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檔臺網互動國風少年創演節目《上線吧!華彩少年》開播之際,12月2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主辦、中視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節目看片會在京舉辦。
會上,圓桌嘉賓、節目組代表等共聚一堂,以「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為主題進行了探討。嘉賓在看片後給予35位少年讚揚,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稱讚少年們自帶一股正氣,讓中華民族生命的氣象得以更好呈現。
節目製片人董藝在會上介紹了「國風少年成長計劃」:「包括『國風進校園』傳統文化課堂、『國風吹拂』潮玩活動及『華彩堂』傳承傳統文化三部分。少年們將走向線下,把自己的感觸分享給更多的人,一同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節目將於近期在總臺播出。
節目更為聚焦「國風」和「創新演繹」
「這檔節目剛開始製作時,網絡上有各種傳言,說我們是『選秀』,說央視也要做選秀了。」節目總導演周聰說,其實從一開始,《上線吧!華彩少年》更加聚焦的是「國風」「創新演繹」這兩個關鍵詞。
據周聰透露,參加節目的有35位少年,還有一位超寫實的虛擬少年。而這35位少年是從全球5萬多人當中脫穎而出的。節目中來自不同院校,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少年代表到國家平臺第一次做專業創演節目,是全世界擁抱中國文化繁花似錦的狀態。
節目選拔標準之一,是所有少年都要有一定的專業功底,入選的大部分少年來自全國各大知名藝術院校,如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還有優秀學子來自牛津大學、清華大學。「他們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情操的。」
從創意維度上,每一個舞臺的創意點都是少年們根據國風如何年輕化表達去自己完成出來的。周聰說,從先導片裡能看到,有幾次創演,需要少年們根據不同的主題、自己對國風問題的理解怎樣年輕化表達去做實驗,「這些少年是有思考的,他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自省,自己知道哪點不足,自己知道哪點往上走。所以我們認為這些少年是新一代傳承者的縮影,助力中華文化的騰飛。他們也是傳統文化時尚化表達的演繹者,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破璧者,敢想、敢做、向上、真實、認真。」
「節目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
看片會上,節目組代表與各位嘉賓共賞節目精彩剪輯。從海內外範圍選拔出的35位國風華彩少年表現不凡。如張曉涵融合了說唱元素的創意京劇《打虎上山》,卞子嚴改編自李白名作的歌曲《贈汪倫》,古韻舞蹈《清平樂》《卷珠簾》《十面埋伏》,具備力量與靈動感的古典舞《花腰精靈》等。
其中最令嘉賓們印象深刻的是來自納西族女孩楊潤琴的《小小姑娘》,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稱:「通過節目感受到孩子的靚麗純樸。她的故事,讓『華彩』不僅體現在意義上,也體現在了精神上。」
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華鼎獎媒體評委召集人、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胡建禮認為:「節目真正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
胡建禮對節目中《卷珠簾》《打虎上山》的表演印象深刻,「《卷珠簾》這首歌,我以為是唱歌,結果是舞蹈。《打虎上山》唱了幾段rap之後突然來了京劇唱段,非常有創新。表演者的戲曲功底非常深厚。這種創新性表達、年輕表達、時代化的表達是我這幾年看到的綜藝節目裡比較少見的,如果rap和京劇如果結合得不好,就會遭到吐槽,但是節目中銜接得非常自然。」
此前《上線吧!華彩少年》就因上來初選就是讓選手考筆試、以文化素養作為篩選第一步登上熱搜。胡建禮也特別提到這一點,「我在類似的綜藝節目裡沒有看到過直接筆試的環節,而且第一個題目是『你對中國文化有多少了解』,各位學者專家看完也都笑了,確實這種方式非常新穎。」
既要「傳文脈」也要「得真諦」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守正創新。會上,各位圓桌嘉賓針對「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議題進行探討。張頤武表示,傳播中國文化,既要「傳文脈」,也要「得真諦」,他以「三新」解讀該節目:「新空間、新使命、新維度。節目從這三個方面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新形態,讓人耳目一新。」
崔偉認為:「中國文化的價值並不僅僅是體現審美創造。節目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是民族傳統美德、精神的善良、人格的美好、品質的剛強和對國家對民族深摯的愛。」
「我們一直都在講『少年強則國強』。國風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風尚,少年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我們希望在娛樂之下融入更多價值。」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理論評論工作者委員會副主任饒曙光表示,同時他認為:「我們不要汙名化選秀,畢竟這類節目是以觀眾樂於接受的方式來傳遞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我們都可以努力去用開放的態度來看待這類節目。」
饒曙光認為,《上線吧!華彩少年》非常注意健康的審美觀、價值觀,講好了中國少年的故事,「可以助力我們在21世紀真正通過文化助力中華民族的崛起,中國夢的實現。」
節目製作的精良與創新,同樣受到了嘉賓們的好評。節目通過京劇、民族器樂、舞蹈等藝術表達,向觀眾們展示少年眼中的傳統文化。崔偉稱:「觀眾通過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才藝的展示,也能夠生發出對國風的認識。才藝展示向前延伸到中國人與國風、民族文化的關係,向後延伸到中國文化、中國未來的發展,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在其中應起到的作用,使得節目的內涵和意義得到非常好的表達。」
【撰文】南方+ 記者 劉長欣
【作者】 劉長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