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動員了我妻子兩次了,希望可以在捐獻點看到她」。2月14日,在接受央視關於捐獻血漿的採訪時,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如是說。2月18日,張定宇的妻子程琳女士,帶著同是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的同學來到金銀潭醫院獻血點,經過一系列的問詢、身體檢查等評估,程琳符合捐獻血漿的要求,成功捐獻了400ML血漿。
接續抗疫,這一次換我們挺身而出。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看見最多的就是「逆行背影」。從黨員幹部、醫生護士到人民軍隊,他們就像一把「大傘」撐在病患和人民前,抵禦疫情、保護我們。他們深知,該衝鋒時必須衝鋒,自己責無旁貸。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關係著疫情防控的「拐點」到來,是戰「疫」迫在眉睫的核心問題。「血漿治療」就是撬動「攔路石」的槓桿,康復患者就是那股子韌勁兒。此時此刻,武漢需要你們、湖北需要你們、中國需要你們,每一個同病魔作鬥爭的患者和醫務人員更需要你們。你們挺身而出,就是讓更多人康復出院,共同走出疫情陰霾、一齊迎來幸福朝陽。
讓溫暖流淌,砥礪頑強拼搏意志。捐贈血漿,在日常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在抗擊疫情這個特殊時期,大街小巷早已空無一人,沒有人敢走出家門,更不用說去醫院這些患者集中治療的地方捐獻血漿。普通人如此,對於剛剛治癒出院的康復者更要多加注意、在家靜養。然而,就在張定宇院長呼籲的第二天,公開招募獻血者首日,武漢市民李先生走進了獻血屋。緊接著,廣東省第一例、山東省第一例、上海市第一例……越來越多的「第一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此時第一不再是榮譽的象徵,而是一種勇氣、大愛與希望的光輝,是中華兒女血脈相通、守望相助的本能和真情。沐浴愛的光芒,全國各地的康復者血漿帶著溫度,湧向醫院、輸給患者。相信,這份重獲新生的溫暖一定能傳遞給與「疫魔」搏鬥的病患,你的家人在等你、全國人民都在等你康復歸來。
讓力量流淌,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團結就是力量,早已經深深融鑄進中華兒女的血脈和骨子中。康復者在捐獻血漿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用謝,這是應該做的」,「因為國家救了我,我也要救回更多人」。平凡之中見諸偉大,說的就是每一個中國人。樸實的話語中,湧動著澎湃的家國情懷,凝聚成中華民族千磨萬擊還堅勁的中國力量。正因如此,當首例血漿捐獻者出現時,沒有驚訝、只有點讚,這就是中國人萬眾一心的光榮傳統和本能反應。這股團結奮戰的力量,歷經了與廣大醫務工作者並肩作戰的歲月,在黨員幹部與人民軍隊風雪中的堅守下,變得更加強大和堅定。此時此刻,它與人民同向、為抗疫發力。康復者伸出獻血的胳膊,牽起病患的雙手,一起握指成拳、力抗疫情,幫助加快藥物和疫苗科研攻關,儘快實現更大突破。
讓信心流淌,堅決打贏防控戰爭。信心無形,卻是最有力量的武器。疫情當前,「不計報酬、不計生死」「我先進去、你們跟上」,沒有一個人退縮,因為他們堅信病魔終將被打敗,所以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病患們被戰士深深感染,方艙醫院裡出現了「讀書哥」「跳舞姐」,醫生們帶領病患練八段錦、打太極拳,樂觀迎戰的強大信心擊退了病患們內心的擔憂和焦慮,治癒出院的好消息頻傳。康復者們出院的第一件事,就是紛紛回到醫院捐獻血漿,不止是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更在於「血漿治療」成了康復者繼續信心接力的最好方式。治癒出院的他們就是戰「疫」必勝的信心。儘管不是100%有效,但血漿用於研究和試驗,就是患者治療的一線希望,在康復者與病患之間架起一座橋,讓飽含信心的血漿支撐更多人前行,相信黨和政府,相信醫務人員,春天一定會到來。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康復患者捐贈血漿,用實際行動唱響「愛的奉獻」,讓正能量充盈抗擊疫情的最前沿和主戰場,讓奮戰精神在病患和人民中心手相傳。「先愈」幫「後愈」,你們挺身而出,更是接續奮戰,凝聚更加強大的抗疫合力。(金羊網 文/曾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