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的吉祥瑞獸,是中國祥瑞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從其出現到現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更替,歷久不衰,是極具民族特色、深入民心的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典型性的形態符號。
貔貅究竟是什麼?《爾雅·釋獸》上說它是「白狐其子」,是一種狐類;而注釋過《周易》、《山海經》的郭璞認為:「貔貅,豹屬 」,是一種貓科動物;陸璣為《詩經》註疏時,說貔貅「有狐名而非狐類,其皮似狐,其形似豹,豹亦虎屬,而形異於虎。 」看來,貔貅並不是單純的某一科動物,而是經歷了民間藝術再創造後的一種綜合狐、豹以及其他動物特點於一身的結合體。
貔貅的形象是龍頭、馬身、麒麟腳,突眼獠牙,頜下有長鬚,兩肋生翅,善行能飛。但這些都不是它的主要特徵,它有一個最與眾不同的特徵:有嘴無肛門。
傳說中的貔貅三種類型:無角的稱為「符拔」,獨角的稱為「天祿」, 兩角的稱為「闢邪」。上古時代的中國,有很多以鳥、獸、蟲、魚為圖騰的部族。 中原多以兩棲類動物為圖騰,西方多以野獸為圖騰,東方多以鳥類與自然現象為圖騰,這些種族大約在五千年前,有過一個大混合。
黃帝統一了炎帝部落,並打敗蚩尤後,成為天下之主。黃帝部族將自己部族的圖騰」熊「與其他部族的虎、豹、狐等圖騰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類虎豹的猛獸——貔貅。《禮記》中記載了黃帝部族戰爭時,「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 」,貔貅出現於戰場,說明此時它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戰神的功能。
從先秦到漢代,貔貅在三千年的傳承中逐漸有了清晰的身份脈絡:它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子,具有騰雲駕霧的本領,有闢邪、擋煞、鎮宅、納財的功用,具有兇猛無敵且忠於主人的品性。 與龍、鳳、龜、麒麟一起成為古代五大瑞獸。貔貅曾隨黃帝作戰有功,被黃帝封為「 天祿獸 」,有天賜福祿之意。
除了」天賜福祿「的寓意外,貔貅還因性情兇猛,能吞食惡獸邪靈,擁有了震懾邪靈的作用。所以古人修建墓室時,會將貔貅當作看守墓穴的守護神。《後漢書·靈帝紀》記載:「旁有兩石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曰闢邪。 」
佛教傳入中國後,貔貅這種中國的瑞獸又被佛教塑造成地藏王菩薩的坐騎,並給它起了一個新名字「諦聽」。王士禎《分甘餘話》上說:「蜀中瓦屋山有貔貅,不食人及牛犬之屬,唯食虎豹,口常誦阿彌陀佛,山中僧徒以為法護。 」可見到了唐宋之後,貔貅在鎮宅闢邪的作用之外,又增添了驅邪化煞的作用。因此,宋代之後的刑部、大理寺等司法刑獄部門,都喜歡在建築上雕塑貔貅的形象,藉以鎮壓邪靈兇煞。
貔貅是什麼時候被賦予了招財進寶的功能的呢?相傳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因其年紀最小而最受龍王寵愛,日日以金銀珠寶為食,玉帝也非常喜歡它。但有一日貔貅吃得太多,忍不住在玉帝的靈宵寶殿上便溺,玉帝大怒,一巴掌打去,正好打在貔貅的屁股上,屁眼就被封了起來。 從此以後,所有的金銀珠寶便只能進不能出了。
民間相傳,貔貅有雌雄之分,雄貔貅負責招財,雌貔貅專管守財。所以貔貅必須成對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既招財又守財的目的。正因為貔貅能招財,又能守財,所以民間就將其視為財神。今天,貔貅還是咱們中國人民銀行的行標呢。
中國特色的造物理念是「造物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中國造物重情感的表達,且情感必須客觀化,必須與特定的想像和理解結合統一,才能產生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藝術作用。貔貅就是一個凝聚了民族審美情感, 被人們不斷賦予多重抽象的吉祥概念並將其物化的瑞獸,融入了中華民族渴望和諧的祥瑞傳統文化理念和熱愛生活的民俗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