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020-12-18 騰訊網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開創於隋唐,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科舉考試終止,一共經歷了1300多年。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帝制時代定期舉行的人才選拔形式,不僅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而且增強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讓寒門弟子有機會做官,知識分子不再依附門閥貴族,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形成,古代文化的蓬勃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那科舉制度是如何創立的呢?

科舉制度的開創,史學界向來有異議,有的學者認為是隋文帝開創了科舉制度,而俞大綱、唐長孺等學者認為科舉制度創立於唐朝。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科舉制度脫胎於漢魏以來的察舉制度。

察舉制度強調選賢任能原則,但是在形式上過於粗糙,一方面是察舉制度的中心環節是長官推薦,存在不公平的情況;另一方面,察舉制度的標準多元而雜亂,德行、名望、功勞等都可作為評定標準。因此,到隋唐之際,為了解決察舉制度存在的問題,政府把舉薦和考試結合起來,把公開考試納入到選官的程序中,如此就產生了科舉制。

古代描寫科舉考試的畫作

那麼,科舉制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一、隋唐開始創立,考試時間和選拔程序開始固定。

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下詔,要求各地推薦人才,按照四科進行考試。此時的分科選舉共三次,都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沒有定期舉行的制度規定。

至於開皇七年(587年),關於諸州歲貢三人的詔令,也跟兩漢時州郡每年向朝廷舉貢士一樣,人數既少,考試也不重要。可見隋朝的這種考試制度,還保留了一些察舉制度的明顯痕跡,這也成為了很多學者否認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的重要原因。

到了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詔令,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應試的定期,明確了州、縣地方預試,即相當於後世「鄉試」的辦法,而且不必像隋代那樣必須官府舉薦。第二年,又下詔書明確了士人可以主動報名,下層寒士得不到舉薦者「亦聽自舉」,正式確定了士人「自舉」、「自進」的制度。

至此,科舉考試的三個重要特徵形成:第一,讀書人都可自行報名參加考試,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薦,這一點是與察舉制度重要的區別;第二,考試以公平性為原則,定期舉行;第三,嚴格考試,而且考試的成績作為取士的重要依據。

唐代科舉的應試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即「生徒」和「鄉貢」。考試每年春天在京師長安的尚書省舉行,簡稱「省試」。唐前期,掌管科舉由尚書省吏部負責。

玄宗開元年間,改由禮部負責,此後歷朝相沿不變。禮部下設貢院,考試、閱卷、放榜等均在貢院舉行。錄取者謂之及第,第一名稱為狀元。

隨著唐代統治者對人才選拔的重視,逐漸對科舉制度進行了調整,唐太宗擴充了錄取名額,武則天增設了武舉,唐玄宗把詩賦加入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中。唐朝科舉不分世庶,向全社會開放,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

狀元及第

二、宋代進一步發展:人數增加,確立四場考試。

宋代的科舉,在基本的招考科目上與唐代一樣。不過,由於宋代的「重文輕武」,使得科舉考試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獲得了充分發展,但同時也導致宋代冗官的現象。

首先,宋代科舉增加了考試名額,擴大了錄取範圍。

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僅進士一科取人近萬名,平均每年達四百五十餘人。唐朝總共取進士總數才六千多人。宋仁宗對進士名額做了限制,規定每科不超過四百人。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達一百三十多人。宋朝平均每年取進士數是唐朝每年取進士數的十幾倍。

其次,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

宋代初年,考試形式確立了三級考試的制度,即鄉試、省試和殿試。至王安石變法時,又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二場考兼經(即具備經典性質的書,如《論語》、《孟子》);三場考論(對國家的政治、社會問題表達看法);最後一場考策(對國家進言獻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後來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考試科目變換不定。

雖然,在宋代科舉制度得到了充足的發展,但是宋代統治者為了籠絡知識分子而全面擴充科舉取士名額,由此形成一大弊端,即嚴重的冗官問題。

三、元代開始衰落:「四等人」制度導致公平性喪失。

從1234年蒙古滅金,到延祐元年(1314年)元朝開科舉,科舉遭停廢長達80年之久,這是整個中國科舉史上最長的一次中斷。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科舉制度恢復,規定每三年一次,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但此時的科舉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那就是元朝民族不平等制度,導致錄取出現了差異,從根本上使科舉制度喪失了公平性。當時考試的兩榜數量名義上相等,而漢人、南人的人口總數卻不知比蒙古、色目人超出多少倍。例如延祐二年錄取的進士僅56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錄取空缺,並不是漢人、南人中缺乏合格的人選,而是因為蒙古人、色目人考生中沒有選滿,為了保持錄取比例的一致,那就只能讓漢人、南人的鄉試、會試名額中空缺同樣的數量,以維持四等人入選數量的均衡,防止漢人、南人佔有科舉優勢。元朝這種排斥科舉取士,上層用貴族、下層用胥吏的仕進位度,阻礙了社會發展。

清朝科舉考試場景還原

四、明清達到鼎盛:八股文成為標準文體。

朱元璋建立明朝,於洪武三年(1370年)詔開科舉,規定「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與官「。但朱元璋不久又認為所取舉人進士少實才,朱元璋宣布停罷科舉,科舉一停達十年之久。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宣布恢復科舉。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公布《科舉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此後二百五十多年的科舉成文法規。清朝大體照搬明朝成例,明清科舉一脈相承達五百多年,科舉制度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

首先,考試形式上確立五級層次,即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

童試。也叫童子試,就是地方上組織的考試,錄取者成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

院試。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從上一輪的童生裡選拔,錄取後成為秀才。

鄉試。雖然也在地方舉行,每三年一次,但錄取的名額由中央規定下達,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別為數十名到一百數十名不等。錄取者成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當年唐伯虎就是解元。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所以鄉試可說是明清科舉最重要也最艱巨的一關。

會試。在京師禮部舉行,明清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分正副榜,正榜錄取的成為進士。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但可以授予較低級官職,或吸收入國子監為監生,獲得一定的俸祿。

殿試。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由內閣大臣出題,皇帝選定。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翰林院。

其次,在內容上,明朝中葉,形成八股文。八股文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組成。八股文不僅體制僵死,而且要「代聖賢立言」,使科舉考試的內容脫離了實用價值,徹底為科舉考試服務。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流程圖

隨著清朝末期,西方科學思想的衝擊,科舉制度也走向消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最終結束。

縱觀科舉制度自創立至廢除的1300多年,作為統治者選拔人才的工具,其對於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影響深遠。

在政治上,科舉制度改善了官僚制度,使擁有知識分子有機會進入權力中央,增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在教育上,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文化上,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

最後,中國的科舉制度還影響到了越南、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及歐洲國家,越南的科舉制度,自於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全世界科舉制度最晚廢除的國家。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4a093fcd3560001b7ae39;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爽文《科舉發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農家子的科舉之路
    是不是很久沒有看科舉文了?想要了解更多的科舉知識嗎?想要通過看小說就了解更多的科舉知識嗎?今天就給小夥伴們推薦一本科舉爽文,《科舉發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農家子的科舉之路,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書名:《科舉發家》作者:清婉進度:已完成 風格:穿越、架空歷史、科舉文、陰謀詭計
  • 穿越盛唐的「高考」之旅|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讓我們穿越歷史來到唐長安城和科考學子來一場漫遊長安之旅吧~第一站:備考——頒政坊「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按照唐代科舉考試制度,學子要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第二站:朝見——大明宮宣政殿「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式考試之前,學子們除了備考,還有許多立項手續。
  • 宋朝文官制度的形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但終宋一朝,以進士科選人最多,進士科主要考詩賦、論、策、論語、墨義、春秋等,宋朝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省試和殿試。鄉試算作考生們衝刺更高一級的入選資格考試了;省試則為中央級別的統一考試,由禮部主管,宋朝的禮部稱之為尚書省,故稱之為省試;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複試,經過殿試,皇帝親自甄別人選,挑出狀元、探花、榜眼等一幹才子來,才算真正的實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讀書人的人生理想。
  • 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眾所周知,孔子所傳正統的儒家觀念,其實是賤視農藝工商這種體力勞動的。在《論語·子路》中,孔子曾經為難過想要「學稼」「學圃」的門下弟子樊遲,並因此發表了一通「焉用稼?」的高論。《論語·衛靈公》也說:「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下歡喜的讀書人,寒門也出將相
    【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發展歷程】 隋文帝的成功給了隋煬帝靈感,他於大業三年和大業五年兩開科舉,又「置進士、明經二科」,為唐代科舉制度的成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代,想做大官你不得不知道的規則
    我們在現在每個人都面臨著職場的壓力,每天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為的就是升職加薪。那麼在「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代,那些整天抱著聖賢書,通過科舉的獨木橋,成為御街誇官的進士的才子們,他們又將面臨怎樣的職場呢?
  • 《朝為田舍郎》:歷史大神賊眉鼠眼,五部精品之後,再難精品!
    《朝為田舍郎》,賊眉鼠眼,大神作家。分類:歷史-兩晉隋唐。【簡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唐天寶,顧青身著布衣從煙塵裡走來,在長安皇城的大道上,看著鱗次櫛比的華麗殿宇,一步,兩步,步步生蓮。他漸漸握住了這個強盛王朝的脈搏,也看到了飽受挫折打擊的李隆基那張灰敗陰暗的臉。
  • 農家子全靠科舉光宗耀祖!
    第二本:《大將軍卸甲考科舉》作者:文理風小短評:比較搞笑風的一篇科舉文。男主本是將軍,失憶後成了農戶,為了尋找自己的親人而參加科考,卻在考場上發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第三本:《科舉發家》作者:清涴第四本:《科舉興家》作者:人生若初小短評:男主胎穿,本來因為是男丁,應該被千嬌百寵長大的,卻因為家中父親遇上意外,只剩下他一個奶娃娃男丁,全家都指望他長大撐起門戶。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取士,為天下學子開放一條進身之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對於科舉而言。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長期是豪門士族把持朝政,廣大庶族極少有做官的機會,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 從童生到進士,讀書人的科舉之路有多難?
    科舉制度自創建以後,打破了世族門閥壟斷,給出身貧苦的讀書人打通了一條通往仕途的道路。儘管通過科舉可以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總體而言,科舉的難度是很大的,千千萬萬的學子,最終過五關斬六將成為天子門生的畢竟還是極少數。我們以清代的科舉為例,看一看讀書人漫長的杏園路。
  • 宋代科舉制度除了比唐公平合理,還傾向寒門,國家還包路費和住宿
    上篇文章講了唐代科舉制度限制中下層地主官僚子弟的科舉入職,同時門閥和世家把控著名額。對於底層百姓子弟更是難以通過科舉進入順利的仕途。這篇我們講一下宋代科舉制度有多麼的偏向中下層和貧寒家庭。從打破階層固化的角度而言,跟隋唐時期相比,宋代科舉有幾項制度創新是可圈可點的。科舉制度本為是為國選拔人才的,用底層人才向上流動來打破階層固化形成的保守腐朽集團。這也是科舉制度制訂的初衷。
  • 詩人科舉不第,寫一詩表達不滿,遂被列入「舉場十惡」再無緣科場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從隋朝改變選拔人才方略,採取科舉取士制度以來,令很多庶族家庭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一時間讀書人的身價大增,到後來甚至出現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潮流。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登上仕途,成為很多人的理想。
  • 從古代科舉看:寒門出貴子的現象
    隋唐以後,寒門一直在出貴子,其實從歷史上看寒門出的也不是很多,只是現在越來越難了,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我們需要弄清楚三個問題:1、何為寒門?以前和現在的寒門一樣嗎?2、何為貴子?古今的貴子有什麼不同?何為寒門,古代窮苦人家為寒門,現在指的是城市和農村的低收入家庭。什麼是貴子?古代高中舉人、進士應視為貴子,現代我想應該是考入重點大學的孩子們了。寒門再難出貴子,這麼說,必然是之前寒門經常出貴子,現在不經常出了,這樣,我們就不得不回到萬惡的封建社會。
  • 「朝為田舍郞,夕登天子堂」圖識古代科舉考試
    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形成中國式的科舉制度,是打破門第觀念,平等選拔人才的一項偉大創舉。所謂科舉,是因為他採取了按科舉選拔官員的方法。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大冶元年結束於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於舉行。古代科舉考試是一次成名還是一步步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