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盧仝所作的詩《月蝕》中有一句:
「傳聞古老說,蝕月蛤蟆精。」
意思便是在古老的傳說當中,吃掉月亮的是蛤蟆精。在古代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人的月食觀念都是蛤蟆吞月,一直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時,延續了幾千年都是這樣的觀念,這個觀念可謂是經久不衰。
但是反觀如今的社會,老人們所說的月食都是天狗食月,他們都認為月食是因為天狗把月亮吃掉了,這與以前的蛤蟆吞月有著很大的差距,而且如今也很難再聽說到蛤蟆吞月這樣的觀念了。
那麼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轉變?這樣的轉變又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古人儘管缺少科學知識的支撐,但對很多自然現象也有自己的解釋,蛤蟆吞月也可以說是蟾蜍食月,便是古人對大自然觀察的結論推測
古人的知識體系固然沒有現代健全,所以在古代,人們對於很多事情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古人們十分擅長於對大自然進行觀察,正如伏羲所說: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這幾句話並可以概括古人的生活狀態,所以對於月食,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想法。筆者認為,也或許是因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恐懼,他們還曾經有過救月的行為。
在先秦時期的文獻當中,就已經有關於人們救月的記載,雖然沒有詳細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在當時就已經產生了救月的念頭,並且有了一定行動。因為對月食有著很大的好奇心,在月食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上,古人也有著自己的猜測與想法。
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造成月食的元兇便是蛤蟆,這是因為古人們一直都相信月中有蛤蟆,蛤蟆也被稱為蟾蜍。也正是有這樣的想法,才會導致人們後來認為月中有兔,這是為「蜍」和「兔」這兩個字在古代時非常容易被混淆,所以蟾蜍也被誤認為是蟾兔,漸漸的,月中有兔的觀念便被普及開來。
關於月中有蟾蜍這樣的觀念,古人們對此也有著自己的解釋,他們認為月中的蟾蜍就是嫦娥,這在《靈憲》和《後漢書》當中也都有詳細描述,而且古人們還會用陰陽學說來解釋月中有有蟾蜍這件事,因為月屬陰,而蟾蜍屬陽,所以必須兩者搭配,一旦將兩者分離,就意味著陰陽失和,天下必定會產生大亂。
這種觀念在古代時深受人們信服,在三四千年的時間裡都盛行不衰,在古代的許多詩作當中,也引用了關於蟾蜍吞月的傳說,而且還延伸出了許多其他的意思,可以用來表達詩人的主觀感受。
甚至到了晚清時期,這種觀念依然在流行,在接近民國時期時也就是1903年,此時距離民國的到來已經不足十年,當時的《日日新報》中就以「蛤蟆吞月」作為一次月食新聞的標題,這就明顯的體現了在此時蛤蟆吞月這種觀念仍然在盛行。
古代時以蛤蟆吞月為主的觀念如今已經淡漠,反而是天狗食月的觀念更加盛行,天狗食月觀念的興起和盛行是有其原因和契機的
在古代的傳說當中,確實有一種動物名為天狗,在《西山經》的描述當中就可以看出,西邊有一種名為天狗的野獸,而且杜甫在見過天狗之後還為其作賦,在許多文獻和傳說當中都有著關於對天狗的記載。這些天狗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來自於西方,所以筆者認為,如果古代時天狗真的存在,那麼它應該是來自中國西方的一種動物。
天狗還有一種意思是天上之狗,也就像是我們如今所說的哮天犬,這裡的天狗指的不是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的動物,而是天上派遣下來的狗,在古代的許多故事當中都有著關於天上的狗的記載,在那時天上有天狗這件事,已經成為了人們都認同的事實。
但筆者認為,在那時,一般而言,天狗更多的是指代天文上的涵義,我國古代時對於星象就頗有研究,根據《史記》中的記載描述:
「天狗,狀如大奔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所墜及,望之如火光炎炎沖天。」
由此便可以看出,在古代時天狗指的是一種星體,即天狗星。而且在古代的眾多史書當中,對於天狗的關注就未曾斷絕過。
天狗星在那時還有著守財和守御的說法,但是在很多時候,天狗星的出現都是一種不祥之兆,每當天狗星出現之時,都必定會有血腥之事或者人類之間自相殘殺之事發生,因此,在當時天狗星也被視作為一種妖星。
天狗星與月亮的交集大概只有在天文學上才有,比如在宋政和五年時,「六月壬子,天狗犯月」。關於天狗犯月方面的記載並不多,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的關於天狗食月的記載便是在遼朝時,此後便是到了明清之際,尤其是清朝以後,關於天狗食月的記載開始慢慢增多,根據當時關於天狗食月的記載來看,這種觀念的出現應該是由民間傳說開始的。
到了晚清民國時期時,天狗食月的觀念依然存在著,但當時的出現也依然只是作為少數的流傳,這種觀念真正開始盛行,還要從新中國成立之後看起。在建國以後的《中國民間故事全集》中有許多對於天狗食月這一傳說的描述,此時這個觀念也僅僅只是在一些地區盛行,後來隨著義務教育的展開,這個傳說才開始在各個地區流傳開。
而且人教社還在教材當中編寫了一篇《看月食》的課文,本意是為了藉此來批判關於月食的傳說,弘揚科學的解釋,但是這卻使天狗食月這個觀念深深地植根於眾多中小學生的腦海當中,影響了後面的一代又一代人,後來這篇文章被從教材當中刪去,但是這個觀念卻盛行起來。
從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這個過程也是中國人月食觀念的轉變,這樣的觀念對當時的社會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為後來的科學傳播奠定了基礎
古人們關於月食的觀念,在如今看來可以說是無稽之談,並不具有科學上的意義,僅僅是一種神話傳說,僅供娛樂而已。但是對於當時的古人來說,他們的科學技術並不發達,憑藉著自己對於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悉心觀察出了月亮的變化,又以自己的知識體系對其進行闡述與解釋,這體現出來的也是當時古人們的智慧。
那時的人們都有著鬼神觀念,在他們內心都有一種信仰,也就是祭拜鬼神來保佑自己的平安,所以蛤蟆吞月這樣的觀念便自然的在那樣的大環境中產生,古時的人們對於大自然抱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因此他們會恐懼月食現象的出現。
人們害怕月亮會因此而消失,蛤蟆吞月這樣的觀念便給他們內心帶來了安慰,給了他們一種關於這個現象的合理解釋,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撐,這種觀念對於當時社會的安定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
後來人們對於月食觀念有了轉變,從蛤蟆吞月變為天狗食月,實際上,天狗食月的出現也說明了當時人們對於天文的關注,因為對於天狗星的研究,從而發現了「天狗犯月」的現象,雖然天狗犯月並不能說是天狗食月觀念的直接由來,但是這兩者之間也並不是毫無聯繫,這也促使了古代天文的發展,調動了人們對於天文的觀察與興趣。
因為天狗食月的盛行與義務教育普及緊密相關,而這種觀念的盛行,正是因為一篇課文導致的,這篇課文的本意是希望解釋關於天狗食月的謬論,但是卻相反的使這種觀念更加流行。雖然這與一開始的初衷不同,但是這也代表著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重視科學的解釋,為後來的科學傳播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提供了條件。
結語
從古至今,中國人的食月觀念一共有過兩次的重大轉變,一次是因為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月食觀念從傳說開始變得科學化,還有一次便是從蛤蟆吞月變為天狗食月,第二次轉變花費的時間十分漫長,蛤蟆吞月在歷史當中一直在延續,直到近代時才被天狗食月所替代,這其中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
雖然蛤蟆吞月的觀念持續的時間非常之久,但是如今更加普及的卻是天狗食月的觀念,而後者的觀念也是由於一篇課文所引起的,正是因為《看食月》這一文,加上義務教育的普及,才使得天狗食月的觀念在如今流行起來,蛤蟆吞月的觀念卻因此被人們漸漸淡忘,甚至在如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種觀念的存在了。
這些月食觀念的存在雖然不具有科學性,但是也並不是毫無意義,它們對當時的社會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對人們關於天文的認知上也發揮了一定的調動作用。筆者認為,任何觀念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意義,所以中國人月食觀念的轉變,其實也對社會有著一定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禮記》
《山海經》
《漢書》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