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柯山下,三衢道間,梅子黃時,村播紅遍。
城市裡,年輕的「後浪」還在為房租、按揭和KPI踟躕不前,衢州的田畈間,47歲的大叔已年入500萬,灑脫無邊。「做麵條是祖傳手藝,小的補貼家用,大了,實現夢想哇!」陳家勝中指輕彈,ZIPPO打火機的翻蓋「叮」一聲打開,瀟灑燃煙後,他笑著說:「中午別走,我給你們挑碗麵條嘗嘗。」
母親一年100塊
兒子一年500萬
如果不是因為淘寶直播賣麵條,陳家勝還是衢州鄉間的一位普通農民。
只是老陳命途多舛,做木工,未成;做烤餅,未成;開拖拉機,未成;開超市,還不成,接二連三的失敗,好折騰的陳家勝簡直要在成為「二流子」的道路上絕塵而去。
2010年,他悻悻回老家衢州柯城鬥門壟村,要面子的老母親比他更著急。
好在他們家有手藝。「太公會做麵條,傳給我四爺爺,我父母又學會,」陳家勝說,「說真的,我學這個,我母親不同意的。」
箇中原因不外乎:辛苦、利薄和沒面子——「搖陽面」(衢州方言:指手工製作麵條)是個手藝活,一年裡,也就夏秋高溫晴曬的數月方可開工。
「我小時候,母親雙手磨麵粉、做麵條,身後背簍裡背著我妹妹」,陳家勝現在還記得30多年前的事,「機器要用電線,誰想到漏電,我經常被觸到跳起來。母親辛辛苦苦做一年,才賺100塊錢。」
而今,陳老太太揚眉吐氣了。她兒子去年一年的銷售額就500萬元——一個衢州普通的中年農民,學歷不高,身無長物,家中唯一經濟作物——橘樹早在2003年的寒潮中全部凍死,沒有怨天尤人,靠謹小慎微的父母傳授的做麵條手藝,年入500萬——記者打趣說:「你這一年比很多上市公司效益還好。」
時至今日,陳家一年要做三四百噸麵粉的麵條,70歲的老母親經常背著手來視察兒子的生產製作。陳家勝的妻子謝秀珍笑說:「她不放心啊,認為我們的手藝還要進步,哈哈。」
凌晨5點的購面長隊
一次直播賣了一拖拉機的麵條
陳家勝的生意奇好。
採訪的半天裡,不斷有人慕名前來購面,動輒二三十斤。
對於顧客,他起身接待,一絲不苟;對於生意,他輕描淡寫,這都不算事。
「凌晨2點,就有人來排隊,」陳家勝說,「全是周邊縣市過來的,我早上5點開始做麵條,排隊的能到70多號人。我也沒辦法,都是大老遠過來的顧客。總不能像大城市裡飯店,弄個取號排隊。」
排隊客人多了,怎麼辦?陳家勝大笑,他把廚房開放了——買到麵條的就自己下廚燒,沒買到,他喊來媳婦燒一鍋,吃得大家眉眼舒展。
這些年,陳家勝前店後家,當街叫賣,麵條銷售一直很不錯,直到去年他第一次見識到淘寶直播的威力。
「那一次直播,是去年7月,和縣長一起,好像有40萬人圍觀,直接賣出一拖拉機的麵條。」
拖拉機?
「對,我不是開過拖拉機嘛,就習慣用拖拉機來做單位。」
……
接下來,陳家勝準備自己搞直播。「凌晨2點的麵條,深夜食堂一樣,」陳家勝說,「我來教大家燒麵條,大蒜要拍碎,豬油、蔥花、辣椒、生抽和鹹菜不能少,細面燒2分半鐘,記得加鹽……記得住的就是鄉愁呀。」前些日子,有網友給他留言,說「德門龍」牌子的麵條,她從小吃到大的,沒想到居然在直播上遇到——為此陳家勝念叨了好一會兒。
媳婦謝秀珍插了一句:「你們進來也看見了,我們村進來全是櫻花,門前這條小路,又是綠茵茵的,(如果直播)很好看得喂。」
要做衢州李子柒?陳家勝不置可否:「你看我那輛商務車,經營許可證就放在副駕。我經常開著它,帶著爐灶,去杭州良渚,去餘杭阿里巴巴做展覽,尤其到了一些景區,直接開始燒面,給小孩和老人們吃。很多小孩子都吵起來,說不夠吃……」
47歲的大叔叫人「寶寶」
老婆不同意了
陳家勝有個女兒,在上海讀大學,電子商務專業。
「我和我女兒說過,問她敢不敢來直播,她連搖頭,」陳家勝不無得意地說,「我老婆也不敢。」
陳家勝說:「我原來也怕的,第一次直播,連鏡頭在哪裡都不知道,說什麼也不知道。」
不過素來以折騰為喜好的陳家勝很快出道,「別人叫粉絲寶寶,我就叫寶寶。」
有47歲的大叔叫粉絲「寶寶」的?記者奇問。
媳婦謝秀珍橫刀截斷:「他出去直播,我就在家收錢發貨,還沒有現場看到過他怎麼叫寶寶呢。」
感受到生命危險的的陳家勝當機立斷,「沒茶了,沒茶了,給客人倒點茶啊。」支開妻子後,
求勝欲望很強的老陳不忘補一句:「大家都這麼叫,都這麼叫。」
從去杭州闖蕩到返鄉創業,妻子謝秀珍一直陪在丈夫左右,對於他倆來說,不光是夫妻之情,更有戰友之誼。謝秀珍笑著說經常會和陳家勝吵幾句,原因竟是陳家勝特愛網購,尤其是同一款型衣服要買好幾種不同顏色,「你們看我現在穿著的就是他買的。」
陳家勝說:「以前做點小生意是補貼家用,萬一做大了,那就是實現夢想。」聊到夢想,他說自己的偶像是馬雲和曹德旺,不關乎錢,而是因為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他興奮地說:「這次馬老師來衢州,我以為能夠見到。不過沒關係,只要把自己的品牌做出名,偶像自然也能看見。」
了不起的鄉村
了不起的主播
鬥門壟村有村名1000多人,陳家勝自創業後,從磨麵粉,曬麵條,再到包裝,分銷,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都是自己村的,甚至也有村民開始跟著他學直播。
他說:「鬥門壠村的手工麵條能成為名片,村裡面幫助了我很多,現在鼓勵打造鄉村品牌,他們在山腳下騰出了一塊地建廠,場地擴張了,就能做出更多的麵條,也不用擔心直播後產量供應不上。」
採訪到中午,老陳親自去下了一碗麵,蔥花、蒜瓣和豬油,路遙說過一段話:「習慣了被王者震撼,為英雄掩淚,卻忘了我們每個人都歸於平凡,歸於平凡的世界。」
其實,類似陳家勝這樣的農民村播很多,他們活躍在浙江乃至中國的鄉村,活躍在每一壟的鄉村土地上,放下鋤頭,拿起手機,人人都是主播,人人都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
上周,全國首個阿里巴巴「村播學院」正式落地省衢州市柯城區,50名農民主播手持錄取通知書,正兒八經學直播,當「網紅」。疫情過後,百業待興,「直播帶貨」已成為當前經濟復興重要的催化劑,除了頂流主播李佳琦、薇婭,還有各路明星和品牌CEO親自下場,但是誰都不能忽視這漫山遍野的村播——因為這才是了不起的鄉村,了不起的中國。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