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當代畫家彼得·多伊格與達明安·赫斯特同屬於「青年英國藝術家」(YBAs)群體,早年憑藉大膽的裝置藝術引領藝術潮流。2020年,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策展前後歷時五年,將彼得多伊格的個人展覽首次帶進日本。多伊格在看似落伍的繪畫領域鑽研歷史與當代視覺文化,創造出迄今未曾得見的嶄新風景。
近20年來,多伊格還組織免費的電影放映會「工作室電影俱樂部」,由他手繪的海報繼承現代繪畫的發展脈絡,將繪畫與電影、音樂等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文化」甚或是「亞文化」連結了起來。
享有「畫家中的畫家」之美譽的英國當代畫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1959- ),以擅長描繪浪漫而富於神秘色彩的風景而聞名,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將高更、梵谷、馬蒂斯、蒙克等近代畫家作品的構圖和題材、電影場景和廣告招貼畫、自身在居住地親歷的風景等多種多樣的意象結合起來,創作出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畫作。
英國當代畫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1959-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策展前後歷時五年,終於得以在今年2月26日到10月11日舉行「彼得多伊格展」,這是美術愛好者們翹首以待的、多伊格畫作在日本的首次特展。展覽原定於6月14日結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術館休館數月後於6月12日重新開展,展覽時間也隨之延長。
彼得·多伊格作品
彼得·多伊格作品彼得·多伊格於1959年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990年在倫敦的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獲得碩士學位,1994年獲透納獎提名,以此為契機在倫敦藝術界一躍成名。當時以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 )為代表、名為「青年英國藝術家」(YBAs)的一群年輕畫家頭角崢嶸,大膽而引人注目的裝置藝術引領藝術潮流,多伊格在看似落伍的繪畫領域鑽研歷史與當代視覺文化,創造出迄今未曾得見的嶄新風景,其作品因富於新鮮感而備受好評。
彼得·多伊格《在路旁》 1986-88年《在路旁》(1986-88年,油彩、畫布,畫家藏)是1980年代多伊格初入畫壇、寂寂無名之時黯然返回加拿大期間所作。加拿大的農村風光在畫家眼中十分新鮮,被用作繪畫的題材,畫中男子仿佛在向森林深處眺望,他頭頂的樹枝也好像指向遠處。畫作受到當時流行的新表現主義風格的影響,呈現出怪誕之感,而又含有懷才不遇的感傷氣息。
彼得·多伊格《銀河》就讀於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時創作的《銀河》中,漂浮在湖面上的獨木舟是自電影《黑色星期五》(1980)的最後一幕中得到的靈感,而且這一場景也與蒙克畫作的氛圍有共同之處。畫家之意不在於描繪電影場景的陰森恐怖之感,而是著力突出其中蘊含的寂靜情調。「獨木舟漂浮於水面」成為1990年代多伊格畫作中常常出現的意象。
彼得·多伊格《卡農=湖》《卡農=湖》描繪加拿大卡農湖(「卡農」與意為「獨木舟」的英文詞canoe拼寫相同)風景,該地也正是世稱「小船畫家」的近代畫家湯姆·湯姆遜發生意外事故的身亡之地。在這層意味上,水面上動搖不穩的獨木舟意象也與加拿大的近現代美術語境連結在一起。多伊格的早期作品中,無論是主題意象還是塗抹顏色的方法,都存在著很多令人難解之處,比如他喜歡用水平線將畫面分割為上下兩部分,著重強調下半部分——下半部分畫面中的意象也更加具有物質性的實存感,與水面上方的現實相比,水中虛幻的倒影反倒更加給人以實感。現實與虛構、此處與彼處二元對立,同時這種對立又被有意地模糊了邊界。
彼得·多伊格《滑雪外套》1994年《滑雪外套》以刊登在多倫多的報紙上的日本北海道「斷崖滑雪場」(地名原名「ニセコ」,讀如「niseko」,在北海道原住民阿伊努人語言中意為「斷崖」)廣告畫為素材,畫面縱向一分為二,左右互為實像與鏡像,在多伊格作品中也是比較另類的存在。滑雪外套色彩鮮亮繁雜,作為背景的白雪也染上粉紅色,呈現出強烈的個性色彩。多伊格擅長使用各種不同筆法,《滑雪外套》採用顏料尚未乾燥時即塗抹其他色彩、利用顏料的互相滲透呈現獨特色彩效果的技巧,與之相對,《淹沒》使用顏料反覆塗抹,甚至可見厚重顏料的裂隙,作品肌理各具特色。
彼得·多伊格《淹沒》1990年2002年,多伊格移居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首都西班牙港。此後一段時期,他的作品主要描繪海邊風光,一改厚重地塗抹顏料的風格,薄塗油畫顏料、甚至能透過顏料看見畫布底色,或運用水彩顏料構造豔麗的色彩對比,《石牆》便是這種畫風轉變下的代表作品。
彼得·多伊格《石牆》2004年「獨木舟」這一貫穿多伊格畫家生涯的主題意象同樣多次出現在這一時期的畫作中,小船漂蕩不定,被波浪推向遠方,仿佛也引領著觀者的思緒漸行漸遠。
彼得·多伊格《白色獨木舟》1990年
彼得·多伊格《紅船》不同於早期作品中時常出現的「白色獨木舟」意象(《白色獨木舟》、《淹沒》等),《紅船》等畫作中的小船顏色變得豔麗生動,富於熱帶的鮮活氣息。《多人旅館》中的湖泊以繪有德國人造湖的舊明信片為素材,穿越色彩斑斕的石牆構成的蜿蜒迴廊行至觀者面前的兩名男子則以畫家本人的舊照片為原型,男子身著衣衫形制古舊卻令人難以辨認,由此營造出一種時空交錯、如夢似幻的氛圍,與星空、湖面等靜謐的自然元素相輔相成、完美地融為一體。據說多伊格原本想以加拿大創作歌手尼爾·楊格(Neil Young,1945- )的專輯封面為素材,但最終還是以自己的舊照片為素材,此外,畫面的結構和人物形象也與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亨利·盧梭的《狂歡節之夜》形成呼應。多伊格常常選取梵谷、塞尚、馬蒂斯等巨匠畫作中的意象,加以獨出心裁的創作,盧梭的作品同樣也是其靈感源泉之一,近年作品如《西班牙港之雨》、《夜晚的遊泳者》都可見盧梭畫作的影響痕跡。多伊格的這些作品所描繪的對象和所採用的技巧、顏料、筆法都與前一時期的作品差異甚大,這既與他移居熱帶島國的現實經歷有關,也體現了他不甘於僵化、不斷挑戰自我的創作態度。
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亨利·盧梭的《狂歡節之夜》
彼得·多伊格《西班牙港之雨》
彼得·多伊格《夜晚的遊泳者》2003年以後,多伊格與友人、同為藝術家的切·拉布雷斯一同主持電影放映會「工作室電影俱樂部」(studio film club),放映會面向社會大眾免費公開,放映結束後眾人圍繞電影交流,有時還舉行音樂活動,形成了一種類似文化沙龍的社群氛圍。多伊格為放映會創作了一系列即興手繪,作為通知近鄰等參加者的海報,他從倫敦的影院、小劇場中獲得靈感,選擇過去的電影傑作進行放映。這些手繪海報繼承現代繪畫的發展脈絡,將繪畫與電影、音樂等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文化」甚或是「亞文化」連結了起來。
《狂歡中的陌生人》(「工作室電影俱樂部」海報),2011年在2015年的佳士得拍賣會中,創作於1990年的《淹沒》拍出約2600萬美元的高價,成為彼得·多伊格受到一般大眾矚目的契機。他的作品時常採用大幅尺寸,呈現出將傳統繪畫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意識,本次展覽中也有多幅大型作品,甚至有畫作寬度超過3米。畫作本身的巨大規模,給觀眾以印刷品或相片難以傳達的強烈衝擊力,也為當代藝術展覽提示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可能性。
彼得·多伊格《紅色的男人(歌唱卡利普索)》2017年
展覽現場 攝影:木奧惠三展覽將持續至10月11日。(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