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彈響髖是一種常見的病症,我們通常把彈響髖理解為髂脛束摩擦。
什麼是彈響髖?
一、定義
彈響髖就是髖關節在運動時,發生嘎嘣嘎嘣的彈響聲。彈響髖一般分為外側型彈響髖和內側型彈響髖。彈響髖一般沒有痛感,但患者始終自覺髖部不舒適,尤其是在髖關節運動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和彈響聲。
患者會有意識地避免某個角度的運動,產生代償性的疲勞與損傷,即使無上述影響,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情緒,甚至有患者用髖關節脫位來描述自己的主觀感受, 有學者將其稱作 「假性半脫位」。
二、 分型
彈響髖一般被分為兩類:外側型和內側型。目前學術界已將關節內損害視為一種病因,因此對關節內型彈響髖的研究也逐漸受到了重視。
三、 易發人群
外側型彈響髖的易發人群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的病發部位均有高頻率使用或反覆性損傷史,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三類:
1、有長期注射史
2、臀部外傷或勞損
3、經常做重複的運動,尤其是體育運動。
彈響髖若得不到及時處理,或病情嚴重時,會發展為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這些都是彈響髖的典型表現。患者在站立與行走時,還會出現骨盆前傾,代償性脊柱側彎,前突增大,可引起姿勢性下腰痛,甚至還有可能出現髖關節脫位。接下來,我將進一步地講解外側型彈響髖的病理機制與處理方法
四、不良影響與危害
那麼,外側型彈響髖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
1、影響髖關節活動度
2、引起髖關節周圍肌肉失衡
3、產生疼痛,例如:髖關節本身疼痛,臀部疼痛,膝蓋疼痛,腰痛
4、影響體姿、體態
5、影響正常的運動表現,如:步行,體育運動,等等。
五、評估與治療
對於如何解決外側型彈響髖的問題,眾說紛談,有建議保守治療的,也有主張手術介入的。在此,我為大家介紹不會產生侵入性損傷的物理療法。
特殊試驗:Obers試驗
患者側臥,下方的大腿呈最大屈曲姿勢;上方的膝關節屈曲90°;檢查者握住患者的踝部做被動外展,並伸展其髖關節,使大腿與軀幹呈一直線。維持患者穩定姿勢,令其髖關節做被動內收,使其大腿沿著身體中線方向平行移動。
陽性結果:大腿在沿著身體中線方向平行移動時並不會垂下,即髖關節不能被動地內收到中線位置。陽性結果提示闊筋膜張肌緊張攣縮。
物理治療方法
1、手法處理:可放鬆髂脛束,放鬆短外旋肌,放鬆腹內外斜肌,腰方肌。
2、 運動方法:以建立神經肌肉控制為目的,通過強化目標肌群,如臀中肌臀小肌等,來改善動作模式。
彈響髖的診斷並不難,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彈響髖在沒有疼痛時也不需治療。然而,當彈響髖伴有疼痛,或者患者對此產生精神負擔時,建議採用傷害性較小的物理療法,及早恢復健康。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