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什麼是佛經裡的波若智慧?

2021-01-09 抱膝先生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就像現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欲不同,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註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相關焦點

  • 讀佛經為什麼能開智慧?其中的道理究竟在哪裡?
    皆仁今天有人留言問起:「師父讀佛經為什麼能夠開智慧?個中的原理到底是什麼呢?」這種疑問的產生是由於對佛法的認知不足而產生的。其實,對於一般人而言,關於為什麼讀佛經可以開智慧的解答,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一是佛經中所蘊含的道理極多,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涉人世,都涵蓋其中。
  • 大話西遊中,周星馳飾演的至尊寶高喊的「波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世尊講經共分為五個時期: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共用了四十九年,其中世尊講般若這一個時期竟用了二十二年,由此,可見般若在佛經中的分量之重。一、何為般若?般若是印度語,漢意為「智慧」,般若不同於世間智的聰明,它是出世間智。
  • 南懷瑾:做學問,最難即是最簡單,突破了什麼事都能成功
    民國大師南懷瑾對求學發表過這樣的見解:「做學問,最難即是最簡單」,初聽此話,似不在理,但細細琢磨,又非是經歷過一番求學成就的人,不能夠說出這樣的至理名言。就從南懷瑾自身來說,他出生在舊式中國,從小雖然頭腦聰慧,卻是讀書不夠專心,經常把功課做到一半,就溜出書房撒歡去玩了,正所謂是:「學無一刻功,玩有半日閒」。
  • 南懷瑾老師「圓覺經」的因緣
    【圓覺經】講述這本經的祖師大德很少,在網上找到只有南懷瑾老師講述的版本,可以說是難逢稀有,下面跟隨南懷瑾老師的腳步走進佛教大乘,證悟圓覺性海。今天是我第一次講《圓覺經》,在講《圓覺經》之前,首先跟諸位提一下,有關這本經在臺灣第一次印行的故事。
  • 「佛經」的意義是什麼?
    ▲佛經,是諸佛的甚深妙語,聖言之量學佛,必須要聞思佛經,恭敬佛經。佛經,是佛的聖言量,可以除障礙,破違緣。更重要的是,學佛的解脫智慧和緣起空性,皆在佛經之中。佛經就是佛所說的甚深法義。「修多羅」有一層重要的意思,就是說佛經義趣無窮,頗具攝受力,愈讀愈有法喜輕安。世間典籍雖然也有價值,可與佛法妙義相比,自然形絀。佛在世之時,曾慈悲宣說無量妙法。佛滅度後,佛弟子迦葉尊者招集五百阿羅漢結集,《大智度論》上說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也參與了結集佛法的事業。
  • 原來南懷瑾先生早就說過答案!
    夜貓子的意思是說,儘管多數人並不是佛教徒,也未必讀過佛經,可是佛教的思想還是在我們社會中處處都有體現的,自從達摩祖師將佛教送到中國來之後,佛教的思想基因,文化基因就已經深深地融入於中國的文化之中了,蘇東坡,王陽明都是中國歷史上佛教的集大成者。
  • 人生落魄時,不妨聽聽南懷瑾先生的4句忠告,先賢的智慧是指明燈
    原來,南懷瑾老師早已經用他的人生智慧,「有話在先」,放在時間寶庫裡面,等待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予取予求」,現在就根據您迷茫落魄的情況,分享「南師」的四句忠告吧!一、成大事者必須學會變通「功業見乎變」。因此我們必須要看清自己-你擁有什麼?缺乏什麼,可以怎麼做、有什麼該放下的,就當機立斷。因為你的該斷不斷,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繼續做好。該放下的及時放下、要繼續、要堅持的,不能停止奮鬥,這個必須拎得清:看得清、分得清,才能拎得清。
  • 南懷瑾:《金剛經》所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想明白了才知道人生
    的確是這樣,南懷瑾在金剛經的講座中曾經說過,金剛經所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一、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裡有句非常著名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時候曾經說過: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告訴世人,雖然眾生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眾生缺乏智慧,貪著妄想,無法見到事物真實的樣子。若執著於相,就無法見到自己的佛性,也就難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所有皆是無主。
  • 「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咱們理解的「佛」都是出世大成,有無上大智慧,渡人於困厄的,因為敬,自然對佛法相關的一切都望而生畏、戰戰兢兢,認為咱們普通人離這些「高深的大道理」很遙遠,更讀不懂。但《金剛經》開頭講什麼呢?陳壽在《三國志》中有寫一句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像我們平常臨經帖,真正通讀佛經的行家有多少呢?但不妨礙我們在描摹的過程中,慢慢澄淨內心,感受到一種空靈的力量。之前的負面情緒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舒解。
  • 實業家南懷瑾:新時代的商業座標
    1918年3月18日,南懷瑾出生在浙江溫州樂清柳市鎮地團葉裡(今浙江樂清市翁垟街道地團社區橋頭村),譜名南常泰。據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南存輝介紹,南懷瑾先生祖上世代居住在柳市鎮南宅殿後村,其父在地團葉裡經商才搬遷至地團葉。  南懷瑾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對實業也頗感興趣。他人生中很多偉大的見地,在幼年時都已經萌發。
  • 人最高之境界,智慧掌心行王道,南懷瑾道出人生真諦
    有學生曾向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請教,什麼樣的人容易成功?南懷瑾回答說,一個笨人,一個不玩手段、對人做事都非常誠懇的人。世人都愛玩智巧,耍聰明,以「老實笨拙」為恥,以「精明伶俐」為榮。為了金錢使盡計謀,為了地位耍盡手段,為了名利機關算盡,到最後,卻往往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 您信仰什麼教?南懷瑾:我信仰睡覺
    一句俗話說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雖然說做夢是心神不寧壓力過大的表現,甚至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但是,在夢裡有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有自己不能表達出口的情緒。心平氣和——先睡心、後睡眼南懷瑾先生對於高血壓還有失眠的群體有個平心養性的好法子:"上座,心裡頭什麼都不想,只念一個"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鬆了,腦子也放鬆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 2020年,愛讀佛經的10大理由!
    在新的一年裡,總要讓自己活出點新意。別讓自己,活得太累,也別讓自己,僅僅只活在名利中。你的心如何,你的世界也必如何。你與名利作伴,必得醉生夢死;你與吉祥快樂作伴,必得快樂吉祥。如果你能讀一部佛經,也必會讓自己,得清淨歡喜,得無量福報。2020年,愛讀佛經的10大理由!1、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人生的真相是什麼?這個命題對你我來說實在有些大。在命運叵測的一生裡,每個人都好像在大霧裡行走,時而雲開霧散,時而濃霧瀰漫。那些組成人生的片段每天都在重複:吃喝拉撒,上學,工作,成家立業,養育兒女,直到生老病死。你會糾正我:這些都是現象,是尋常百姓的生活寫照。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畢竟相關的資料描述都顯示,達摩祖師為禪宗佛法的開山鼻祖,畢竟面壁九年以及一葦渡江的典故耳熟能詳。南懷瑾先生曾言:佛法在中國本土的流傳中,顯教與密教都有經典可作為依託證實兩個學派的傳承過程,唯有禪宗的傳承缺乏考據。所以很多人對於達摩是其開山鼻祖的說法存在質疑。
  • 南懷瑾老師:大家研究佛經,知不知道這個世界有「三災八難」?
    大家研究佛經,知不知道這個世界有「三災八難」?佛學經常講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三災八難」,大三災是什麼?火水風。長壽是八難裡的一難啊,一個人活太老了是個災難啊。我就笑那個同學最近給老人家包圍了,被災難包圍了。活老了你以為好受嗎?所以人在這個世界活得很辛苦。你們這些學者的聰明才智也是八難之一,這叫「世智辯聰」,對於世間的知識非常會思辨,會邏輯思考,特別聰明,多生累世變成學問家、哲學家,但是不容易成道。所以學問好有什麼用!
  • 佛經《楞嚴咒》,抄讀有想
    佛經是什麼?佛經講求的是出世間的智慧,但我們畢竟生活在世間。不被理解的可能性更大的,所以這個比例正常。但只要有一個人為此向佛經靠攏,就是無量功德。甚至沒有人向佛經靠攏,也是功德。而我恰巧看到這《楞嚴咒》也是微微一愣,楞嚴咒,無疑是《楞嚴經》的最核心部分。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多年後,有人這樣形容這一時期的南懷瑾,思想上開始經歷一場變化,變得深沉內涵,南懷瑾開始多方面接觸不同的文化,加深自己的思想覺悟。人們常說,南懷瑾是個實修派,也正是這些特點, 他後來被許多理論派的詬病。 沒有文化上的前期修養他們不認為這樣一個人能在佛法上有什麼大的建樹。可他從來不介意這些。
  • 佛學揭秘——佛經中文字重複的用意
    【問】佛經卷帙浩繁,一部經文動輒幾十卷,都講些什麼啊,是故事還是道理?若是故事、寓言的話尚可千變萬化,而若是講同樣一套道理又何必如此囉嗦?練過氣功的朋友都曉得什麼是氣功修煉中的特異語言、帶功語言,可以這樣講,佛經也是一種特異語言、帶功語言。佛經中有兩種「帶功語言」,經文和咒語——經是明咒,咒是暗經。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我們身處在高速發展、節奏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能夠聽到佛法、誦讀佛經,並且按照佛所說的去修行,是不容易的事。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與佛法相遇,繼而生起深信,在生活中的點滴中去踐行佛法。 佛經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法寶,正如《三皈依文》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我們能夠見到佛經、聽聞佛法,並且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要努力精進,不會再悖離佛法,而要深入經藏,接受佛陀的教法,學習用大海般廣闊的智慧,來破除我執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