個機器人用了接近一天的時間才將6個不同的「貨物」運送到指定位置。

「與低效率同時存在的是高成本,每一個DNA機器人的加工成本都很高,如果需要大批量使用成本會更高。」齊浩解釋,這是因為,比如執行一個任務需要100個DNA機器人,目前做不到能精準控制每一個DNA機器人去執行命令,如果有幾個機器人「開小差」,完成任務的效率就更低了,付出的成本就會相應增加。

可成為智能升級版靶向藥載體

「DNA機器人在醫療領域,更多的會用來為某些腫瘤或癌症患者遞送靶向藥,或是製造納米級設備元件,成為精準醫療的加速器。」齊浩進一步解釋,之前都是把藥物做成小分子,在人體內漫無目的地擴散到各個部位。後來出現了靶向藥,就是在藥物上增加識別病灶的分子靶點。而用DNA機器人可以製作智能升級版靶向藥。

齊浩強調,DNA機器人本身並不治病,它只是一個載體,可以攜帶藥物精準到達病灶或者病灶周邊,進行操作精準給藥,以增加現有藥物的效力。

而且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的「邏輯門」,以實現更多的功能和操控。齊浩舉例說,研究人員曾製作過一個DNA機器人盒子,盒子裡可攜帶治療腫瘤的藥物,通過設計識別功能,「盒子機器人」可準確找到腫瘤細胞,並且通過識別預先設計好的分子信號,打開盒子門。這個開門的操作就可以設計「和」或者「或」的邏輯門,滿足兩個條件打開門或者滿足兩個條件中的一個就開門。

DNA機器人,能在納米尺度完成這麼多複雜的操作,讓科研人員看到了它在醫療領域前景可期。有專家表示,這種微小的機器人甚至可以完成定位,操作一臺小型手術。

不過與大多數新生事物相同,DNA機器人應用於醫療,還有很多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物安全性。

DNA是人類的遺傳信息,使用DNA做成機器人進入人體細胞進行治療,就相當於外源DNA進入人體,可能存在與人類DNA相互作用、整合到人類基因組的情況,對人類自身遺傳信息的穩定性產生影響。

「目前的科研人員都還在DNA機器人的構建層面進行研究,它的功能還沒那麼強大。未來DNA機器人的技術一旦成熟並進入到應用層面,生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等問題就會凸顯出來。」齊浩表示。記者 陳曦

相關焦點

  • 「穿金戴銀」的納米機器人,給你一記顛覆思維的「電磁炮」
    >、抗血液汙損能力和藥物攜載能力是遊動納米機器人面向未來生物醫學應用所面臨的挑戰。第二,讓納米抗癌機器人本身成為治療癌症良藥,課題組遴選了在納米級十分活躍的金銀作為納米機器人製備材料,在近紅外光照射下,金-銀中空納米三角可以產生大量的熱,殺死腫瘤細胞,實現光熱治療。
  • 陷入困境|炮姐最新季,納米機器人出動!
    以「納米機器人」為關鍵詞,出現的搜索結果都是伴隨著「史詩級」、「劃時代」、「科技革命」……加持在「納米機器人」上的這麼多名號,到底幾分真實,幾分噱頭?現實與科幻到底有多少差距?為了解答這些疑問,今天我們就聊聊納米級機器人的「真身」!納米機器人是啥?要怎麼造?
  • 神奇的醫療納米機器人如何治療疾病?未來醫療科技領域革命性的變化!
    當你發燒去看醫院,醫生沒有給你開藥或者打針,而是在你的血液中植入一個或一組極其微小的機器人。機器人會檢測到你發燒的原因,然後前往相應的部位,並直接向感染區域施用藥物來進行治療-它們被稱為醫用納米機器人。
  • 《泰拉瑞亞》納米機器人之瓶有什麼用 納米機器人之瓶作用介紹
    導 讀在泰拉瑞亞遊戲中,納米機器人之瓶是一種淺紅色品質的藥水,作用是給武器灌注納米機器人屬性,納米機器人屬性的效果是近戰攻擊時會迷惑敵人。
  • 漫畫《某天成為魔神》,納米機器人助男主成功逆襲
    漫畫《某天成為魔神》主要講述主人公,擁有悲慘的身世,意外獲得納米機器人助攻,幫助主人公逆襲成長的故事。天如雲被追殺生死之際,突然有人救了天如運,此人來自未來,將最新型的納米機器人注入男主體內,從此男主開啟牛x人生。
  • 人類有可能在2045年實現永生,科學家:納米機器人將代替人體
    人類有可能在2045年實現永生,科學家:納米機器人將代替人體人類對於永生的追求,從古至今,從未停止,古代的貴族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去尋求所謂的長生藥,但是顯然,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而我們現代人呢?當然,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還是給予了人類一些永生的希冀,比較我們上面也說了,人類還是可以利用規則的,在利用規則的過程當中,也至少能夠延長人類的壽命,甚至如果我們的科學技術,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話,也許還真的就能夠找到規則當中的漏洞,但是這種存在漏洞的可能性,本身就微乎其微。
  • 谷歌科學家預言,依靠納米機器人和數字人類技術
    庫茲韋爾是當世著名的未來學家,比爾蓋茨做出的關於人類未來的預言,很多都是受到了庫茲韋爾的啟發。現在的庫茲韋爾,主攻人工智慧領域。庫茲韋爾本人對人工智慧十分看好,不止一次提出了電腦優於人腦的觀點。在矽谷的中央區域,庫茲韋爾和NASA合作創辦了奇點大學,號稱是未來科學家的搖籃,能改變世界的人工智慧都將誕生於此。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imone Schuerle:用磁場控制納米機器人抗癌
    納米醫療技術專家、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Simone Schuerle 就曾發明過一種由 3D 列印而成的、可受外部磁場操控的微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向腫瘤等病變組織輸送納米顆粒藥物,實現更精準的靶向給藥。這種技術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它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納米紙飛機」如何探索火星?
    未來,人類能不能移民火星呢?我們迫切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了早日得到答案,2020年,美國宇航局將發射「毅力號」火星探測車,如果成功著陸火星,這將是火星地表上第四輛美國探測車。探測車是人類探索火星的先鋒,但是光靠它們是不夠的,以目前正探索火星的美國「好奇號」為例,它一天只能行駛20米,光靠這幾輛車,何時才能走遍火星呢?
  • 想要納米機器無所不能?先看看這裡有多少科學
    這個名字來源於古羅馬的神袛雙面神Janus,它有兩張面孔,一張回望過去,一張眺望未來。因此這種顆粒也被稱為雙面神顆粒(這也是英文單詞一月January的詞源)。最簡單的雙面神顆粒是一個微納米球,一半覆蓋了某種材料(例如金屬鉑),能夠在溶液中發生特定的化學反應(例如鉑催化的過氧化氫分解)。
  • 未來生活簡史:未來已來,你來不來?
    《未來生活簡史》一聽上去很像是「預測未來」的書籍,其實這本書並不能「預知未來」,它實際上是介紹未來可預見的科技走向:未來人類將會經歷三個科技革命,個性化製造革命、智能革命以及生物革命,書中舉例了人類在這三場革命之下所發生的生活變化……本書的作者羅伊·澤扎納,是國際智能與未來學家,世界未來協會的高級科學顧問,納米科技專業博士
  • DNA機器人還有多遠?樊春海院士:目前用於治療仍是夢想
    「目前擁有可用於治療的DNA納米機器人仍是一個夢想。我個人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有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來治療人體內的疾病,從而改變人們對疾病以及對治療學的看法。」
  • 電影《極樂空間》中未來數字人、窮人與富人和機器人
    從我去年文章《大聯接 小地球》中「1998年英國雷丁大學神經機械系教授凱文.沃裡克把矽晶片植入手臂神經系統實現人類第一次人機互動、四年後又與其妻子在手臂神經系統中共同植入更高級的晶片實現人類第一次神經系統交流、2012年美國匹茲堡醫學院通過向大腦植入晶片幫助癱瘓十五年的肖伊爾曼.簡恢復支配手臂的能力、國內外近年運用意念控制飛行器和機器人的實驗、納米級的微處理器」等案例看,數字人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 日本造出「準商業化」納米組裝機器人,並將迎來高速自動化生產
    圖 | 理察·費曼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說過:「納米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的重點,會是一次技術革命,還會是一次產業革命。」一直以來,科學家們也在不斷地拓展納米技術,一個重要方向正是納米機器人。其中一類納米機器人指的是由納米或者分子級別的成分構成的、大小在 0.1-10 微米的納米機器人,另一類納米機器人指的是可以與納米級物體進行精確交互的納米操作機器人,今天要介紹的正是這一類機器人。
  • 未來的未來最值錢的也許只有一種人,這裡面包括你麼?
    也有很多人有很多的想像,這些想像在很多科幻片裡都有呈現,並且有科學家為了防止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制定很多定律,比如三大定律什麼的,就是為了防止機器人有朝一日超過了人類的智力,那麼人類的生存上就岌岌可危,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誰也不清楚智能有了自己的意識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也許智慧機器人開始會反抗,也許之後會崛起,也許會屠殺,也許會鎮壓,這都說不清楚。
  • 港中文張立《先進材料綜述》微/納米機器人趨勢,驅動和系統集成
    隨著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功能性納米材料通過應用程式在機器人技術和納米醫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些應用程式具有通過可編程的能量輸入以遙控方式按需執行指定任務的功能。微型機器人的尺寸通常小於1毫米,而納米機器人的尺寸小於1微米。
  • 學科學、愛科學,《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
    《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是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文章介紹了什麼是納米、納米技術以及介紹了利用納米技術對我們生活的改變,寫出了納米技術的神奇。通過學習本課能激發我們學科學、愛科學的濃厚興趣。
  • 王中林院士《ACS Nano》隱蔽水生微型機器人的納米發電機
    最近,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量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用於水生微型機器人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啟用電介質上電潤溼(EWOD)致動器(TENG-EWA)。圓盤TENG的轉移摩擦電荷可替代地改變EWOD執行器的表面能,從而產生毛細波傳播。毛細管波的反作用力使微型機器人在水面上啟動。對TENG引起的毛細血管波的特性進行了實驗分析和理論建模。
  • 復仇者聯盟,鋼鐵俠納米戰甲其實很早就在研發了
    看過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3》的小夥伴肯定對鋼鐵俠的納米戰甲印象深刻吧,所有納米機器人完全存在了胸前的反應爐裡,「雙擊」自動覆蓋全身,這個技術看起來有點像黑豹的戰甲,不同的是黑豹的存放在項鍊裡,交叉雙手自動覆蓋全身,這個技術是黑豹妹妹蘇睿公主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