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2020中國(河池)絲綢大會暨中國絲綢交易會在河池市宜州區舉行。會上,河池市獲授「中國絲綢新都」稱號。
「河池市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桑蠶基地規模大、絲綢工業基礎紮實、龍頭企業帶動力強。」中國絲綢協會常務副會長錢有清在授牌儀式上說,「在河池市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繭絲綢產業鏈不斷優化升級,規模化、集約化成效顯著,已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繭絲綢產業集群地,因此據中國絲綢協會《繭絲綢行業特色基地評定辦法》,授予河池市『中國絲綢新都』稱號。」
宣讀授予河池市「中國絲綢新都」稱號決定
據悉,長期以來,河池市大力推動繭絲綢產業發展,圍繞產業集群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緊扣培育打造千億元絲綢產業目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世界桑蠶看中國,中國桑蠶看廣西,廣西桑蠶看河池」的發展格局。全市桑蠶生產的規模遍及11個縣區23萬多戶蠶戶。全市桑園總面積96.62 萬畝,2019年全市鮮繭產量13.3萬噸,綜合產值65億元。該市桑蠶規模連續15年穩居全國設區市首位,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產繭市、廣西最大桑蠶繭絲生產基地,形成了綠色、生態、環保的循環經濟產業。
該市全力打造劉三姐桑蠶高效生態產業(核心)示範區,宜州區先後被評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中國蠶學會授予宜州區「中國蠶桑之鄉」稱號,「宜州桑蠶繭」被認定為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打造出了「綺源」「南方絲巢」「劉三姐」等一批廣西名優產品,全市白廠絲產量、繭絲綢加工能力繼續保持全國地級市首位。目前,河池正致力於將河池宜州工業園區打造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絲綢生產基地。
河池市積極引進桑蠶繭絲綢綜合利用企業,推動絲綢之路控股集團總投資10億元年產2000萬米的絲綢印染項目開工建設,填補了廣西絲綢產業煉印染空白。加大桑枝等大宗副產品的開發利用,推動形成了「繭—絲—綢」、「桑枝—生物醫藥」、「蠶沙—有機肥」、「桑—菇—肥」以及生物質發電等循環利用模式。大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長絲綢產業鏈,助推絲綢文化旅遊蓬勃發展。
該市充分利用廣西蠶業人才小高地、廣西蠶業博士工作站、浙江大學和西南大學等大專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單位力量,建立桑蠶科研示範推廣新型服務體系,加快桑蠶資源綜合利用和蠶用新機具的研究,全國首創利用桑枝提取現代天然糖尿病藥物「桑枝生物鹼」。宜州區被評為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範例。
「我們還積極搭平臺、抓機遇,強化對外合作,『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沿線各國經貿往來密切,未來國內外絲綢貿易潛力巨大,為國內絲綢企業『走出去』創造更多新的商機。」河池市委書記何辛幸介紹,「緊緊抓住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強國際合作,致力於中國絲綢新都建設,全力打造輻射全國的絲綢產業中心。」
來源:http://resource.cloudgx.cn/files/gxapp/News/202011/27/631707.html?_s=1606452423
【來源:廣西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