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態環境部專家:低碳發展不是給地方發展設「天花板」
摘要
【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編制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戰略規劃】生態環境部專家:按照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編制相關戰略規劃,大致的時間表已經敲定。碳達峰行動方案也正在加緊編制。(第一財經)
生態環境部有關專家今天(22日)就社會上一些人對於低碳發展的誤解進行回應,表示低碳發展不是給地方發展設「天花板」,並預測到2030年低碳投資將成為新的增長驅動。
在中國環境記協今天上午舉辦的第十一期環境茶座上,生態環境部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表示,低碳發展不在經濟增長的對立面。低碳發展可以讓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同時促進新經濟形態的發展。
柴麒敏說,此前在與地方政府或企業的座談時,有人認為低碳發展是給地方經濟發展設「天花板」,是「卡脖子」,約束地方發展,是給企業增加成本的。「但如果仔細看中央文件,反反覆覆都在出現一個詞『效益』。」他說。
柴麒敏介紹,2005年以來,我國所實施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相當於累計節能22.1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192萬噸、氮氧化物約1130萬噸。研究結果顯示,到2030年協同治理將減少80%的大氣汙染,帶來更清潔的空氣。
「通過低碳發展,還提供了更多清潔、體面的工作。」柴麒敏介紹,目前,全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工作人員已經達到450萬人左右,已接近煤炭生產領域的產業工人。預計到2030年低碳領域的就業人數可達到6300萬人。
另外,低碳發展也會帶來投資的變化。柴麒敏說,到2030年,全國低碳產業的投資有望達到23萬億元,對GDP的貢獻率將超過16%。
國際社會目前已達成共識,且多項證據也顯示,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可以推動創新、提高經濟增長並帶來諸如可持續發展、增強能源安全、改善公共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等廣泛效益。
今年9月,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使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本月12日,中國政府再次向國際社會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柴麒敏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天津、山西、山東、海南、重慶、雲南、甘肅、新疆等9省(區、市)都提出了明確的碳排放達峰目標。國家已開展了三批共計87個低碳省市試點,共有82個試點省市研究提出達峰目標,其中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達峰的各有18個和42個。此外,低碳城(鎮)、低碳工業園區、低碳社區、近零碳排放示範工程等試點示範也得到了很好的實踐。
環境茶座會上,柴麒敏還透露了相關預測,包括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氣候變化領域的資金需求。預測結果顯示,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願景總資金需求規模將達到約139萬億元,年均約3.5萬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左右,長期資金缺口年均在1.6萬億元以上。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按照上述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編制相關戰略規劃,大致的時間表也已經敲定:
預計明年全國「兩會」上,將明確低碳發展的約束性目標和重大政策;明年秋季將出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主要目標和政策行動;明年秋冬季有望出臺「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提出減緩和適應目標、部門和地方行動等。同期明確「十四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以及工業、建築、交通、能源等專項規劃,對約束性減排指標進行地方分解。
對於正在加緊編制的碳達峰行動方案,柴麒敏透露,方案將提出地方達峰主要政策與行動,開展部門和行業達峰行動,部署低碳技術開發和項目投資,同時引導重點企業開展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管理,加強重點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DF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