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本同源 施術有殊途
本報記者 劉 偉
時值中醫大家張錫純誕辰160周年,滄州市張錫純思想研究會會長、市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呂旺結合自己多年來的中醫臨床實踐,提出中西醫之間的互相兼容、各取所長,正成為現代醫學未來發展方向的觀點——
兩大醫學傳統 終會「相遇相知」
「從醫學發展的本質上來說,中西醫學同為治病救人而存在。二者一源兩歧,而又殊途同歸,面對的是相同的病人,相同的症狀、體徵,相同的輔助檢查。」在近日舉辦的滄州市第四屆張錫純思想學術研究會上,呂旺闡釋了自己對於中西醫結合的看法。
在他看來,「得出這樣的判斷是有科學依據的。比如,中醫提到肺與大腸相表裡,西醫則從組織胚胎學的角度觀察,認為肺、氣管由原腸的前腸發展而來,呼吸道上皮和腺體由原腸內胚層分化而來,肺、氣管與大腸的結構來源是相同的,恰恰說明了中西醫在一些理論基礎上是相通的。」
隨著現代醫學的逐步完善與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很多方面都呈現出兼容並蓄的趨勢,上演著一出出「相遇相知」的杏林大戲。
「現在可以藉助先進的醫學理念和技術,看到中西醫結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早在民國時期,大醫張錫純就提出了中西醫結合思想,並用他的畢生心血著成了中西醫結合第一可法之書——《醫學衷中參西錄》,可見這本書有多高的學術價值。」
呂旺認為,今天要傳承的,不僅是張錫純的醫術,更要學習他在醫學上不斷開拓創新、包容並蓄的精神。
「疫情期間,國家倡導中西醫相結合共同施術,對疫情的防治和治療起到了1+1>2的效果。這也用事實再次證明了中西醫結合是可行的。二者有機、合理的結合,必將事半功倍、相得益彰,但前提是必須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根本,辨證論治為準繩,絕不能生搬硬套、膠柱鼓瑟。」
無論中西醫療效是關鍵
「中醫曾幾次面臨被廢除的困境,但憑藉頑強的生命力又一次次重新站了起來。」無數次臨床實踐,讓呂旺一次次反思這樣一個問題:中醫的生命力究竟在哪?
「是療效,也只能是療效。療效是中醫的根,也是振興中醫的關鍵所在。沒有療效,中醫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醫是一門實用科學,不是掛在牆上的字畫,好不好都不會害人,中醫是有效就有用、無效就有害。我認為這是中醫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並且在實踐中必須解決好的問題。簡單地說,只要能達到讓病人滿意、認可,中醫必興。換位思考,假如我們是病人,希望找什麼樣的大夫看病,那麼現在就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大夫。」在呂旺心中,只有這樣才是真正踐行了「大醫精誠」。
清代溫病大師葉天士曾告誡後代子孫,非天資過人且責任心極強者不可為醫,否則治病救人不足,反成操刀殺人之巨賊。
縱觀中華文明史,中醫藥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成果璀璨奪目,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到《本草綱目》等不勝枚舉。呂旺提供了一組對比數據,清代之前,同時期歐洲人的平均壽命要比中國人短。這說明在中華文明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對人們的身體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確保中醫療效最關鍵的前提,就是要堅持辯證的醫治。這種治病的基本原則不會過時,而是正當其時。」這是呂旺臨床實踐過程中最深切的體會,「我診療的過程,無一不堅持這一原則,曾多次成功救治了急性心梗、腦出血、重症肺炎等重症病例。另外,對於腸粘連、腸梗阻這類病人,西醫多採取手術治療,然而手術本身就是一種創傷,可引起甚至加重粘連,造成惡性循環,此病中醫稱之『結胸』『關格』,我自創一方六法,自擬通腑湯為主方,再配伍攻下、活血、理氣、溫通、益氣、化飲,取得明顯效果。」
堅持辯證的醫治不僅是中醫施治原則,也應在中西醫結合的探索中把握好這一原則,而不能簡單機械地融合。「如果簡單地將清熱解毒藥當作抗生素,將活血化瘀藥當作血管擴張藥來應用,只會落個『邯鄲學步』的結果。」呂旺說,這既是中醫原則,也蘊含哲學智慧。
共建現代醫學體系 兼收並蓄各取所長
杏林春暖迎新枝,中西結合利蒼生。呂旺感慨,世間病苦如此之多,只要能減輕病人痛苦,何必再有中西醫的成見。更何況,理論和實踐都已漸漸證明,中醫西醫同源,只是施治有所分別。
呂旺說:「中醫講究宏觀辨症,西醫擅長微觀辨病;中醫通過望聞問切收集資料,西醫藉助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標準化檢測,各有所長。以中醫為例,中醫強調整體觀念,提倡未病先防,這些都為現代醫學更好發展提供了更全面的基礎理論。西醫藉助微觀體系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了整個現代醫學的眼界。比如之前,中醫認為不能服藥就失去了治療的機會,而西醫的靜脈注射就解決了這一難題。」
深知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也為了促進滄州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呂旺率先倡導成立了滄州市張錫純學術思想研究會,並成為首位會長。
「研究會成立於2017年,如今已連續舉辦了四屆學術專題研討會。下一步,我們將利用網絡技術進一步推出醫學專題,旨在培養更多的新人,這或許正是張錫純老先生所期望的。」
呂旺說,讓他受益最深的是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自序中所寫的幾句話: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故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這位大醫深刻明白,一枝獨秀不如春色滿園,憑自己一人之力窮極一生能治癒多少病人?只有將自己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播出去,才能真正做到「濟世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