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曹文麗)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和深圳市創意十二月組委會主辦,好記創意小組策劃的2020年深圳創意十二月文化盛事活動之一的「從海裡來——灣區可持續發展的當代設計建言」展覽於2020年12月18日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一層開幕。
濱海而居的人們,雖然與大海咫尺之遙,但是仍感覺它深不可測仿佛異次元。我們應當如何滿足人類對海洋的好奇心,同時又守住海陸和諧的平衡點?我們從大海裡索取食物、能源等等物質供給,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影響又是如何?我們對它又有怎樣的回饋?
地處南海之濱的深圳提出了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構想。在全力推動的進程中,除了海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對海洋城市文化特色的構建,以及對海洋生態的保護和治理,也是這個城市自覺所擔負的全球責任。
本次展覽分為線上展和線下展,從科技與海洋城市文化特色結合的角度,向觀眾展示創意工作者對人海和諧關係的探索,以視覺和互動的方式,具象地拉近人和海洋、城市和海洋的距離。
方二孟瑾的Polar Power,用「北極熊」這個與海洋息息相關的符號,以滿載歡笑的包裝展示思考性的意向;雅娜·文德倫用在斯比次卑爾根群島附近海域錄下的春天裡萬物生發的聲音,讓聽眾用耳朵感受《極地冰區的春暖花開》;彭顯鋒從自然界的「雲」中汲取靈感,運用科技手段重構人工化的場景,建立起觀眾與「超然」場景互動對話的通道;In_K畢振宇的作品以計算機AI生成,遠望像人的瞳孔,而近看來又像是俯瞰的海灣——一個看到的是難以抓住和把握的瞬間,一個是長久存在於地球上的永恆;戈牧野用象徵人類文明技術的霓虹燈和塑料山構建出《一日傍存》的虛幻景象;而章獻的那臺復古彩色監視器裡播放著的則是這二十年間環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畫面。此外集結了10位個性與專業背景各異卻互補的藝術家與技術專家的法國Scale團隊的新作,互動裝置「Flux」也將在線上展上亮相,動態光帶線條的微妙組合形成了一個集合體,以一種循環往復的運動來呈現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同時大家還可以在線上展看到來自肯亞的Ocean Sole用海灘上回收的廢棄人字拖做出的迷人動物雕塑。
從前,「面朝大海」是人們對自由詩意人生的憧憬,而今,「從海裡來」的創意啟迪,則是我們對如何讓人類、城市、海洋,三位一體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下去的思考。
該展覽將展至2021年01月03日。此外觀眾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藝文南山」同步線上訪問。
好記創意小組簡介:
好記創意小組( Hǎ oJi Creative Lab) ,成立於2018年,致力於「設計與可持續發展」、「設計與科技」、以及「設計與非遺」主題的研究與推廣,積極參與中國本土及國際文化交流項目,並為跨界項目提供分析諮詢。
· 亮相2019年深圳設計周的「 對未來的善意——設計可持續案例 例 展 」,是該團隊對「可持續發展」這一全球課題的一個階段性探討;
· 2019年北京設計博覽會,為北汽 沉浸式體驗館 策劃 以「破界」為主題 的 新媒體藝術的多元展示,包括沉浸式交互影 像空間裝置,交互影像裝置,演講等形式;
· 2020年深圳設計周「創新下的傳統——老手藝與新未來展」, 關注當代設計如何以更開放的思路拓展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未來。
· 2020年末深圳創意十二月「 從海裡來——灣區可持續發展的當代設計建言 」展,探討人類、城市與海洋的關係和未來。
附參展設計師及作品簡介 :
方二 孟瑾
方二&孟瑾是一對夫妻藝術家,方二生於臺灣,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碩士。孟瑾生於重慶,為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兩人目前工作生活於北京。方二成長背景國際化,因此,她喜歡關注空間的轉化與記憶的記錄。孟瑾長期對建築物、城市和一切人造的景觀有很強的興趣,特別是那些被忽略的東西。他倆在倫敦開始第一次的項目合作,並於北京成立工作室。藝術、設計、城市和都市人,都是其關注的核心議題,藝術投身社會:透過「公共藝術」 參與社會文化創新。成立之後,Fake Studio涉足了很多不同的領域,並堅持藝術一種「玩」的心態,其代表作曾在上海美術館、紐約MOMA PS1、倫敦V&A博物館展出。2010年開始,這個雙人組更在公共藝術的領域開展新的旅程,讓藝術介入城市空間,替不同的私人和國際機構創作大型雕塑和裝置。
在Polar Power這件作品裡,他們借用北極熊這個具有環境意識的代表形象(因冰面縮小而不斷消亡的陸地食肉動物),在被溫暖和祝福包圍下的新年期間,希望呈現一種熟知但又陌生的感覺。伴隨著搭建的過程,同時也是在不斷簡化和抽象這個具體形態,這些點滴不斷消亡並最終組合成一個相互支撐的結構。環境的變遷既可以理解為面對社會進化的無能為力,也可以是個人成長在不知不覺中留存的記憶。希望Polar Power這個作品能提醒大家對所愛的人表達關懷,對所愛的事付諸行動,對所愛的環境付出保護。
雅娜·文德倫 ( Jana Winderen )
雅娜·文德倫 ,專注於聲音創作的挪威當代藝術家, 2011年 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 的數位音樂和聲音藝術金尼卡獎 得主。 自1992年以來,她 關於聲音藝術的創作 跨越歐洲、亞洲和美洲各地,用高精度、高品質的水聽器、麥克風和超聲波探測器記錄魚類、甲殼類動物和哺乳動物的水下聲音,或是深入海洋、河流、湖泊等人耳無法使用的環境中,採集超聲波等不屬於人類聽覺範圍內的聲音。她利用這些自然聲音素材創 作 沉浸式多聲道聲音藝術裝置 、 現場音樂會 表演 , 以及 為電影及舞蹈表演提供配樂。 雅娜的近期作品包括在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上為品牌創作的《 傾聽的藝術:水下 》 (The Art of Listening: Underwater )、 在 挪威最重要的美術館 Kunstnernes Hus 展出的《漲 潮》(Rising Tide )、 在烏鎮當代藝術邀請賽上呈現的《 與鯉魚一起聆聽 》(Listening with Carp), 以及在紐約 現代藝術博物館 的《超域》 (Ultrafield ) 等等。她 的聲音作品 目前委託英國廠牌 Touch發布。
作品介紹:
雅娜為本次展覽帶來的是2018年創作的 《極地冰區的春暖花開 》( S pring Bloom in the Marginal Ice Zone)。在展廳現場我們能夠聽到斯比次卑爾根群島附近巴倫支海朝向北極的浮冰的移動和噼啪聲,還有髯海豹、座頭鯨和逆戟鯨等遷徙物種在水下發出的聲音,以及動物捕獵和產卵的聲音等等。這一切都是源於春天的到來。
彭顯鋒
青年藝術家,2010年畢業於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2017年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獲碩士學位;畢業後任教 中國美術學院,於杭州和北京兩地生活。曾參與國內國際諸多展覽,並在2018年榮獲第六屆明天雕塑獎年度大獎。
他本次的參展作品「雲工廠」,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製造出一團團雲霧,再用精美的泡泡加以包裝,借用地球的萬有引力運送到你的面前。從時間的維度上來看,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演變過程;從空間的緯度上看,這是一個從上到下,從下再向四周擴散的過程;從物態的維度上來看,這是一個從液態到固態,再從固態到氣態的轉變過程。當然,「雲工廠」作為裝置藝術的存在,更多的是讓觀眾在作品面前能夠找到自己內心中的一絲悸動,或美好、或禪意、亦或最簡單的呆萌。
In_K 畢振宇
新媒體藝術家畢振宇以「In_K」為代號進行數字交互影像的探索和創作。2011年成立神經元視覺團隊,參與地下派對、音樂節、演唱會等不同規模的演出,在現場視覺演出方面有著豐富的經歷;2017年組建新媒體藝術組合DROWYEK,囊括了視聽表演和互動數字影像裝置等藝術表達形式。
In_K對「技術」有著敏銳的關注,認為「技術」既是創作的材料也是感官的擴展,它們與人類一起塑造和擴展著雙方的邊界。他通過編程和實時影像生成的方式創作,涉及影像表演、交互現代舞、燈光影像裝置、沉浸式影像展覽、VR、MR、AI藝術等等。
他創作的「永恆Φ瞬間」,是對人類感受永恆和瞬間的思考。以前我們用肉眼來把握永恆,現在我們用科技來把握永恆,人類一直在進步,感官也一直在拓展,但是「永恆」沒有變過。對於永恆,任何我們可知的時間長度都只是瞬間,從夏蟲的幾天生命到人一生的幾十年,甚至整個地球生命演化的幾十億年,都只是瞬間。作品用機器學習算法餵給人工智慧程序上萬張不同物種的眼睛和自然環境如大海森林,最終生成一個混合環境與眼睛的抽象圖像。將這個圖像用投影投射到一個一億四千萬年前的化石板上。Φ 是數學上用於黃金分割率的符號。我們對於永恆與時間的感知就是永恆與瞬間的黃金分割點。
戈牧野
畫家、策展人、置景師、室內設計師,2010 年創立睦野工作室,擅長構築使觀者脫離日常的沉浸式空間,與來自各國、不同領域的當代藝術家跨界合作,舉辦多元類型的展覽以及為品牌提供拍攝置景方案。2015-2017 年旅居英國期間,任英國劍橋康河計劃(Cam Rivers Project)美術指導,劍橋康河出版社藝術總監。個人油畫作品被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長史蒂芬·切力、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艾倫·麥克法蘭收藏。
本次展出的作品《一日傍存》,構建了這樣一幅景觀: 象徵著晝與夜的霓虹燈對峙於空間兩端,展廳中置入一塊 「 海洋 」 截面,一座象徵著人類技術文明的塑料山巒拔地而起,屹立於「海平面」之上,兩側霓虹光線的變幻營造出晝夜的更迭 …… 觀者彼時站在真實的展廳地面上,觀賞在這片不存在的海域上形成的不融洽的景觀,自身亦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在這裡,人類的活動凝聚成為自然之上屹立的人造紀念碑,而其本身象徵人類文明技術的塑料材質又多少帶著調侃亦或擔憂的意味,即人類自詡的文明進程對於地球宇宙而言意味著什麼?我們的行動在如何塑造著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又將如何被環境重塑?我們應該如何為人類、海洋與人造物的共存,提供一個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章獻
本科和研究生均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致力於裝置和雕塑創作。其創作往往呈現出一種全球語境和本土關懷的雙重構想,其系統性的方法探索和表現語言有效地展示了跨專業的藝術視野和人文情懷。
他的參展作品《危險的事物固然美麗》,用一臺彩色監視器循環播放著2001年至2019年環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畫面,其中隱藏在機器內部的磁鐵受機械的驅動旋轉,讓原本平常的氣象匯報變得扭曲多彩。
SCALE團隊(法國/線上展出)
Scale團隊於2010年成立於巴黎,集結了10位個性與專業背景各異卻互補的藝術家與技術專家。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用各自專業特長,研究創作新的作品,以影響當代數字藝術領域。自成立之初,他們就在思考音樂與視覺、燈光與建築設計、當代藝術與娛樂、自然與未來、人與機器之間的聯繫。其作品結合了燈光控制、360度全景視頻、mapping投影、立體LED、機器人技術、編程等技術,為舞臺及當代創意世界創作了大量互動燈光裝置和視覺設備。
創立10年以來,他們創作了超過30件原創作品,在世界各地參與了200多場活動。他們曾與 Christine and The Queens, Beat Assaillant, Agoria 等全球頂級歌手及樂隊成功合作,並且在巴黎大皇宮展出了他們的作品。2018年6月,Scale與著名導演張藝謀強強聯手,在國家大劇院為觀眾們帶來了《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這是一次中國傳統非遺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的美妙碰撞。2019年,他們的最新力作CODA在第21屆裡昂燈光藝術節首次展出,並在30多件世界頂尖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受喜愛作品。
在本次的線上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新作「Flux」,由長1.5米、間距40釐米的動態光帶組成,通過實時機動控制,是一件完全互動的裝置作品。人們既可以駐足欣賞,亦可與裝置進行互動。公眾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直觀的面板來控制裝置的運動、燈光以及聲音變幻。它 是 Scale 團隊先前的著名裝置作品 Ammonite (音舞螺)的升級版。 這些線條的微妙組合形成了一個集合體,以一種循環往復的運動來呈現生物的生存和進化。
Ocean Sole(肯亞/線上展出)
這是一家社會企業,由 朱莉 · 喬琪 ( Julie Church ) 創立。她受到肯亞當地的孩子們用人字拖碎片製作玩具的啟發,鼓勵當地人 收集、清洗、剪裁 在 肯亞的海灘和水道上發現的人字拖,把它們做成色彩鮮豔的產品 出售,以補貼當地家庭收入。而收入中 超過 10-15% 的 部分也會 用於海灘清理、職業 和 教育計劃以及 環境 保育工作。 Ocean Sole 通過 這樣的方式 直接 解決了 1 000 多名肯亞人 的就業問題 。 如今他們每年 回收 人字拖 的數量已經超過了 100 萬隻。
非洲是野生動物的王國,Ocean Sole的工藝品大多以動物為靈感創作,而創作者都是肯亞東南部城市蒙巴薩(Mombasa)當地的木匠。所有作品都源自他們對生活、海洋、自然的敬畏與熱愛。他們憑藉自己的手藝,做出一個個獨具非洲特色的作品。豔麗的撞色是這些作品的特色之一,在Ocean Sole的網站一經上線,往往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被一搶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