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這是乾隆帝當年給文物群臣出的一副對聯的上聯。這個上聯告訴我們,一條大運河連接著南北兩個通州。今天就聊聊通州,聊聊大運河。
通州位於北京市的東南部,京杭大運河的北端,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脫胎換骨,伴隨著穿越著千年的大運河換發出了新的模樣。
西海子公園——京郊第一座水上公園
西海子公園對於通州的孩子來說,如同宣武的陶然亭、東城的青年湖一樣,都是從小玩到大的公園。
當年在通州的北邊有東西二海,如今東海早已不知所終。1936年,偽冀東政府開闢「西海子風景區」,種樹植花,建橋修亭,漢奸政府遷往唐山後,無人管理西海子逐漸荒蕪。到了解放後,才又在這裡修建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西海子人民公園。
西海子公園在湖中間修建腰堤,將湖水一分為二,同時在湖面上修建一座石橋,橋下可通小船,垂柳環繞著湖面。後來公園的管理者在腰堤之上修建長廊,修建方亭白橋,以及蘇式彩畫,形成了南岸松柏相簇,北岸綠亭挺立,南北相望,鮮花茂草;又在西岸修建了兒童樂園,東北角是遷修於此的李卓吾墓。
李卓吾墓:水上公園裡憑弔當年名士
李卓吾是明代的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嘉靖年間進士。因反對儒家經典而遭迫害。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罪名入獄,自刎於獄中。他的朋友馬經倫將其安葬在通州北馬場,為使後人憑弔觀瞻。
1985年西海子公園擴建的時候,把李卓吾的墓遷移到西海子公園內。李卓吾先生墓位於西海子公園西北角,墓坐北朝南,長30米,寬12米,青磚寶頂,高1.55米,徑2.25米,內安葬李卓吾骨罈。墓前有碑樓,山牆為磨磚對縫須彌座,廡殿式頂,立萬曆四十年之原碑。冢、碑三面圍砌十字花牆,傍牆植松柏。碑樓前下水泥臺階至平地,隔甬路東西並立2碑,東為初遷碑記,青砂巖制;西為再遷碑記,艾葉青石制。二碑之前居中立有「一代宗師」頌碑,漢白玉制。
大光樓:大運河的驗糧樓
大光樓位於大運河與通惠河交匯之處,是三千四百裡大運河的最北端,是終點也是起點,是南北貨物集散地。大光樓原名驗糧樓,又稱壩樓。明清兩代坐糧廳官員,在此驗收漕糧,始建於明朝的嘉靖年間,清朝同治年間重修
乾隆帝東陵祭祖途徑通州,在此登樓小歇觀景嘆賞。清代詩人陳豫朋《名壩大光樓行》有句「崇欄傑閣懸巍昂,向背兩水(指大運河、通惠河)流洋洋」,「江淮河漢津程遙,肩負千夫聲力悍」,可見當年其巍峨與繁忙景象。當年的大光樓在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事件中,被八國聯軍燒毀。
三教廟燃燈塔:三千裡大運河的標誌
從地鐵6號線北關站出來以後,通州早已經變化了模樣,但是不變的是依然矗立在那裡的就是燃燈古塔,以及塔下的三教廟。
三教廟包括儒教的文廟(亦稱學宮)、佛教的佑勝教寺(亦俗稱塔庵)、道教的紫清宮(亦俗稱紅孩兒廟)三座獨立的廟宇,這三座廟宇近距離呈「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圍牆之側。佑勝教寺的西側,聳立著燃燈佛舍利塔,由此形成了「三廟一塔」的古建築群
通州的文廟大成殿,始建於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比起知名的北京國子監孔廟還要早上4年。目前可以算上北京地區最為古老的孔廟,也是僅存的州縣孔廟。進入孔廟後,中軸線依次戟門、泮橋、孔子像、大成殿。
越過孔廟,後面是佑勝教寺和紫清宮分東西並列,紫清宮在佑勝教寺的東邊,供奉太上老君,俗稱紅孩兒廟,因其殿壁所繪紅孩兒,生動逼真活靈活現之故。現在的紫清宮只剩山門一間,正殿三間,西配殿三間加山門前古槐一株。即時這樣,因為沒有道士來接管,所以目前採取暫停關閉的狀態。
整個三教廟裡,最為熱鬧,最為紅火的還是西邊的佑勝教寺和後面的燃燈佛塔。
佑勝教寺,又稱「塔庵」,始建年代應早於燃燈佛舍利塔,據介紹,早期佑勝教寺的寺廟規模相當的宏大,經歷代歲月,如今只剩下了一個大光明殿,一棵古樹和一座標有「燃燈佛塔」的大香爐,殿內裡面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老師燃燈佛。
佑勝教寺西側的小院內,便是燃燈佛舍利塔,因塔身正南券洞內供奉釋迦牟尼的老師燃燈佛而得名,也俗稱「通州塔」。此塔始建於北周,據傳說,古代通州境內多河,河中有妖怪,經常興風作浪鬧水災,於是在城中最高處建造了這座鎮河塔,用以鎮河神而靖水患。後來的唐、元、明、清諸代曾不斷復建、重建和修繕過,現存的塔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所修建的,因為受到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年的破壞,最近的一次修繕是在1985年。
燃燈塔當年豪稱通州八景之一,即「古塔凌雲 」。塔高56米,呈八角形,為密簷式十三層磚木結構實心塔。據說這座佛塔建立的目的是鎮壓住通州境內河流內的河妖。這座佛塔也是大運河四座著名佛塔之一,距離大運河只有數百米,想像當年夜晚行舟,看到這座古塔,便知已到通州。
通州運河公園——京東最大的城市公園
通州運河公園北起北運河源水島南端,南至六環路,西起濱河西路,東至北運河防洪堤。將原來的運河文化廣場、運河奧體公園、生態公園整合成一個大型的綠色生態公園。
通州歷來是京東的交通要道,漕運、倉儲的重地。運河漕運,國脈所系,歷朝視通州為肘腋,於是通州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國咽喉之雄鎮」的美譽。一些回憶文章說,當時南來北往的船隊、遊客在這裡相互交織、川流不息。碼頭、糧倉、商家、酒肆、客店,一應俱全。文化氛圍也相當的濃厚,潞河書院裡鴻儒往來,周圍廟宇裡香火不斷。由運河而帶動起來的通州,曾經極度地繁榮興旺。
一號碼頭位於通州運河文化廣場內。運河文化廣場於2006年修建完成,廣場中軸線即為千年步道,刻有全長226米的巨幅石雕,千年步道以歷史年代為主線,選取了大運河歷史中最重要的14件大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運河的歷史風貌。廣場內《東方》主題雕塑由著名藝術大師韓美林先生設計,由一條巨龍和三尊麒麟組成。
如今工作之餘,攜帶家人徜徉在運河兩岸,走走停停,觀看者運河兩邊的景色。隨著運河環境的改善,如今的北運河沿岸儼然是一段景色別致的休閒線路。真為生活在兩岸的人們感到幸福。
通州博物館:了解通州和大運河的歷史
新華大街是通州的一條主幹道,當年住在這裡的時候,購物什麼都集中在這裡。新華大街南側的通州博物館在北京眾多博物館裡絕對是最小巧精緻的一個。
通州博物館的原址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二進四合套院,典型的北京建築風格,頗具地方特色。 清代這裡修建了三官廟,供奉賜與福壽之天官、赦免罪惡之地官,解除困厄之水官等神像。
1923年,北京萬國道德會通州分會在三官廟廢墟上創建仿古活動場所,俗稱「萬字會院」。1935年12月,漢奸殷汝耕組建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為日寇傀儡,通州「萬字會」漸成為漢奸活動的據點。1991年以後成為了通州區博物館所在地。
通州博物館常設展覽包括"古代通州",共展出收藏本地區珍貴歷史文物114件套,其中一級品2件,體現了通州區自新石器時代、戰國時代及西漢置縣以來2200年的悠久歷史。先後又展出了從運河出土的元、明、清代大鐵錨及有重要價值的墓志銘五十餘件,既起到了保護文物的作用又宣揚了大運河悠久的歷史
大順齋:通州的特色小吃
提起通州的特色小吃,大順齋的糖火燒絕對有一號。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來自南京的回民小販劉大順,帶著全家在當時市井繁華的通州鎮落腳謀生他先是在通州城內走街串巷挑擔叫賣,專門製做經營糖火燒。
幾百年來,大順齋創出了40多種獨具特色的清真糕點。其中歷史最久、名聲最響的,當推桂花糖火燒被譽為素負盛名的「通州三寶」之一。大順齋的糖火燒穌綿鬆軟,甜美可口,存放時間長。對於原料的選擇十分講究,通常是定點選購。
小樓燒鯰魚:通州三寶之一
北京有句諺語道:「京東通州有三寶:燒鯰魚、醬豆腐、糖火燒。」這裡提到的「燒鯰魚」就來自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清真百年老字號小樓飯店。
小樓飯店原名「義和軒」,開業的時候這裡只是一樓一底的自己家的餐廳。當時享譽京城的特色就是清真肉火燒。隨後,小樓餐廳逐漸擴充,名聲鵲起,以至當時通州人打賭以「到小樓吃肉餅去」為賭注,此說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因食品供應緊張而中止。
北京的清真菜流派中,小樓三焦(焦溜鯰魚、焦溜肉片、焦溜咯吱)為代表的小樓菜餚,是伊斯蘭京菜東派的代表。小樓的特點就是選料精良、製作精細、高汁紅芡、味道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