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在民國的京劇舞臺上,有這樣一位女子,端麗脫俗,卻從不以色示人;扮相丰神飄灑,更因嗓音中沒有雌音,在演唱時器宇軒昂,她就是有著「冬皇」之譽的鬚生領袖、坤生魁首的孟小冬。
在孟小冬的婚姻之路上,先後嫁給了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與青幫老大杜月笙。而且,她一生未能生育……
誰知,一天在網上,竟發現有文章稱「杜近芳,就是孟小冬的親生女兒,生父就是梅蘭芳」。
因從小有「福爾摩斯」情結,於是這一結論驚起了若干好奇心。
開門見山,先上一張圖片,從眼角眉梢到神態表情,說是父女倆,估計沒人敢反對。
可究竟,這中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01
1927年,孟小冬經馮耿光證婚,在北京東城東四牌樓的馮公館,正式與大她十四歲的梅蘭芳結婚。
這位馮耿光,稱他是梅黨的一號人物,無人敢說個不字。他在梅蘭芳面前,舉足輕重,一言九鼎。
因梅蘭芳伯父只有女兒,沒有兒子,梅蘭芳算是「肩祧兩房」。百度一下,兄弟數人,其中一個沒有兒子的,便讓另一個兄弟的兒子繼嗣兩房,叫做兼祧。
這次,孟小冬嫁入梅家,是梅黨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齊如山,親自去孟家提親,所用的理由依然同「迎娶福芝芳」一樣,肩祧兩房。意思是,告訴孟家上下老小,孟小冬也擁有正妻的身份。
1930年,梅蘭芳的伯母去世。孟小冬作為梅蘭芳以肩祧兩房的名義娶來的夫人,自然應為婆母披麻戴孝,以示正妻身份。
可孟小冬來到梅宅,卻被福芝芳拒之門外,理由是不認可她有戴孝的資格。福芝芳揚言,若是孟小冬進門戴孝,她就自殺身亡,連同腹中帶著的胎兒。
身份遭到質疑的小冬,遇見偏偏不要命的福芝芳。兩難之下,一家之主的梅蘭芳,只好請來孟小冬的舅父,勸回小冬。
此刻,男人對待感情的遲疑與無奈,充分暴露在梅大師身上。
值此一役,小冬深感灰心,自己最愛的男人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暖了彼人,涼透自己。
是可忍,孰不可忍。1931年,孟小冬正式向梅蘭芳提出分手。
此時的小冬,已身懷六甲。1932年,孟小冬生下了一個女嬰,被陳喜光領養。而陳喜光,是富連成第一期學員,唱花臉的。
情不再,心已傷,精神上極度消沉的孟小冬,早已下了皈依佛門的決心。因此女兒送人,倒是可以理解。
1933年9月5日、6日、7日,孟小冬在《大公報》上,連登重要啟事,其中一句」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梅蘭芳與孟小冬,都是公眾人物。若不是傷心傷透,小冬斷不會出此下策,將兩人的矛盾與糾紛公之於眾。當然,如此撕逼大戰,也斷了兩人重續前緣的可能。
不是分手的兩個人,都能做兄弟。愛到盡頭,覆水難收。
遭此情劫,孟小冬面容大變,光華不再。站在中年老母親的角度,我更願相信小冬所言。
02
其實,孟小冬產女的消息,在梨園圈眾所周知。當年,陳喜光收養女嬰,起名陳玉華。
1945年,陳玉華被轉賣給杜菊初。既為杜家人,應隨杜家姓。為此,也是藝人的養父杜菊初,特此到上海見了梅蘭芳。梅大師提議,讓孩子的名字靠近他。這樣,」杜近芳「的名字出現了。
對於杜近芳,雖說從陳家轉賣到了杜家,但幸運的是,養父杜菊初為她介紹了一位名師。這位名師,就是有著通天教主之稱的王瑤卿。
四大名旦,如日中天吧?那也得稱王瑤卿一聲」老師「,統統算是王門弟子。印象最深的是,楊小樓特賞識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特意帶著他來見通天教主。
荀慧生先是來上一段拿手好戲《十三妹》,一圈小顛跑得行雲流水。大師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王大師略微抬眼,只淡淡說了一句:」你這是騎馬,不是騎驢「。
頓時,荀慧生恍然大悟,汗顏不已,原來他演的十三妹,騎錯了多年的驢!普及一下,騎驢,應是坐在驢背的後部;騎馬,就是馬背的中間。兩者,區別大著呢。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跟著王瑤卿王大師學習,杜近芳的演藝水平,進步飛快。
1949年,經王瑤卿介紹,杜近芳又拜師梅蘭芳。誰又能說,這不是通天教主與梅大師的默契呢?
解放後,杜近芳正式進入中國京劇院,而梅蘭芳為團長。
遙想當年,梅門弟子言慧珠,為學得梅大師精髓,不惜」討好「小師妹,梅蘭芳的千金梅葆玥,天天」一千零一夜「,只想住在梅家,以得梅大師的親傳。
而在杜近芳這裡,好似不是求著梅大師教,而是梅大師求著她學。這讓師姐言慧珠大為吃醋,言語之中,略露一二。
梅大師只好解釋:你們都已成名角了,近芳有待進步,還需要我嚴格施教……
都說一眼萬年,難道學藝精湛的言慧珠,真沒看出近芳師妹,神韻間頗有梅大師的基因與風採嗎?
03
早在1948年的長安戲院,杜近芳與譚元壽演出《紅鬃烈馬》,那時的兩人,就大紅大紫。
譚元壽何人?譚鑫培的曾孫。梨園界,講究「無生(老生)不學譚」。可見,譚家的後浪,如此強勁。
而杜近芳,更是顏值擔當,鐵粉甚多。1953年,一位名叫吳瑾光的北大女生,她不但愛看杜近芳的戲,而且演出終了,她還要在戲院門口等著近芳。一回生,二回熟,兩人默契有加,情深意重。
一日,瑾光邀請近芳到家裡做客。吳家,書香門第,一家人都喜歡京劇,閒暇之餘,唱上一段,老少同樂。
這天,閃亮的明星光臨,哪有不唱之理?
於是,近芳開嗓,驚呆眾人。其中拉京胡的這位,大名吳葆楨,瑾光的哥哥,比近芳大兩歲,更是對近芳一見鍾情。
細細說來,吳葆楨,師出名門,是婦產科名醫林巧稚的第一位男性研究生。據稱,林大師招收男生,就是若遇難產時,男生的力氣要比女生大得多。
再說,吳葆楨還是一米八的大個子,風度翩翩,才華橫溢,連同世家子弟的名頭,協和醫院的醫生,簡直就是一個高富帥嘛。
況且見面的那天,吳葆楨還是一身白西裝,繫著一條圍巾。如此這般俊秀的公子,近芳當然也是青眼有加。
更好笑的是,兩人相識之後,吳公子開啟追星模式。近芳在劇院演出,吳公子就把前兩排座位包下來,放上鮮花,自己坐在中間聽戲。
如此不走尋常路,當讓近芳刮目相看。1955年,兩人定婚。
1961年春天的北京,在協和醫院禮堂,大幕上懸掛著一龍一鳳,擁抱著大金雙喜字,吳葆楨終於抱得美人歸,與杜近芳結為夫婦。
主持人李少春,而梅蘭芳,與馬少波、林巧稚一起擔任證婚人,梅夫人福芝芳也親臨現場。
那天大雪紛飛,但前來祝賀的朋友,絡繹不絕,盛況空前。
婚後,近芳夫婦經常去梅家做客。此時的梅大師,聽人稟報,總會親自迎出,總會加上一句:」女兒姑爺回娘家了。「
心到神知,梅大師的內心,對這個從小缺少生身父母疼愛的女兒,無限感慨。
04
1951年,杜月笙病逝之後,孟小冬獨居香港。
1956年,梅蘭芳親任團長,率團訪問日本,以民間外交形式打破兩國外交壁壘。此次外交之行,獲得了巨大反響。
藉此,上級領導詢問梅大師,可有什麼事宜需要辦理的。梅蘭芳提出,希望有生之年見一下孟小冬。
沒有高尚的藝德,不可能成就高尚的藝術。抗戰期間,梅大師蓄鬚明志,不肯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登臺演出,深明民族大義。
平素,梅大師做人嚴謹謙遜,待人寬厚平易,但單單在對待孟小冬的名份上,確實含糊不清,有負佳人。
飛機轉道香港,於是在劇院書記馬少波的陪同下,梅蘭芳與孟小冬會面。
自1933年登報至今,彈指一揮間,二十三年已過。梅蘭芳第一句話,就是:你也老了。
此時,書記識相地避開了。兩人說了什麼,當事人沒有記載,他人也無從知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女兒近芳的情況,梅大師肯定傾其所知,只為慰藉小冬思念的心緒。
1961年,梅大師過世。在他1959年入黨時,曾向組織坦白了和杜近芳的關係,近芳就是他與孟小冬的女兒。
1967年,孟小冬移居臺北。據說,年邁的小冬,也對身邊好友講過,她有一個女兒,現在住在北京……
1993年,杜近芳帶領中國京劇團赴臺演出。演出之餘,她最想見到的人,就是孟小冬。只可惜,孟小冬已於1977年5月去世。
乍見翻疑夢,幾度隔山川,近芳抱憾而歸。
1992年3月,丈夫吳葆楨病逝,只有62歲。近芳,一直獨身至今。數來又數去,今年已是88歲的高齡了。
不知,午夜夢回,近芳是否為在有生之年,未能見過小冬一面,而心存傷感?
作家章詒和,總愛描寫伶人往事。提及杜近芳,她用了一句」葉盛蘭已經大紅大紫的時候,杜近芳還是一個連自己親生父母都不知道是誰的小姑娘」。
這可是春秋筆法,話裡話外,都透露著杜近芳長大時,自然知道了誰是自己的生身父母。
可真亦假來假亦真,近芳未能在回憶錄中官宣的,作為讀者的我們,只能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領悟。
總之,紅塵往事,終究繞不過一個「緣」字。父母,子女,夫妻,緣來緣去,前生註定的劫。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