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2020-12-25 文史撰家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此開篇寥寥幾句便驚著了大作家餘華。餘華坦誠地說過,曾經讀書時候最「討厭」魯迅的文章,工作以後突然重讀魯迅倍感稀奇。在餘華看來他讀到魯迅第一句「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時,開始覺得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了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精神失常了,而有的不太出名的作家愕然寫下幾萬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依然正常。

這就是魯迅的筆鋒,當然今天不是聊魯迅的文筆,而是他驚雷般地先人一步,「大快朵頤」地將中國千年封建痼疾「摧枯拉朽」出來,痛快地暴曬在陽光下,任世人戳勠,任人批駁!

1918年的今天, 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它成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白話文小說。這部小說開篇不凡,可謂作家手刃腐朽的第一筆,「下手」犀利,文筆練達。是一部後世作家及所有讀者不可多得的覺醒性讀本,作為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作品,融入了魯迅對封建舊制深重的思考,文風洶洶,遣詞精妙。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顏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我可不怕,仍舊走我的路。前面一夥小孩子,也在那裡議論我;眼色也同趙貴翁一樣,臉色也鐵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麼仇,他也這樣。忍不住大聲說,「你告訴我!」他們可就跑了。

即便過去102年了,這部小說隨時「拎起了」讀,都印著「大寫」的新鮮。透過古老的時光和無盡的時空它依然叫人精神清朗,像極了深秋,作者置身的暗夜,半夜無眠的寂靜,神經和血液透出的爽朗。

魯迅很多小說都能帶給人猛然驚醒的強大知覺,而這本《狂人日記》更像是打頭陣的「精兵強將」,談魯迅就少不了說「狂人」。諾獎作家莫言是當代國內作品產量最高的人之一,但面對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時曾說過,他願意用自己所有長篇作品換魯迅一個短篇-《狂人日記》,如果能寫出《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地位的小說,寧願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如此可見魯迅精短有力的《狂人日記》多麼厲害,不管是一般讀者多麼驚嘆先生的用詞簡練,就連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都「甘拜下風」,對《狂人日記》頂禮膜拜。

雖然我們現代人很多都讀不懂小說裡面的「易牙煮子」、「狂人囈語」等,但《狂人日記》小說的內涵毫無疑義成了當時社會最現實,最透徹的寫真。它血淋淋,「吃人」現象頻繁,竟不影響它成為中國近當代文學史崇高地位。

創作這麼一部「癲狂」的小說,作者之內心該有多苦悶、多糾結,多憂慮,多憤憤。想必我們即便不是那個時代的人,都能感受到先生冷峻的思緒。這部小說的創作,除了當時國內的環境令人壓抑窒息外,世界背景也深深影響著魯迅等人。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胡適、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做宣傳,在國際「五四運動」的帶動下,中國大地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從此先進的知識分子便決絕地啟動反帝反封建的歷史大「按鈕」,他們積極投入到革新除舊的時代改革中,一面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一面狂風暴雨般地吶喊,向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宣戰。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一百零二年前的今天(5月15日),魯迅的《狂人日記》擇時發表。

在看過大量國外文學作品,經歷了無地彷徨的沉默與思索後,魯迅發出了新文化以來的第一聲吶喊,這部作品折合著作者無盡的憤怒、不滿、焦慮,怨恨、以及希望、祈求等紛擾雜亂的心思,就此爆裂開花,加之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成了徹底反封建的新式文學風格的「宣言」,也是魯迅先生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有了這部作品在歷史浪尖的開闢,中國文學特別是以魯迅為首的新文學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民國文壇一時之間燦若繁星,其後、郭沫若新詩、茅盾長篇、巴金散文、老舍話劇、曹禺戲劇等等層出不窮。直到半個世紀後的當代文壇都是前輩大師的影子,僅受魯迅新文學白話文之影響,大半個文壇都「逃不過」。

2012年莫言為我國捧來了第一枚諾貝爾文學獎,但莫言說,從小就是讀魯迅長大的。自己取得世界認可,並非是沿襲了南美洲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更早是受到魯迅先生文學的影響。

最後;藉此小說百年出版之際,再紀念魯迅先生和他的光輝之作。希望他筆下的「吃人」現象無處遁形,書中的主人公—「狂人」能夠放下思想的戒備,願靈魂休憩在公平正義海晏河清的當下!

你是如何看待我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這第一部實質意義是白話文小說的,看完之後,有何感受,請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獨到的見解和看法,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魯迅《狂人日記》的另類解讀,你對書中隱喻了解多少?你怎麼看?
    魯迅《狂人日記》的另類解讀,你對書中隱喻了解多少?你怎麼看?今天就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看一看,這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偉大的地方。狂人日記插圖《狂人日記》本身就是講述一個「吃人」的故事,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仔細研究,魯迅講述的到底是吃哪種人的故事。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95年前的今天,1923年8月3日,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並被列入該社「文藝叢書」之一。其中收錄了魯迅1918年至1922年間寫就的小說《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不周山》等15篇。
  • 大文豪魯迅:「看過我日記的人都說我有意思」
    今天早上的時刻,過得甜極了。我只要你;有你我就忘卻一切,我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要了,因為我什麼都有了。與你在一起沒有第三人時,我最樂。坐著談也好,走道也好,上街買東西也好。廠甸我何嘗沒有去過,但哪有今天那樣的甜法;愛是甘草,這苦的世界有了它就好上口了。眉(即陸小曼)你真玲瓏,你真活潑,你真像一條小龍。
  • 六年級學生的疑惑:《狂人日記》中的「吃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晚上,已成為六年級學生的女兒早早做完了作業,作業做完之餘她拿出《狂人日記》來看。這本書她看了一段時間,晚上她向我提出疑惑:「魯迅為何不在他的書中好好說話,盡說一些我看不太懂的話?《狂人日記》中的『吃人』、『 救救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
    今天我們來聊聊魯迅先生《故事新編》中的《鑄劍》,這是魯迅先生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我們先回顧一下這篇小說的情節,眉間尺滿十六歲前夜,母親告訴他他的使命:為父親復仇,他的父親是天下第一的鑄劍名工,為大王煉成兩把劍後,自知會被大王猜忌,所以只把雌劍獻給大王,把雄劍留在家,如果自己被大王殺害
  • 《吶喊·自序》:解讀魯迅小說深刻含蓄主題的一把關鍵鑰匙
    在這一點上,魯迅小說是真正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大家可以把魯迅的小說和老舍、巴金、茅盾等現代作家的小說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來。比如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含蓄嗎?非常含蓄!這段話揭示了魯迅心路歷程的轉變,是魯迅走向文藝創作之路的標誌。在魯迅看來,只有改造國民精神,改造國人的靈魂,才能實現拯救舊中國的理想。比如《吶喊》小說集裡的幾乎所有作品,像《狂人日記》《故鄉》《藥》《風波》《阿Q正傳》《孔乙己》等,都表達了批判、改造國民性的主題。
  • 重讀《魯迅》的感悟,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
    我在5年前買了一本魯迅小說全集,當時看了一會,並不解其中深意,覺得過於枯燥了,也就沒多大看得進去。後來就扔在一邊了,最近又拾起了它,讀來卻是另一番體會。其實在讀的時候,我很好奇為什麼魯迅可以寫成這樣深刻的文字呢?這其實要從魯迅的家庭說起。用今天的話說,他的家庭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中產階級家庭,在當時其實他們是周氏大家族。但因為他的祖父參與了一個科舉考試行賄的案子,他的祖父就被判了"死刑",當時叫判了一個叫"斬監候"的罪,其實就是先不殺你,等哪天要殺頭就殺頭。就因為這件事把魯迅家的家底都掏空了,從此家道中落。
  • 魯迅真的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嗎?
    謠言止於智者魯迅的簡介1、魯迅出生年月魯迅,浙江周樹人,出生於1881年9月25日,卒於1936年10月19日,享年56歲,魯迅是他的筆名,原名周樟壽,是父親給起的名字,小名長根,長庚,阿張。後自己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12-17歲的魯迅在浙江紹興著名的私塾「三味書屋」上學,可見魯迅的家族很重視教育的,魯迅的兩個弟弟也是很著名的。
  • 關於魯迅,這幾個常識需了解
    《狂人日記》《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首次採用了「魯迅」這個筆名。該文首發於1918年《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憂憤。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初印千本的《吶喊》暢銷了95年  95年前的8月,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並被列入該社「文藝叢書」之一。《吶喊》收錄了魯迅1918年至1922年間寫就的小說《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不周山》等15篇。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郭沫若說「氣量」是錯的,而且直言魯迅出生於晚清,那是「封建餘孽」,文章迂腐……魯迅一看,心想,這個人怎麼會這樣胡鬧,也是出生於晚清,難道還會自責嗎?何況每個人都拿著筆桿,誰怕誰?從此兩人雖不相見,但在報紙上常「相見」。
  • 魯迅「罵人不帶髒字」的5句真名言,過年碰到熊孩子就可以用了
    網上曾經很流行魯迅牌「假名言」,喜歡惡搞的網友們,把自己想說的話配上魯迅的照片做成表情包,風靡一時。不過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在檢索系統面前,魯迅到底有沒有說過這話,一目了然。今天要分享的,就是魯迅「罵人不帶髒字」的5句真名言。
  • 魯迅曾經在哪些大學授課?這些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早在1917年,任職北京大學校長沒多久的蔡元培,邀請魯迅為北京大學設計了一款校徽。1918年以後,魯迅在《新青年》發表了《狂人日記》等一系列白話文小說,轟動一時。1920年,蔡元培便邀請魯迅到北京大學為國文系的學生講課。魯迅在北京大學主要講《中國小說史略》。魯迅不是一位演說家,但他講課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魯迅講課時,不但國文系的學生濟濟一堂,就連其他系的學生都慕名而來。
  • 朱自清與魯迅:一種若有若無的敬意
    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以散文為主。1918年,周樹人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雜誌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1924年,魯迅與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人創辦《語絲》周刊。
  • 魯迅作品根本沒有移出課本,還有2本魯迅文集選入中考,大有來歷
    也就是說,這兩本魯迅文集屬於初中生必讀。等他們上了高中,閱讀理解能力增強的時候,還有幾篇熟悉的魯迅作品在課本裡等著。蔡元培渴望改良教育的魯迅大失所望,儘管拿著高薪,衣食無憂,內心卻很是苦悶。他只能把自己的聲音發於筆端。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讓魯迅深受鼓舞,從中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他開始在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章。
  • 魯迅:我有三大愛好,抽菸、喝酒和吃糖,沒事還能跟「豬」打一架
    睜開眼就抽菸,誰都比不過他魯迅很早便開始抽菸,且菸癮極其大,還總抽一些劣質煙。其好友許壽棠回憶,他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吸菸,躺在床上也吸菸。這相思樹葉在魯迅心目中可是愛情的象徵,他怒不可遏,一躍而起,同豬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決鬥!讀到這裡,我們應該可以看出,原本印象裡那個刻板、冷靜、很愛懟人的「狂人」魯迅,原來也有這麼多可愛的面孔。
  • 高令亞:為魯迅吶喊
    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高舉「科學」與「民主」的大旗,身先士卒,以《狂人日記》這篇具有時代意義的白話小說唱出時代的最強音,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記》,用文藝的形式挖掘封建歷史的罪惡本質:封建歷史是一部人吃人的歷史。於是,他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 1933年:雜文的政治與修辭——談《魯迅雜感選集》及其周邊
    在這一點上,12篇雜文的寫作與瞿秋白的《序言》再次發生深刻關聯——實踐了《序言》褒揚的集體主義觀念。對於魯迅來說,修改這12篇雜文並用自己的筆名發表,則成為「脫離個性主義」的實踐。這12篇合作雜文是用「何家幹」「洛文」等筆名發表的,因此這幾個筆名不應看作魯迅個人的,而應看作魯迅與瞿秋白共有的。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隨即他在創作上勢如破竹,一發不可收,針砭時弊,揭露封建文化墮落腐朽的本質,挖掘國民靈魂的劣根性,呈現被扭曲被壓抑的個性與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