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的記錄鮫人的典籍是東晉的史學家幹寶的《搜神記》,其中就有記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唐詩人李商隱的名作《錦瑟》中,「滄海月明珠有淚」便引用了鮫人的傳說。據傳說,鮫人的油燃點極低,且一滴就可以燃燒數日。民間盛傳秦始皇陵中就有用鮫人油做燃料的長明燈。

其實,鮫人的真實身份是海洋中的海牛目的一種動物——儒艮,它的身體呈紡錘形,長約3米,體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細體毛。沒有明顯的頸部,頭部較小,上嘴唇似馬蹄形,吻端突出有剛毛,兩個近似圓形的呼吸孔並列於頭頂前端;無外耳廓,耳孔位於眼後。無背鰭,鰭肢為橢圓形。尾鰭寬大,左右兩側扁平對稱,後緣為新月形,無缺刻。鰭肢的下方具一對乳房。背部以深灰色為主,腹部稍淡。

早在距今4000年以前,人類便開始對儒艮的捕殺,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製革,迄今儒艮數量已極為稀少。因此,民間秦始皇陵地宮中有鮫人的油脂做成的長明燈,是具有真實可能性的。

由於儒艮是使用強大的肺部來呼吸,所以每隔15分鐘左右就要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因此,也有著「美人魚」之稱。

儒艮繁殖方式為雌雄異體,他們性成熟的年齡在9齡或9齡以上,雄性在9-15齡達到性成熟。雌性在10-17年時懷第一胎。在繁殖時期,一頭雌性儒艮被 幾頭雄性追逐,然後進行交配。妊娠期約13個月,每胎產1仔。新生的儒艮體長為1-1.5米,重約20公斤。幼仔的哺乳期18個月左右。前後兩次產仔的時間間隔約3-7年。

儒艮的眼淚在水中或空氣中會凝結成結晶體,但是易碎。月圓之時,它的眼淚結晶體是圓的。月缺之時,它的眼淚結晶體是不規則的。它的壽命在7到10個世紀,因此,中老年的儒艮流淚,會凝結成堅硬的珍珠。
東晉史學家幹寶的《搜神記》中記載「鮫人眼泣則能成珠」,是真實的,因為那時南海的漁民就捕殺儒艮。當儒艮缺水時,暴露在空氣中,就會流淚,並迅速凝結成珠狀結晶體。
在我國廣西北海設立了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