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裡,我們穿梭在茫茫人海之中,在高科技和網絡的世界裡,一切變得冰冷和陌生起來!似乎,我們的生活世界變得更加浮躁、變化多端,看似生活條件比老一輩好了很多,但是心靈獨處的時間卻少之又少。
曾幾何時,我們還能回憶起童年親密接觸的小夥伴、摯愛的玩具,那些物是人非、過眼煙雲,都慢慢積壓,烙印在心底。一種最輕鬆的喚醒方式,恐怕就是植物了,花花草草可以療愈我們的心靈,回歸自然的美好。
豆瓣園藝達人王清歡很喜歡日劇中的一句臺詞:「哭著吃過飯的人,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倒她。」是啊,人這一生,就該笑看人間風雲變幻,能夠「自愈」的人,都有著非一般的超能力。
第一次接觸王清歡的這本新書《我的小陽臺四季有花》時,除了滿滿地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和植物打交道的實戰乾貨外,我還讀出了不一樣的養花人的人生。心底有一種感觸,那些栽花追夢的人,真美!
01
小陽臺打造植物園
儘管擁有一個花園對於生活在都市裡的大多數人來說,有些太過於奢侈,可是即便只有一個小露臺、小陽臺,甚至只有一個小窗臺,只需要幾個花盆,培上泥土,播下種子或者種上綠植,你便擁有了一個花園小世界,擁有了廣闊的自然空間。
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基本的規律可行的,然後再根據具體的事物,依據基本規律來做調整。為什麼每次我們在花店或者花攤販那裡,買來的花,人家都說,這個花每天都可以澆水,這個花一個月都不澆水沒事的,但是,往往我們按照花農說的來,花還死得更快,這就是因為我們還忽略了很多客觀因素。
①環境是植物生長的根基
植物生長的環境有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而環境是隨時在變化的,所以我們必須根據植物所需的環境做出特定的調節。
第一,我們需要先了解外部環境,然後模擬植物的原生環境。
為什麼我們買來的植物拿回家種不好,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植物在每個人的家中的外部生長環境是不一樣的。
先觀察陽臺的環境是封閉式陽臺還是露天或天台,或者是庭院,對標的植物都是不一樣的;再好比種植區域的朝向、光照條件、通風條件不同,又需要種植怎樣的植物或者怎樣改善外部環境。通過外部環境的改良,給植物模擬出一個原生環境。
我前陣子養了一盆紅掌,買來的時候開得特別燦爛,媽媽非常喜歡,每天很勤勞地澆水,拿到戶外通風,剛好那幾天天氣特別好,陽光也很刺眼。沒過兩天,就看見根部全部變黃,隨手一碰,葉子,花都掉了,想必是根腐爛了看,真是印證了「花花綠綠進來,慘慘澹淡出去」呀!
後來,我還是很認真地查閱資料了解了紅掌的習性,紅掌喜歡21-32度的溫度環境,喜溫不喜溼,澆水也是一次澆透,保持乾濕相間。按照它的習性來,我又買了一盆紅掌,現在長勢喜人,又發了不少新葉!
第二,不同的植物,土壤的內生環境各有不同。
外部環境對於養植物來說是次要因素,內生環境就是主要因素了,它決定的原生環境比外部的光照、溼度、溫度更重要,它是植物根植的土壤環境,就跟人每天吃飯喝水是一樣的,剛需!
書中,作者描述了土壤的品種;如何增強土壤的透水、透氣性;如何改變土壤的酸鹼環境;如何舊土翻新。
再者就是土壤的水肥管理遵循的十二字法則:見幹見溼、幹透澆透、乾濕交替。不同的植物適用於不同的水肥管理法,書中都有詳細的闡述。
以我個人的養花經驗,我養的紅掌就是以幹透澆透為主,養花是一門大學問,還需要自己好好摸索門道。
② 不同的花配不同的花盆
好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好花配好盆。
花盆的品類很多,木質的、塑料的、鐵藝的、竹編的、陶瓷的等等,光好看還不行,還得考慮植物的習性,還有整體布局和陳列。
作者的封閉式陽臺僅僅4.2平米,除了養花,還要晾衣服、喝茶、儲物、還養了兩隻鸚鵡,一隻貓。就是這小小的空間內,作者也養了100多種品類的花。
不管空間有多少,這一方天地裡,總有奔波心靈的具有詩意的棲居。疲憊時,這裡是最佳的放鬆之地。
02
因花結緣
作者為了滿足各種陽臺條件的讀者的需求,採訪了10多位花藝、園藝達人共同分享關於花的知識。作者王清歡也將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都匯總在本書中,教大家在家中就能享受花開四季的美妙感。
作者最早是在豆瓣上分享各種花藝、園藝經驗,也和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們一起交流,「以花會友」是這個圈裡的習慣!也因為每個人的環境不同、喜好不同、心性不同、年齡不同、閱歷不同,因花結緣,結交了很多養花的朋友,也結交了很多生活的貴人。
書中有一位大學生楊阿蛋,他的經歷讓我很感動,人這一輩子,能夠開開心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知疲倦,那是多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因大叔在校門口推車賣盆栽而買下的第一盆花開始,再到陽臺的幾十盆多肉,再到上百盆花草,在大學的這幾年,除了結緣於花草,結緣於和舍友的溝通協調,也結緣於花藝界的「大佬「們指點。
2018年大學夏天,安徽大學畢業後的楊阿蛋決定將自己的園藝愛好變成事業。他一心向南奔赴大理,開啟了自己的「造園計劃「。多少人一生忙忙碌碌都沒有尋找到內心的安居之所,楊阿蛋是如此幸運,大學就有幸遇見了心愛的植物。
人這一輩子,就該為一件事情瘋狂一次!
日本有一位60歲的老人小林一緒,從小就很喜歡畫畫,做了18年的外賣員,後又在醫院做廚師。他熱愛美食,也熱愛畫畫。和平常人不同的是,他從不用手機或者相機去記錄美食,而是親自手繪美食。
就這樣的手帳本,小林做了十幾個,他一共畫了1000多張美食照片,手繪了整整33年。手機的照片存儲再多,也不能勾起大家對美食的深層回憶,那個刺激味蕾,難道的味道,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可是這手帳本,卻能讓人那麼直觀地想像,當時當下那刻的場景。
人這一生很短,總要有一件熱愛的事情。只有那些真正能讓我們持之以恆的東西,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