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男人們的大和號》海報
大和戰艦的收支決算報告(7)
原作:青山 誠
編譯:老狼是也
對於美國而言「了無價值的獵物」
從索羅門群島退守,已完成處於劣勢的日本,將馬裡亞納群島和西部的紐幾內亞一線視為新防衛線。敵人的進攻跨越這條線,就意味著日本本土與東南亞的海路被切成碎斷,意味著無法繼續進行戰爭。所以日本將此作為不可再退讓的防線,稱為「絕對國防圈」。
針對這個「絕對國防圈」之一角的西部紐幾內亞的比亞克島,日軍方面預測美軍下一輪將對此展開大攻勢。具有航空基地的比亞克島被攻克,那就完了。敵人就會以此為據點來來侵蝕「絕對國防圈」。海軍為了阻止美軍的進攻,擬定了投入全部戰鬥力的作戰方案。以「大和」「武藏」為首的戰艦部隊終於將投入前線。
昭和19年(1944)4月21日,結束了改裝工事的「大和」從吳出發,向新加坡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林加群島的基地移動,在臨近決戰地比亞克島的地方待機。這個決定是為了確保日本石油供給不受影響。儲備的燃料很少,僅僅停泊就消耗大量燃油的大和艦以下的戰艦部隊也使用燃油,逐漸就成為影響大和艦的存在了。向林加群島移動就是排除這些影響吧。靠近蘇門答臘島有原油精煉設施,那是個燃油用之不盡的場所,這一選擇也算合理。
5月27日,美軍向比亞克島開始進行登陸作戰。「大和」「武藏」為了殲滅包圍比亞克島的敵艦隊,6月12日兩艘戰艦挺進到紐幾內亞西部,等待出擊的命令。
敵方以戰艦兩艘,航母兩艘為中心,共20多艘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以及無數的運輸船組成了大船團。日本海軍擁有史上最強的兩艘戰艦,應該持有充分的勝算吧。裝備了防空高炮,應該能夠抵禦敵艦載機的攻擊,可以成功突入比亞克島港灣——日本方面這樣判斷。
這是大和級戰艦新的用途了。能夠貫穿敵戰艦裝甲開發的巨炮,用以針對運輸船和登陸船,儘管有點兒大材小用。服役以來2年半,一直只作壁上觀,終於有了機會,史上最大的巨炮將一展身手了。但卻發生了意料外的情況。
美軍同時對馬裡亞納群島的塞班島也展開了登陸作戰。進入戰時體制後,迅速增強了裝備的美軍,此時已經具備在太平洋同時對複數的地點展開大規模作戰的能力。敵軍比日本想像的更加強大。馬裡亞納群島被攻佔的話,美軍在那裡修建空軍基地,就能對日本本土進行空襲,東京、大阪的大部分城市都在美國空襲範圍內了,其戰略價值要比比亞克島高得多。陸海軍決定將全部力量投入進去守住這一戰略要地,突擊比亞克島的作戰被終止,戰艦緊急調往馬裡亞納群島。
以「大和」「武藏」為中心的戰艦部隊與在馬裡亞納群島附近海域的小澤治三郎中將率領的機動部隊會合,戰艦布陣在前,擔當作戰航母的後盾。並且航母部隊如果成功摧毀了敵航母部隊的空戰力量,戰艦就可以闖入給予最後一擊。這就是戰前艦隊決戰戰術思想的翻版,大概已經不合時宜了,經歷過激烈艦載機攻擊的現場指揮官都覺察到,時代不同了。這場作戰的主角是航母和艦載機,大和艦隻是作為己方航母的後盾,執行配角的任務而已,沒有發揮的餘地。好不容易獲得的戰機,它急轉直下地只配當個配角。
但即便是個配角,也不能說發揮了可以認可的功效。「大和」「武藏」在機動部隊前約100海裡處展開,含有誘餌的意味。設想敵艦載機在看到航母之前,首先注意到巨大戰艦會並進行襲擊吧。期待應該指向航母的敵艦載機群會被兩艘巨大戰艦所吸引。
但是,這一期待落空了。敵艦載機只是對「大和」「武藏」斜眼瞧一眼,卻並未動手,而是集中奔向後方的航母艦隊展開了密集攻擊。對於敵戰機指揮官來說,與其攻擊戰艦,不如攻擊航母來得更有價值,他們應該考慮到,必須首先攻擊具有威脅性的對手。航母部隊中,造價最高的「大鳳」,建造費1億200萬元,「瑞鶴」8500萬元。其他用商船改建的航母只有大和艦一半的造價。在戰場上,武器的價值就是按造價為基準的,這本應該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在這場戰鬥中,大和艦初次用主炮發射了實彈。1發炮彈2000元左右,共發射27發炮彈。所發射的是對空用的「三式」炮彈。對於遠在高空高速飛行的敵機,史上最大的巨炮根本不構成威脅。
(三式彈,是為了彌補戰艦對空防禦不足而開發的內含1000多發子母彈、適用於46公分口徑大炮的防空炮彈。)
三式防空彈
「大和」6月13日從西部紐幾內亞出發參戰,回到瀨戶內海柱島基地,12天僅按標準航速來算,也消耗2500噸燃油。在馬裡亞納海戰行動中應該高速行駛了,實際上燃料消耗應該更多。
彈藥和燃料費所花費的,至少14~5萬元。其戰果擊墜兩架戰機。但,擊墜的不是敵機,而是己方的戰機。
這都是從100海裡以外航母艦載機出發的己方轟炸機,在通過戰艦部隊上空時被誤認為敵機而擊落的。是和其他戰艦一起開火的。轟炸機耽誤了發送識別信號,並且忘記了不在前衛戰艦上空飛行的規定,由此而發生的悲劇吧。被擊墜的2架零式戰機,是掩護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擊機的。零式戰機1架為13萬7000元。並且,被對空射擊而驚嚇的數架轟炸機慌忙扔下炸彈做迴避。轟炸機搭載的250kg普通炸彈的單價為1600元。運用「大和」戰艦出擊的成本如上,誤射成本極高。
(零式戰機,紀念「皇紀2600年」[1940年]開發的當時最高性能的艦載機。陸軍開發的相同性能的戰機叫「隼」。)
包括「大和」在內的戰艦部隊無法確認打下一架敵機,所期待的「誘餌」效果也未能發揮。敵人的攻擊集中於航母,還由於敵潛艇的魚雷攻擊,航母艦隊遭受重創。喪失了航空戰鬥力的聯合艦隊只好放棄對塞班島的防衛增援而撤退了。防衛「絕對國防圈」的關鍵戰略要地馬裡亞納群島的戰略目的,投入了大和級戰艦也未能達成。
沒有了航母戰力,再無法繼續作戰。被奪去制空權的戰場,威武堅固的戰艦也無法繼續逗留。這幾乎成為海戰的常識。
擔任海戰主角的「捷一號」作戰
昭和19年(1944)6月24日,大和艦從瀨戶內海出發,再次駛向林加群島的基地。佔領了馬裡亞納群島的美軍接下來進攻菲律賓的可能性增高。為了阻止敵軍的入侵,聯合艦隊投入了全部殘存的兵力。實施叫做「捷一號」的作戰。這次,大和艦被賦予擔任主角的任務。
這次作戰,將從日本本土派來的航母艦隊作為誘餌,誘使敵機動部隊往北。然後再由大和艦乘隙而入,運用大和艦及其以下的戰艦部隊對敵運輸艦團和登陸艦團進行攻擊。這是作戰計劃的概略。美國派遣了滿載數萬規模的士兵和軍用物質,組成了大型運輸團隊,「大和」「武藏」的任務就是用巨炮將其摧毀,挫敗美軍的戰略計劃,使敵人放棄佔領菲律賓的計劃而撤退。「捷一號」作戰計劃有望兌現耗費昂貴建造費的巨大戰艦的性價比,一展神威。
10月17日美軍開始對菲律賓的萊特島進行登陸作戰。次日,日軍正式啟動「捷一號」作戰。以包括「大和」在內的5艘戰艦為中心的主力部隊從林加群島基地出發,經過汶萊向萊特島進發。10月24日通過了巴拉望海峽,駛入菲律賓群島環繞的錫布延內海。從這裡終於進入敵艦載機的攻擊圈。在激烈的轟炸中,大和艦的姐妹艦「武藏」號被擊沉。
出擊之前,「武藏」剛增設了兩座新型噴射火炮(火箭發射裝置),還強化了對空火力。發射裝置1座位1000日元,彈藥1發370日元。火箭彈一發比高射炮炮彈略貴,但對付來自低空襲擊的魚雷轟炸機很有效。但這也沒使「武藏」躲過一劫。
就這樣,大大動搖了不沉戰艦的傳說。「武藏」在命令全體撤艦到沉沒前,時間比較有餘地,生存者相對較多。即便如此,約有四成左右的1023人犧牲或不明去向。可見大和級戰艦在戰場上並非安全的場所。當知道這一現實時,大和艦的水手們都受到極大的震動。
「武藏」沉沒的次日,10月25日敵機的空襲嘎然而止。聽說在菲律賓北部海域發現了日本的機動部隊,於是美國機動部隊停止了對大和艦的攻擊,向北開始去追蹤日本的航母了。誘餌戰術出色地獲得成功。這裡也反映出美國海軍仍然視追擊航母的價值來得更高。
發射了100發以上的穿甲彈及其效果
這時候,大和艦突破錫布延海進入太平洋,沿薩馬島北岸航行。萊特島就在眼鼻底下了。難纏的敵人機動部隊北去了,敵人再沒有能夠阻擋其發動攻擊的有力艦隊。終於,建造巨大戰艦的巨額投資一下子有了回報的機會了。
但是,這裡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情況。突進萊特島已近在眼前,突然發現有艦隊橫在前方,是複數的相似敵航母的船影。這是6艘護衛航母和7艘護衛驅逐艦組成的艦隊。所謂的護衛航母,就是運送戰機或對潛警戒等執行後方任務的小型航母。但是日本方面誤認為這是正規航母組成的機動部隊了。其實即便是正規航母的機動部隊,打擊正在登陸萊特島的運輸船隊和戰略物資,顯然更符合戰略目標……
如果把運輸船隊和登陸物資給予毀滅性打擊,敵人就只能從菲律賓撤退了。麥克阿瑟在回憶錄中曾這樣描述:「如果敵人進入雷伊泰灣,其強大的艦炮就能把該水域所有不堪一擊的運輸船和灘頭急需的給養轟得粉碎……整個深入作戰都將岌岌可危……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呼叫航母艦載機為萊特島的海灘提供掩護。」
具有最高價值的戰略目標,正處於幾無防備的狀態,本應該置航母於不顧,但鬼使神差一般使決斷狂亂了,指揮主力艦隊的慄田健男中將下令追擊出現在眼前的敵航母。
此刻,46公分主炮在實戰中艘次發射了攻擊艦船用的穿甲彈,共發射了104發,全部命中的話,弩級戰艦可以擊沉6~7艘。但是敵驅逐艦巧妙地施放煙霧彈,戰果是僅擊沉了1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衛航母和驅逐艦3艘。而且,還是在有其他戰艦和巡洋艦共同射擊下,是艦隊全體獲得的戰果。擊沉的是大量生產的護衛航母,根據商船的設計將工程簡化了的東西,僅4~5個月就能建造出來1艘。建造費幾乎和驅逐艦相同約為1100萬美金。當時不斷建造出來服役的艾塞克斯級航母造價為7300萬美元,護衛航母僅僅是其15%的低廉成本就能完成。對於美國海軍來說,只是消耗品一樣的便宜貨。
另外,艦載機是F6F地獄貓戰機價值3萬5000美元。略比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擊機貴些。卡薩布蘭卡級護衛航母搭載的機數為28~40架,如果護衛航母滿載40架被擊沉,約損失600萬美元,加上船體1000萬美元,還有價值1000萬美元的3艘驅逐艦,總共損失4700萬美元,當時約合2億日元。其他還有被擊傷的艦艇需要修理費和戰鬥中被擊墜的艦載機數架,所以對美國方面而言,是得到最高性價比的一場作戰。
結束了追擊護衛航母群後司令官慄田中將命令返航,背向雷伊泰灣駛回了汶萊。眼見唾手可得的戰略目標,何以下如此命令呢?據說,提出的最大理由是追擊護衛航母群花費了寶貴時間,已經逸失了戰機,並且被誘導北去的敵機動部隊如果返回的話,無法取勝。並且因為全力追擊,消耗了大量的燃料,沒有燃油補給船的狀況,擔心返程的燃料不足,等等。戰後慄田中將也閉口不談撤返的理由,被稱為太平洋戰爭中最大之謎。
其實,這也是日本海軍在海戰中受屢屢犯下的錯誤,在艦隊決戰思維的指導下,他們寧願去打擊海上出現的敵人目標,而放棄本身負有的對陸戰部隊的支援。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作戰中,就曾經突襲美軍艦隊獲取戰果進而進行追擊,結果忽略了正在向島上卸載支援補給的美船隊。
這時候,萊特島超過400艘美軍的運輸船擠在港灣,正在下載軍隊和各種戰略物質。美國海軍動員了戰艦12艘,大型航母17艘等約200艘戰鬥艦艇和1000架戰機,全部用於護航和守衛登陸作戰。即使日本的聯合艦隊全滅,能夠把運輸船隊和登陸物質全部毀壞的話,也是日本的勝利。這樣美軍就不得不從菲律賓撤退,達不到作戰的目的——說是這麼說。
在追擊護衛航母時,由於敵艦載機和驅逐艦的反擊,重巡洋艦「島海」「築摩」被擊中無法航行,隨後沉沒了。前往救援的兩艘驅逐艦也損失了。「築摩」的建造費3126萬5000日元,艦隊型驅逐艦1760萬元。重巡洋艦和驅逐艦各兩艘,總價為9772萬元。僅這一仗來說,日本方面的損失為美軍的一半左右。但萊整個特灣海戰卻不止於此,受艦載機和魚雷的攻擊以「武藏」為首的戰艦多艘艦艇被擊沉,更因作為誘餌的機動部隊受到殲滅性的損失,從南方的桑貝基諾海峽指向萊特島的別動艦隊也被全殲。
在雷伊泰灣海戰中,日本海軍損失的艦艇,戰艦3艘,航母4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9艘,遠高於美方的損失。
「大和」未向最大戰略目標發射一枚主炮炮彈。10月28日返回了安全港汶萊。
在《昭和19年10月17日~昭和19年10月28日 軍艦大和戰鬥詳報》中,詳細記載了在雷伊泰灣海戰中大和艦消耗的彈藥和燃料。
根據這一紀錄,對空用三式彈發射69枚,對艦攻擊用穿甲彈104枚,共計主炮發射173枚。其他副炮發射510枚,高射炮發射3801枚。25毫米機關槍發射8萬5897發子彈,13毫米機關槍發射4837發子彈。燃料的消耗為5806噸。10天的戰鬥,花費了300萬元以上的彈藥費和燃料費。
另外,前甲板中彈2發,左舷前部被三枚魚雷擊中,還需要花修理費。艦上人員傷亡100人以上。初上戰場進行真正的戰鬥,戰鬥人員的傷亡還是較大的。
「大和」的出擊,是為擺脫麻煩嗎?
雷伊泰灣海戰後,以大和艦為首的聯合艦隊主力撤回了瀨戶內海的柱島基地。通往東南亞資源地帶的海路,已經遭美軍潛艇和航空戰機攻擊被切斷。日本幾乎沒有一滴石油能夠運送進來了。大和艦停泊在基地,僅一天也要耗費5~60噸燃油,還有許多大型戰艦如「長門」、「榛名」等生存下來,使得已經捉襟見肘的儲備油繼續無端消耗。聯合艦隊幾乎已經喪失了再進行大規模出擊的能力了。
這時候,美軍毫未放緩攻擊的勢頭,終於開始侵攻衝繩島。當然也不能什麼都不做,海軍內部就充滿了這樣的氣氛。軍令部和聯合艦隊司令部中,就出現了讓大和艦出擊和馳援衝繩的意見。
但是衝繩海域滿是敵海軍強力的機動部隊。日本海軍的機動部隊在雷伊泰灣海戰中被殲滅了。沒有航母護航讓艦隊出擊,都知道只是給敵機動部隊餵食罷了。「武藏」被擊沉使大家知道大和級戰艦無法抵抗來自空中的轟炸。即便這樣,還是決定了出擊。
這是讓大和艦衝進去坐岸在衝繩島,能將其作為炮臺使用,用主炮向美軍射盡炮彈後,3000名海軍就作為陸戰隊登陸抗戰……這就是作戰的主旨。這裡幾乎再沒有什麼戰略意圖,只是自暴自棄的作戰而已。座礁的話,船體傾斜也不可能進行炮擊,這是海軍軍人誰都知道的常識。而且,3000名左右的援軍,對於擁有50萬以上兵力的美軍來說,也根本形成不了威脅。
假如艦艇能逃過敵海上的轟炸奇蹟般抵達衝繩島,也未必意味著需要派大和艦前往。唯一的意義也就是保全海軍的面子了。敗戰之日已經臨近,了解戰況的軍人最能理解,未能使用於決戰而讓其殘存至戰後,成為對大和艦作戰運用方面的問題,海軍總部有可能將受到追責。
大和艦「特攻」出擊前的指揮官合影
這是投入了龐大的國家財政經費建造的「大和」,不能就這樣溫存著迎來敗戰。現在的政府部門為了把獲取的預算用完,這裡那裡動工修建沒有必要的工程,所作所為和這不無相同之處吧。海軍也是政府一部門而已,官僚們的思路,過去了70年似乎並沒有多大改變。
出擊前,大和艦移動到儲備艦隊燃油的山口縣德山海軍燃料廠接受補給。大和艦的燃料庫能夠容納6300噸,海軍上層認為「單程燃料就夠了」,下令對大和艦補給2000噸,全艦隊補充5000噸燃油。
但是燃料廠的人認為,「給去死的人好歹讓它吃飽吧。」對上級抗命。這時的燃料廠柴油罐中,空罐比比皆是,從這些罐底中清除出來的燃油未計入帳簿,這樣還留下了不少儲存。於是給大和艦加了4000噸,給全體艦隊加了1萬475噸,帳簿上則記的是按令補給5000噸。根據燃料廠補給負責人的心意其實補給了加倍的量。這種心情或許不難理解,但從燃油情況看這樣的做法究竟如何呢?
假如作戰成功的話,也沒有考慮讓大和艦返回日本本土。無論結果如何,只需要單程燃料。艦隊補給完燃料,在燃料廠日記中記錄著「儲備燃油餘量為1萬5000噸」。貴重的儲備燃油相當於25%就這樣因為一份好心被浪費了。不能不說稍微有點兒過了。
「國民都在忍飢挨餓,還扯什麼帝國海軍的榮耀,八嘎!」這是大和艦出擊時海軍護衛總隊參謀長大井篤大佐的大膽放言。他被無意義的出擊,浪費貴重燃料所激怒。給出擊衝繩的艦隊補給了燃油,就等於減少了給擔當海上運輸通道防衛的海上護衛總隊減少了份額,使護衛艦艇因燃料不足而無法動彈,那麼商船就會受到更大損失。把刮罐底的5000噸燃油給護衛艦隊使用,當然更加有效了。
最後的出擊,增大了損失
昭和20年(1945)4月6日,從燃料廠所在地德山灣出發的大和艦向著衝繩進發,第二天的4月7日一早通過了大隅半島,從豐後水道(九州和四國之間的海峽)進入中國東海。
這時,美軍已經知道了大和艦的所在。以前在特魯克島基地時,偵察機就發現了這一巨大身影。根據空中攝影的照片分析,得出「日本海軍擁有6萬噸級的戰艦」的判斷。自此以後就一直注意追蹤巨大戰艦的動向。4月6日晚,根據潛伏在豐後水道的潛水艇發來的報告,知道大和艦出動了。第二天一早,美軍就向中國東海派出了40架偵察機,睜大眼睛進行搜索,並派出擁有12艘航母的機動部隊離開衝繩海域北上迎擊,縮短了雙方的距離。不一會兒,偵察機就發來報告大和艦現在所處的位置,從各航母上的攻擊機就起飛了。
4月7日上午11點7分,大和艦的電子偵探器探知了敵機大編隊,美軍派出了共386架轟戰機,分為三批進行輪番攻擊。日本艦隊以大和艦為中心形成環狀來應戰,但敵機衝破對空煙霧彈殺過來。之前大和艦在雷伊泰灣海戰後回到吳,對損傷進行了修理,又增設了機關槍,提高了防空能力。即便如此,要抵抗如此龐大編隊的轟炸機攻擊是不可能的。
下午12點32分,對已經逼近到20000米的敵機編隊,大和艦主炮開始發射對空炮彈,戰幕拉開。自此到大和艦沉沒為止的14點23分,屢屢被炸彈和魚雷命中,根據日本的戰鬥詳報,命中魚雷10發,炸彈5發。另外美軍方面的報告是,命中魚雷35發,炸彈38發。炸彈激起的水柱幾乎遮蔽了艦體,彈炮炸彈橫飛,極為壯烈的戰場。是空爆彈(在抵近處爆炸的炸彈,不具殺傷力)還是命中彈都無法正確區分。
「武藏」被擊中20顆魚雷還繼續繼續漂浮在海面,美軍對此有了經驗,所以熟知大和級戰艦的耐受性,而這次對大和艦的攻擊就下了功夫,採取魚雷攻擊全部集中在左舷的戰術。
吃水線下被魚雷炸開的破孔中湧入大量海水,左舷開始大幅傾斜,大和艦開啟了強力的排水裝置拼命想保持船身的平衡。但畢竟有限度,14點過後,艦船的傾斜越來越大,不抓住什麼就難以站立。意識到沉船在即,艦長命令「全員退艦」。不多久,14點23分「大和」終於傾覆,然後誘發了火藥庫起爆,就像海底火山爆發那樣噴出火焰,這就是「大和」最後的壯烈場面。
大和艦最後的場面
出發時裝載了1170發主炮炮彈,1620發副炮彈,13500發高射炮彈,150萬發機關槍子彈。或許考慮到達衝繩後的戰鬥,承載的彈藥大幅增加。這一海戰發射了多少,細數也再無意義。殘存多少燃料也沒有意義了,超過4000萬元的彈藥和燃油都隨著大和艦全部葬身海底。
如果到達衝繩的話,還有必要購買糧食和物質,為此艦內還保管了51萬805元現金。另外,為了救濟衝繩島上的軍民,也裝載了大量的物質,其中有生理衛生用品15萬人份,女性用美容膏25萬人份,牙膏50萬人份,等等。物質極度匱乏的當時,能在短期內收集到這些物質也是高難度工作。當然還有食品和醫藥品等救援物質。裝載的炮彈、物質和現金,加上1億2780萬元建造的大和艦,這一損失應該接近2億元。
損失的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無可挽回的人的生命。「大和」的乘員共計3332名,約九成戰死。戰後,厚生省調查了乘員名冊,2997名被判定為戰死。另外,這場海戰中還有隨行艦艇的輕巡洋艦「矢蚓」和4艘驅逐艦被擊沉,加上這些艦艇的水兵,戰死者增至3721名。如果生還的話,他們都應該是能為復興日本作貢獻的正當年的年輕人,卻都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儘管付出了如此重大的犧牲,但所取得的戰果卻太少了。日本方面的「戰鬥詳報」中記載,擊墜敵機19架。實際上擊墜敵機僅7架,另有12架擊傷或擊殘,美方的損失總共42萬美元,約合180萬日元。
美軍機動部隊有俯衝轟炸機75架,魚雷攻擊機131架起飛。航空魚雷算高價的武器,美海軍使用的航空魚雷是Mark13型,單價約1萬美元,換算成日元的話約消耗了500萬元以上的魚雷。這是怎麼算也不可能進行兩相比較的數字。
另外4月6日和4月7日兩天,日本出動了300架特攻機(大西瀧治郎中將在雷伊泰灣攻防戰中首創的自殺式進攻方式,日本稱為「神風特攻隊」)進行攻擊,這是趁敵機動部隊離開衝繩海域攻擊大和艦時防守空隙所進行的作戰。結果擊沉驅逐艦3艘和運輸船、坦克登陸艦等6艘。這應該也有一份大和艦掩護作戰的功勞吧。
特攻機撞擊美戰艦密蘇裡號前的瞬間
但是,也就止於這樣程度的對敵攻擊了。遭「特攻」所受的損失,美軍方面戰死者226名,僅從人員方面的損失來看,特攻作戰戰死的飛行員還更多。總之,「大和」艦的出擊,日本幾乎毫無所獲,作為決戰武器卻又逃逸了本可以在雷伊泰灣一顯身手的機會。於是只是負面價值的巨大戰艦。海軍部門為了逃脫追究責任而指令進行最後的出擊,結果徒增了負面價值的額度而已。
下集預告:
○ 戰後,「大和」戰艦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 大和艦的流行熱潮
○ 決策官員戰後享有比戰死官兵更多的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