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同事閒聊,感覺現在學生雖然進入了九年級,但好像沒有那麼依賴老師,來問老師題目的也不多,不像其他數學物理科目,老師辦公桌前面門庭若市,人頭攢動。英語老師似乎比較閒,學生也沒什麼問題來問,這是為什麼呢?
你一言我一句,我們好像找到了答案,歸納起來,就這麼幾個原因吧!
首先,英語科目考試的形式決定了,英語其實考察語法的內容越來越少了。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更高一級的考試,級別越高的考試,越淡化對語法的考察,而會更側重對閱讀的考察。英語老師最擅長於講解語法,而語法題的考察卻在減弱,而一些常考的語法,英語老師在課堂上已經重點講解,上心的學生早就搞懂了,不上心的學生上課都不聽,那下課更不會主動去問老師了。
語法題減少,閱讀題增加,那閱讀題怎麼學生也不去問老師呢?這有兩個原因,決定閱讀水平高低的主要是學生的詞彙量,詞彙上不去,文章讀不懂,問老師也沒辦法解決;詞彙上去了,閱讀肯定也能讀懂,也用不著問老師了。並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即使在老師的幫助下,這道閱讀題弄懂了,但學生以後也幾乎遇不到一樣的閱讀題了,以後又會遇到新的閱讀情況,所以問清楚了一道閱讀題,也沒什麼實際用處。
以上兩個原因,是英語學科沒什麼好請教老師的基本原因。那英語老師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難道英語老師只是一個「擺設」?
這個問題,也得一分為二來看,如果一個學生英語已經入門了,可以自學了,那英語老師的作用真的是微乎其微了,這點作為英語老師,我還是有自知之明了,英語好的學生,幾乎都不是靠老師教出來的。
對於英語還沒入門的學生,英語老師最大的作用是把學生帶入門,讓學生自己獲得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有學習的動力。但要做到這一點,並非容易!
所以對於一個英語老師來說,如果不能把學生帶入門,那不是極大的罪過;但老師盡力不把學生的興趣磨滅,這是一個大的功德!
事實上,很多英語老師在樂此不疲地做這樣的「傻事」。比如,讓學生重複地抄單詞;比如,跟學生講解自己都還一知半解的語法;比如,讓學生做一些質量不高的目標不明確的題目。這樣,太傷害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了!
英語老師可以「懶」,但不能「傻」!
(更多英語老師思考,請關注「小圈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