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仙草也是臺灣的名小吃之一,當地在大暑還有吃鳳梨的習俗,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有敗火的作用,再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則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
事件詞雲圖
事件概述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悟空財稅服務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以下簡稱「悟空財稅」)員工因業績不達標,被領導罰吃「死神辣條」後送醫搶救,引發熱議。據悉,「死神辣條」在網上銷售火爆,包裝上註明有「整蠱玩具」及「禁止吞食」字樣。該產品究竟是玩具還是食品,該如何定性和監管引發關注。
輿情走勢及關鍵節點
以7月7日~7月29日為監測時間段,如圖所示,呈「波浪式」發展,網民關注度遠高於媒體關注度。
監測時間:2020年7月7日~7月29日
數據來源: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輿情中心
1
第一階段:媒體爆料員工被罰吃「死神辣條」後送醫,輿情達到最高峰
7月7日,封面新聞發布《業績不佳 公司懲罰吃「死神辣條」 成都兩女員工吃進醫院》稱,因業績不佳,悟空財稅7名員工被罰吃「死神辣條」。食用後多名員工出現腹痛等不適症狀,其中兩名重症員工被診斷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竇炎」「胃絞痛」。澎湃新聞、上觀新聞等媒體紛紛轉發報導,標題多突出「懲罰工具」「吃進醫院」等。
7月9日,涉事公司@悟空財稅發布聲明稱,已派遣調查組赴成都市展開調查,將追究相關人法律責任。#員工因業績差被罰吃辣條進醫院#等相關話題總閱讀量超3.5億人次,輿情於7月10日達到最高峰。@中國青年網、@財經網等發布相關信息引發較多關注。網友紛紛譴責該公司的做法和不良企業文化。
媒體認為涉事企業涉嫌侵犯員工合法權益,並呼籲加強「三無」產品監管。如紅網發表《業績差被罰吃「死神辣條」,豈能如此坑害員工》稱,罰員工吃「三無」食品「死神辣條」是對員工的身體權、健康權的嚴重侵犯,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新京報網發表《罰員工吃「死神辣條」:這不是狼性,是沒人性》稱,公司名稱、許可證編號等信息都沒有的三無產品,卻能被輕易買到,且銷量可觀,市場監管層面該多留些心,以防打著「整蠱玩具」旗號的三無產品流入市場,危害公眾健康。
2
第二階段:兩位當事人發聲,涉事公司進行協商賠償,輿情再次高企
7月13日,澎湃新聞發文稱,當事人劉小雪在事件發生一個月後被要求離職,現在仍會出現嘔吐等症狀,希望公司就離職等給出說法。在微博平臺,#被罰吃死神辣條的女孩仍常乾嘔#總閱讀量超3.4億人次。@澎湃新聞、@頭條新聞發布相關微博獲得較高轉評量,網民憤怒情緒仍然高漲。
事件曝光後,關於受害人的賠償問題也備受關注。7月14日,封面新聞發文稱,劉小雪已與總公司調查小組達成和解協議,並收到公司給予的相關補償金及工資提成。同日,@悟空財稅發布聲明稱,已向劉小雪當面致歉,成都地區負責人已被撤職。另一被罰員工@小豆喵呀在該微博下評論稱,公司僅單方面和劉小雪達成和解,卻對其他受害人不聞不問。該評論獲得3000餘點讚,成為熱門評論。其他涉事人員賠償情況在微博平臺再次引發關注。網民認為應該對該公司進行處罰,建議有相同經歷的員工積極起訴維權。
此階段,媒體還關注以下兩方面。
一是起底「三無」產品「死神辣條」。如微信公眾號「天眼查」發文稱,「死神辣條」包裝上標註的生產商河北青蘋食品有限公司並不存在。很多「死神辣條」都是小作坊生產的「三無產品」。電商平臺上售賣的「死神辣條」,很多包裝上的公司名稱、許可證編號、產品標準號等信息,全都無法查到。其中有幾款可以查到相關廠名,廠商都曾因生產銷售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等原因受到過行政處罰。微信公眾號「新京報」發文稱,有生產商表示「死神辣條」可以吃,但可能傷胃,不建議吞食。在電商平臺上,有9名商家出售開封雙強食品廠生產的「死神辣條」,但該廠家已於2019年上半年關閉,並未生產過「死神辣條」。
二是呼籲加強辣條行業監管力度。如光明網發表《網紅「死神辣條」:到底是玩具還是食品》稱,網絡短視頻流行,催生出一些新的「玩具」「食品」,這確實對傳統的食品、玩具安全監管乃至標準界定,帶來了新的挑戰,應該引起重視。《工人日報》刊登《整蠱式「食罰」侵犯職工權益》稱,作為「三無產品」的「死神辣條」幾乎釀成奪命悲劇,暴露的一系列問題值得深思,比如辣條行業的門檻過低、野蠻生長、缺乏統一標準等,再比如電商平臺管理缺失、線上線下市場監管乏力等。網易號「南方都市報」發表《自相矛盾的「死神辣條」不能免責》稱,「死神辣條」是食品廠家生產的食品,既然是食品,再標註「嚴禁吞食」,顯然是自相矛盾。這意味著廠家的規避是無效的,由此產生的索賠會壓垮廠家,相關監管部門也可以採取行動。
輿情點評
員工被罰吃「死神辣條」住院,一經曝光迅速引發網民熱議,話題量高達幾億人次。最初,輿論關注點大多集中在「職場霸凌」的社會問題上,迅速引發網民的同理心,紛紛譴責不良企業文化。同時,巨大的關注度也將「死神辣條」這類食品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辣條這類食品爭議不斷,生產亂象登上過央視「3·15」晚會的「黑名單」。關於辣條的生產標準也曾出現執法認定不統一的情況。去年底,隨著辣條「國標」的出臺,辣條歸屬「調味麵製品」的身份才正式確定下來。但此次涉事的「死神辣條」又被增加了「整蠱玩具」的身份,商家通過標稱「不可吞食」的方式遊走在灰色地帶。但不可否認的是,「死神辣條」終歸還是食品,必須符合食品相關規範。這些借網紅迎合「新奇、刺激、惡作劇」心理而出現的食品存在很大食品安全隱患,除了「死神辣條」,網上還有宣稱「變態辣」「地獄辣」的豆乾、鍋巴等食品,究竟還有多少「整蠱」食品,又有多少是「三無」食品,還需要監管部門仔細排查,加強監督檢查。
來源/《輿情周刊》刪減版 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