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設計師威利·史密斯和他的姐姐圖基·史密斯(Toukie Smith),1978年在紐約
縱觀近兩年的時尚圈,街頭時尚是繞不過的話題之一。在年輕人為Supreme排長隊買單,為Off-White聯名瘋狂時,有多少人知道,在此之前還有一個街頭時尚的鼻祖WilliWear。1987年,非裔設計師威利·史密斯去世,享年39歲,他被認為是美國最成功的黑人設計師之一。從真正意義上來說,威利·史密斯是街頭時尚的先行者,甚至當下在各個圈中大火的「聯名」都從他開始。
近期,美國庫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設計博物館策劃了一場名為《威利·史密斯:街頭高定》(Willi Smith:Street Couture)的展覽,回顧威利·史密斯的職業生涯,通過200多件服飾、設計手稿、照片和錄像,感受他的設計精髓和精神世界。展覽的策展人亞歷山德拉·坎寧安·卡梅隆(Alexandra Cunningham Cameron),主要研究建築和家居,以及對不同領域的設計引起的多種效應。在一次合作中,卡梅隆了解了威利·史密斯的工作,找到了1982年WilliWear陳列室的圖紙和照片。令她震驚的是,這些時尚對話中如此重要的部分一直沒有被系統地研究和展現給眾人。這就是這場展覽的契機。
史密斯為Digits設計的1972年秋冬系列
時尚歷史學家金·詹金斯(Kim Jenkins)曾說:「你看看這些後來的東西,比如三宅一生的Plantation系列,威利·史密斯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在做這類東西了。」曾經的威利·史密斯渴望將藝術帶入更多人的生活,他與建築師、舞者、平面設計師、電影製片人和視覺藝術家建立開創性的合作關係,把藝術家的畫印在T恤上,為自己的時裝秀製作電影,和舞蹈藝術家合作創作專注於黑人體驗的舞蹈……他絕對領先於時代的步伐。策展人卡梅隆和她的團隊發現在史密斯的作品中充滿了思想、記憶、朋友、家人和粉絲。卡梅隆說:「他不僅僅是一名設計師,他同時還是一名激進主義者、企業家、文化催化劑和知己。」
展覽現場
威利·史密斯的一生都在與藝術界合作,委託白南準(Nam June Paik)和胡安·唐尼(Juan Downey)為他的時裝秀製作視頻裝置,與凱斯·哈林(Keith Haring)和其他藝術家朋友合作製作了一系列T恤,並為MoMA PS1的展覽製作裝置道具。他所具有的這種真正的協作精神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如今時尚界和藝術界的每個人都在嘗試的事情。威利·史密斯曾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我正在努力使事情看起來更經典,而又不覺得無聊。」在充滿討人喜歡的幽默感的同時,史密斯仍然堅持他的創意構想。他說:「我的客戶在成長,而我也一樣。」
史密斯為Digits設計的1972年秋冬系列
威利·史密斯於1965年帶著兩項獎學金來到紐約帕森斯時裝學院(Parsons)學習,最終輟學成為時裝界的自由職業者。1969年,他成為一家新貴運動服品牌Digits的首席設計師,以鮮豔大膽的印花迅速出名。這是他在時尚界的第一個重要身份。在那裡他遇到了勞裡·馬利(Laurie Mallet),並在1976年與他創立了自己的女裝品牌WilliWear。作為一名設計師,威利·史密斯在當時是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人。黑人、同性戀的神秘標籤為他帶來了迷人的魅力,他廣為人知也擁有廣泛的人脈,但卻致力於大規模生產大部分人都負擔得起的服裝。在他看來,自己的創造力並不會受到商業化的威脅,相反,他認為自己越商業化就越有創造力,因為事實證明他吸引了所有人的關注。威利·史密斯創新且價格適中的服裝獲得了「街頭時裝」的稱號(這也是展覽的名稱來源)。他的設計源於對觀察街上人們穿著的興趣,並受到普通人的性格和獨特性的啟發。史密斯居住的蘇荷區(SoHo)周圍的藝術界風起雲湧,這種環境啟發他創造了一種充滿嬉戲但又完全成熟的服裝。他的設計中隱含著一種「民主衝動」,不過多地關注某個特定受眾,並且以規避受眾身份來定義服裝。關心質量,但反對精英主義。「街道」是他用來捕捉這種公平精神的地方。對史密斯來說,極其重要的一點是,他的衣服適合所有人。他試圖通過設計創造在某種程度上適合所有人的衣服,包括社交名流、青少年、夜店和郊區的人們。他用這些挑戰在時尚系統中早已根深蒂固的性別觀念和階級與種族觀念。
丹尼爾·索拉諾(Daniel Sorano)舞者參加了品牌1985年的模特走秀。
WilliWear美學的特點絕不僅僅只是價格合理,還有舒適的天然面料和生動的混合印花,以及符合各種體型和審美觀的設計。他的衣服在上個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進入工作崗位的新一代美國女性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威利·史密斯執掌WilliWear長達11年之久,並且是第一位在同一品牌同時開設女裝和男裝線的設計師。WilliWear的發展軌跡極其迅猛,當時已經在美國和全球500多家商店出售,它完全有可能成長為像現在一樣的美國知名品牌,但是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
史密斯在1985年的時尚電影《遠徵》(Expedition)的造型,該片的大部分服裝用了WilliWear1986春夏系列
展覽像一幅由看似完全不同的元素組成的拼貼畫。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非常有意義的東西。對於策展團隊以及所有從事展覽和書籍工作的人來說,最鼓舞人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在威利·史密斯的作品中有發現這麼多不同的切入點。對於每一個關心視覺藝術,喜歡建築、舞蹈、圖形設計、產品設計、時裝、表演、音樂等許多領域的人來說,進入威利·史密斯的世界,就是發現跨領域藝術設計的最佳方式。展覽採用了前所未有的數字方式搜集資料,與WilliWear有關的非常強烈的意見、感情和記憶存在於更廣泛的人群中,當人們帶著真實的WilliWear故事而來,有關威利·史密斯的這場展覽就變成了一場關於時代精神的對話,展覽內容來源於公眾,也將傳遞給更多的人們。在曾經威利·史密斯最具標誌性的時裝秀上,匯集了音樂家、藝術家、設計師們,他們對彼此互動感興趣,是充滿樂趣和嘗試的人們。而這次展覽是為了能將威利·史密斯的作品介紹給尚未有機會將他視為榜樣和靈感來源的人們,介紹給那些熱愛街頭時尚的年輕一代。
史密斯在紐約的辦公室,由建築與環境藝術工作室SITE設計,1982年
1987年,這位才華橫溢的設計師英年早逝,在他去世一年後,時任紐約市市長的戴維·丁金斯(David Dinkins)宣布2月23日為「威利·史密斯紀念日」。他是值得被銘記的時裝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