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遊戲停不下來怎麼辦?近日上海將推出的《心爸心媽成長記》家庭教育心理漫畫系列,這是其中畫出的困擾家長們多時的情境之一,引來許多共鳴。
「首先,心理學上有個破窗效應:車的一扇窗破了,如果放任不管,最終這輛車會被破壞。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就像這窗戶,所以我們需要有規則的愛。」翻到漫畫書冊下一頁,一段簡單直白的心理學理論後,跟著兩部操作性很強的做法:首先根據孩子情況制定規則,不輕易打破;同樣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也要積極引導孩子參與家庭活動,疏堵結合。
12 個年級,每個年級調研整理出12組家庭故事,並一一對陣下藥,給出心理學領域專業建議,這本小冊子編寫過程中,首先自己先要跨過兩個關卡。參與編寫的寶山區教育學院心理教研員蔡素文介紹。
家長困惑:道理我都懂,但是究竟怎麼做?
據了解,《心爸心媽成長記》家庭教育心理漫畫系列,旨在指導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於微觀之處用溫和的方式帶給孩子成長的希望!發揮家庭教育在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心理專業知識的有效滲透,融心理學的理念與策略在情境問題之中,採用一問一答一支招的方式,培養兒童青少年的36個關鍵品質。讓科學的愛成為教育的註解,讓孩子、家長共同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漫畫小冊子的緣起,實在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孩子在家呆的時間較長、親子共處一室的機會增多,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會出現一定的問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對彼此的言語和行為的傷害,不利於家庭的和諧發展,可能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迫在眉睫,採取怎樣的具體的、恰當的、科學的方式成寶山區教育學院德育研究室老師們思考的難點問題。1月31日,「心家源」寶山德育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第一篇手繪漫畫,形象地傳遞了疫情期間在家中親子可以共同做的不少事,以更好地調節情緒,增進親子關係。由此,漫畫越發越多,最終,《心爸心媽成長記》在上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和上海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的指導下,漸露雛形。
然而編寫過程中,蔡老師發現,家長們似乎都面臨一個困惑:道理我都懂,但是究竟怎麼做?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家長關注親子關係中的科學施教,學了不少專業術語,可做起來難。
「在編寫過程中,有時會覺得提出的問題太大,給出的方法太大,」她說。參與編寫的心理學專業人員,可能習慣於偏重說理,而較為籠統的問題分析和方法,在實際解決問題過程中,可能操作性不夠強。而另一方面,在對家長們的訪談發現,他們同樣有些「泛泛而談」。
例如,有位家長孩子有網癮,他很焦急來求助。蔡老師請他先說說孩子網癮的具體情況,他只說得出一句「就是一直玩手機玩遊戲,放不下來。」其實,如果能充分觀察,例如孩子沉迷玩那個遊戲,每天作息是怎樣的,遊戲哪一點吸引他,從何時開始入迷的……這些細節將有助於心理學專家更好地介入知道,與家庭一起來幫助孩子。
於微觀之處,用溫和的方式
參與策劃編寫的寶山區德育室主任張雯說,「希望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於微觀之處,用溫和的方式帶給孩子成長的希望,」
在她看來,情境問題體現的是全體兒童青少年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協助家長看見問題、及時調整、有效改善,培養兒童青少年正確的自我觀和良好的人際適應,進而開發潛能、健全人格。
明明為小孩好,他卻不聽我的怎麼辦?孩子不愛運動怎麼辦?孩子不會關心別人怎麼辦?讓孩子遵守「君子協定」好難,怎麼辦……這些情境問題,問到細微處,也是許多父母最「貼肉」的困惑。
舉例來說,新開學,一年級學生禮拜一可能會突然不想去上學。這題的對策,是四個「一」:先是緩一緩,不要硬碰硬逼著孩子出門,平靜彼此情緒;接著問一問,引導著孩子說說上學路上、校園裡有啥興奮點;等說得開心了鼓勵他做個小導遊,帶著爸媽一起去瞧瞧,這就是領一領。這樣三步,雖然突發事件解決了,還應明確僅僅是治標不治本,應該再往深處想想,孩子不想去不去學校的根源是什麼,雙休日是玩得太過了心收不回來,還是課外培訓排的太滿,導致潛意識排斥學習,家長就需要好好理一理,整理好雙休日作息時間安排,幫孩子「彈好鋼琴」。
「現在不少家長跟著公眾號學育兒,照著學霸家長的方式教育孩子,其實並不能盲目照搬,」蔡老師說,有一句話是:沒有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可以複製的。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解決一個個問題時,提升自己的覺察力、分析力、行動力,遇事多問「what什麼情況?」「why怎麼了?」「how怎麼辦?」,才能避免關鍵時刻兵荒馬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