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此開篇寥寥幾句便驚著了大作家餘華。餘華坦誠地說過,曾經讀書時候最「討厭」魯迅的文章,工作以後突然重讀魯迅倍感稀奇。在餘華看來他讀到魯迅第一句「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時,開始覺得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了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精神失常了,而有的不太出名的作家愕然寫下幾萬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依然正常。
這就是魯迅的筆鋒,當然今天不是聊魯迅的文筆,而是他驚雷般地先人一步,「大快朵頤」地將中國千年封建痼疾「摧枯拉朽」出來,痛快地暴曬在陽光下,任世人戳勠,任人批駁!
1918年的今天, 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它成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白話文小說。這部小說開篇不凡,可謂作家手刃腐朽的第一筆,「下手」犀利,文筆練達。是一部後世作家及所有讀者不可多得的覺醒性讀本,作為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作品,融入了魯迅對封建舊制深重的思考,文風洶洶,遣詞精妙。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顏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我可不怕,仍舊走我的路。前面一夥小孩子,也在那裡議論我;眼色也同趙貴翁一樣,臉色也鐵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麼仇,他也這樣。忍不住大聲說,「你告訴我!」他們可就跑了。
即便過去102年了,這部小說隨時「拎起了」讀,都印著「大寫」的新鮮。透過古老的時光和無盡的時空它依然叫人精神清朗,像極了深秋,作者置身的暗夜,半夜無眠的寂靜,神經和血液透出的爽朗。
魯迅很多小說都能帶給人猛然驚醒的強大知覺,而這本《狂人日記》更像是打頭陣的「精兵強將」,談魯迅就少不了說「狂人」。諾獎作家莫言是當代國內作品產量最高的人之一,但面對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時曾說過,他願意用自己所有長篇作品換魯迅一個短篇-《狂人日記》,如果能寫出《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地位的小說,寧願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如此可見魯迅精短有力的《狂人日記》多麼厲害,不管是一般讀者多麼驚嘆先生的用詞簡練,就連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都「甘拜下風」,對《狂人日記》頂禮膜拜。
雖然我們現代人很多都讀不懂小說裡面的「易牙煮子」、「狂人囈語」等,但《狂人日記》小說的內涵毫無疑義成了當時社會最現實,最透徹的寫真。它血淋淋,「吃人」現象頻繁,竟不影響它成為中國近當代文學史崇高地位。
創作這麼一部「癲狂」的小說,作者之內心該有多苦悶、多糾結,多憂慮,多憤憤。想必我們即便不是那個時代的人,都能感受到先生冷峻的思緒。這部小說的創作,除了當時國內的環境令人壓抑窒息外,世界背景也深深影響著魯迅等人。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胡適、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做宣傳,在國際「五四運動」的帶動下,中國大地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從此先進的知識分子便決絕地啟動反帝反封建的歷史大「按鈕」,他們積極投入到革新除舊的時代改革中,一面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一面狂風暴雨般地吶喊,向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宣戰。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一百零二年前的今天(5月15日),魯迅的《狂人日記》擇時發表。
在看過大量國外文學作品,經歷了無地彷徨的沉默與思索後,魯迅發出了新文化以來的第一聲吶喊,這部作品折合著作者無盡的憤怒、不滿、焦慮,怨恨、以及希望、祈求等紛擾雜亂的心思,就此爆裂開花,加之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成了徹底反封建的新式文學風格的「宣言」,也是魯迅先生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有了這部作品在歷史浪尖的開闢,中國文學特別是以魯迅為首的新文學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民國文壇一時之間燦若繁星,其後、郭沫若新詩、茅盾長篇、巴金散文、老舍話劇、曹禺戲劇等等層出不窮。直到半個世紀後的當代文壇都是前輩大師的影子,僅受魯迅新文學白話文之影響,大半個文壇都「逃不過」。
2012年莫言為我國捧來了第一枚諾貝爾文學獎,但莫言說,從小就是讀魯迅長大的。自己取得世界認可,並非是沿襲了南美洲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更早是受到魯迅先生文學的影響。
最後;藉此小說百年出版之際,再紀念魯迅先生和他的光輝之作。希望他筆下的「吃人」現象無處遁形,書中的主人公—「狂人」能夠放下思想的戒備,願靈魂休憩在公平正義海晏河清的當下!
你是如何看待我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這第一部實質意義是白話文小說的,看完之後,有何感受,請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獨到的見解和看法,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