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交通廣播8月25日消息(記者 張春林 通訊員 方萌)自2014年機動車檢測行業實行社會化運營以來,長期健康有序,良性發展。進入2020年後,武漢非理性投資建設機動車檢測站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截至目前,武漢市已營運機動車檢驗機構47家,安全技術檢驗能力460萬輛/年,尾氣排放檢驗能力268萬輛/年,足以滿足武漢市五年後的機動車檢驗需求。據不完全了解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檢索,到今年底,新增在建機動車檢測站23家、擬建機動車檢測站10餘家,檢驗能力將再提升40%以上。
檢驗能力的嚴重過剩,是否會導致檢驗質量標準不一?行業過度發展會不會造成惡性競爭的無序狀況?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8月16日上午10點,在武漢市洪山街邢家灣一機動車檢測站,環保測試員小陳,正跟一輛小轎車測試尾氣。他說,因前來檢測的車輛較少,站裡目前只開通了一條環保檢測線:
記者:剛才這個檢測是環保線上的一個檢測是吧?
小陳:對!檢測環保的尾氣排放。
記者:那麼從早上8點半到現在10點的話,咱們檢測了幾臺?
小陳:就4臺。、
該機動車檢測站佔地面積約12畝,共設有3條環保線和2條安檢線,每天理論檢測能力分別能達到180輛和400輛左右。檢測站負責人周先生告訴記者,因南湖片區5公裡範圍內,共有7家檢測站,布局的不合理和資源的重疊,致使自己的檢測站每天實際的車輛參檢量不及檢測能力的1/3:
周先生:從6月下旬開始往後面走,幾乎每天平均了也就七、八十臺,還有點疫情的尾巴。如果沒有疫情的尾巴的時候,每天也就50多到60臺,偶爾到月底可能會超過60臺多一點,但是也到不了70臺。因為就這一片實際也就那麼多車輛,但是檢測站卻有7家!
為證實周先生的說法,當天中午,記者通過手機搜索發現,位於2公裡外的洪山街下藩息村,就有另一家機動車檢測站。趕到該站時,只見有三、五輛車正在之中檢測。站長吳先生無奈地說,周末應是檢測站的高峰期,但由於「六年免檢」政策的出臺和客源半徑縮小,很難再出現車輛排隊的現象。這對車主來說,確實方便了,但對檢測站來說,卻是慘澹經營:
吳先生:我們現在有兩條安檢線,4條環保線,日檢測量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在152臺左右,但是我們現在每天平均的檢測量大概在60臺左右。
記者:60臺是吧?遠遠是達不到飽和的是吧?達不到飽和的原因是什麼?
吳先生:現在的建站的分布不是很均勻,按照以前我們剛建站的時候,政府要求的是5公裡之內不能重複建站。但是按照目前我們的觀察,這個行業好像是無序發展。
吳先生的這家機動車檢測站建於2014年,屬武漢市機動車檢測站社會化運營後首批27家檢測機構之一,佔地面積15.56畝,共投資1000多萬元。據武漢市機動車檢測行業資深人士戴先生介紹,當時對首批檢測站的數量、面積、檢測能力和直線距離都有明確的規定,如佔地面積不能少於15畝,兩站之間直線距離不少於5公裡等。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準入門檻不斷降低,導致很多人認為有利可圖而盲目投資。尤其是新建或擬建機構多是租賃老舊倉庫,不能完全承擔法律要求檢驗所有機動車的責任和義務:
戴先生:原來的面積是不少於1萬平方,就是不少於15畝,現在沒有這個要求了,3畝、4畝就行,既沒有停車場,也沒有駐車坡道,百米試車跑道,遠遠的落後於原來的國家標準和湖北省地方標準。第二個就是說在三環以外的必須承擔既要檢小車也要檢大車。因為現在大車檢驗困難,大車的通過率比較低,大車是人家的那些車主的飯碗、生存的本錢。那麼說你在三環以外只檢小車不檢大車,就相當於俗話說的只吃肉不啃骨頭,作為機動車檢驗的機構,都應該有一種社會的責任感、社會的擔當。
據武漢交警部門的數據顯示,目前武漢市機動車保有量370萬輛,實際參檢量不超過120萬輛。但武漢市現已營運機動車檢驗機構達47家,綜合檢驗能力每年268萬輛,加上在新增在建、擬建機構30多家,年底檢驗能力將提升40%以上。現有機構檢驗能力已超實際參檢量的兩倍有餘。武漢市機動車檢測行業資深人士戴先生:
戴先生:2019年的總檢驗量104萬,預計2020年的檢驗量120萬。但是武漢市現有47家機構,它的安檢的能力460多萬輛,環檢的能力是280多萬輛,就是說在5年以內,現有的檢驗能力是可以滿足武漢市的廣大車主的檢測需要的。
顯然,武漢市的機動車檢驗能力遠遠大於實際參檢量,勢必造成檢驗能力嚴重過剩。這種過剩,會不會帶來檢測質量的降低和行業無序競爭的風險?新入行者是否要謹慎投資?
記者走訪多家機動車檢測站發現,根據佔地面積、地理位置的不同,每家檢測站投資600萬至1000萬元不等,即便極個別經營狀況很好的檢測站也要3到4年才能收回成本。在武漢三環線外一家機動車檢測站,負責人高先生跟記者算了一筆帳:
高先生:你看這個成本,我們開支是大概一年要490萬,包括場地租金、設備維護、人工工資,及各項服務費用。從我們收入來看,第一個受疫情影響,第二個我們金馬嶺檢測站離市區的比較遠,屬於郊區,從目前的量來說,一天的收入只有1.2萬到1.8萬。那麼就是說從從這樣的來分析,每個月的收入如果是按24天來計算的話,最高也就是30萬一個月,那麼12個月就是360萬,360萬跟我們490萬的成本比,那麼就要虧損的130多萬了。
高先生的這家機動車檢測站位於武漢東西湖區走馬嶺,佔地25.6畝,總投資900多萬元,設有4條環檢線和2條安檢線,可提供大、中、小型車輛的檢測服務。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具有綜合檢測功能的檢測站,同樣面臨著資源重疊的處境。據該站檢測員小宋介紹,從東西湖額頭灣到走馬嶺這條約10公裡的線上,共有4家同樣檢測大貨車的檢測站。為爭奪車源,檢測站之間不排除會開展「服務戰」「質量戰」甚至是「價格戰」:
小宋:我們的檢測能力的話可以達到100臺左右大車小車,但是實際我們檢測能量只檢測到30多臺,大小小車加起來,遠遠就是達不到我們檢測能力的。
記者:那麼目前的價格是怎麼樣?
小宋:目前價格是小車是260元,大貨車的話就是重型的就是480,掛車就是800,大概我們周邊的都是這個價。
據記者調查了解,武漢市車輛上線檢驗的價格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車型不同,從200多元到800多元不等。有的甚至為了拉客源,無下限地拉低價格,最終影響的不僅僅是檢測站的運營,還有檢測質量。漢陽一家檢測站的負責人張先生毫不避諱地說,泥頭車、貨櫃車等大型營運車輛的一次過線成功率並不高。為了拉住這些客戶,他們隱性降低檢測標準,放「問題車」上路,最終嚴重威脅全市道路交通安全:
張先生:據我個人了解的信息,盈利的單位有1/3,保本的單位也佔1/3,還有1/3的單位,像我們這單位處於一種虧損狀態。過多的批覆建站和重複建設,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是整個企業對我們這個行業的也會有不利的作用。如果這個企業在不盈利的狀態下就會產生一些其他手段,採取一些違規和不合理的收費,這種違規不時地會出現。
對此,武漢市機動車檢測行業資深人士戴先生給出建議:對於投資者而言,在擬投資建設機動車檢測站,或進入機動車檢測行業前,須邁開雙腿實地走訪,要對機動車檢測行業存在的市場風險,和真實的市場行情全面、深入了解,不能盲目地進入和投資:
戴先生:建議謹慎投資、理性進入,非行業內的人員要認真考慮社會責任、法律風險。因為這個機動車的檢驗關乎到道路交通安全,關乎到生態保護,不是說只有利益,沒有責任的。請一定要謹慎投資!
武漢市是中部崛起的排頭兵,特大型城市,應做到科學發展,均衡發展,健康發展。超能力的重複投資,重複建設,浪費社會資源的現象需要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及時管控。應結合城市規劃有疏有堵,提高準入門檻,徹底杜絕機動車檢驗行業的此種「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