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瀋陽7月25日電(記者王炳坤 趙洪南)文藝舞臺日趨活躍,僅今年上半年省屬四大藝術院團推出的各類演出就達300餘場;文化精品更加高產,省屬院團自創的多個劇目列入國家精品工程,一些作品還走出國門大放異彩;文化服務更加多元,非遺公開課、傳統節日技藝展演、流動圖書車等都讓群眾觸手可及……
這是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自2018年7月26日掛牌組建以來,上交的一份驕人成績單。
一年來,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以下簡稱演藝集團)按照事業單位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要求,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做到公益、市場雙輪驅動,在提升遼瀋文化服務質量的同時,努力擦亮遼寧文化的「老品牌」,積極培育「新品牌」,為老工業基地文化振興積蓄力量。
整合資源,「1+1>2」成效初顯
兩周前,遼寧省首屆「少年強國·文學力量」杯徵文大賽結束初評,745篇作品入圍決賽。這場由演藝集團文化創意產品研發中心、遼寧文學院聯合共青團遼寧省委少先隊工作委員會主辦的大賽,由遼寧文學院擔綱評審並頒發獲獎證書,獲獎作品將在《文學少年》雜誌上刊登發表,並安排在遼寧省圖書館、雷鋒紀念館展出,贏得全省中小學生的廣泛青睞。自2019年6月5日拉開帷幕,就收到10500份徵文。
這是演藝集團內部多個單位參與合作,在遼瀋大地掀起的又一場文化「旋風」。作為整合了省文化廳、省旅發委、團省委、省文聯、省作協、省僑聯等6個部門的21家事業單位組建的省直屬事業單位,演藝集團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改變全省文化服務的「小、散、弱」狀態,整合資源發揮合力。
改革之初,演藝集團充分調研,將原有21家單位整合、重組,既對職能相近或功能互補的部門進行合併,如原遼寧美術館、原遼寧畫院中共有的「開展美術作品研究、展覽」職能就並在一起,又整合和集中專業人才、專業資質和資產,增加了文化產業方面的部門。集團由此形成的18家分支機構,充分考慮了內部的科學分工和合理協作。
集團黨委書記、主任韓偉說,之所以成立一個綜合性的文化集團,就是要用新的體制機制發揮好省級文化資源的作用,在內部合理調配人財物資源,努力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在人員上有流動,物資上有共享,將各種資源有效利用、合理開發,出品牌出精品。
隨著各機構整合成「一盤棋」,行動上保持「同步調」,遼寧省級文化服務的規模效應初步顯現,業務氛圍日漸濃厚。今年春節期間,集團多個院團同時拿出40多臺節目,為遼瀋觀眾奉上了一場「藝術盛宴」。演藝集團副主任王筱雯說,過去一個院團一年只演出二三臺節目,而現在每個院團都是邊演出、邊創作、邊排練。
跨部門合作也在加強。去年11月,遼寧芭蕾舞團的《花木蘭》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場場爆滿,這一藉助西方藝術形式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劇目,得到了業內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遼寧文化創意產品研發中心馬上介入,深度挖掘《花木蘭》的IP價值,量身定製的文創產品受到觀眾追捧。這不僅創造了經濟效益,文創衍生品也在良性互動中提升了劇目的影響力。
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推出的芭蕾舞劇《花木蘭》。這一藉助西方藝術形式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劇目,得到了業內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創新機制,「鯰魚效應」開始發生
如果說資源整合還是物理反應,事業單位內部的體制機制變革則帶來化學反應。在組建過程中,演藝集團注重各機構的運行發展規律,提出「一家一策」理念,要求各機構解放思想,在制度建設、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等方面有改變和突破,通過成本核算、項目管理等手段,將企業化管理模式應用於集團運轉的全鏈條和各環節。
長期以來,全省散落分布的文化單位和部門多享受財政全額撥款,即便擁有經營性資產和業務,但服務意識不夠、開拓能力不強的問題凸顯,存在「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的資源錯配。
演藝集團成立以來,遼寧芭蕾舞團根據自身實際推進內部改革,制定並執行了一系列優化人員結構、擇優聘用、競爭上崗機制,同時推行了「按崗定薪、多勞多得」的績效獎勵辦法。集團副主任、遼寧芭蕾舞團團長曲滋嬌說,這些充分解決了原來崗位僵化、分配不公等弊端,調動了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一年來,演藝集團推出的劇目大幅增加,各院團在排演時除了主要演員,其他很多演員往往要同時上幾部戲,舞美隊同時為幾部戲做準備,每個人都忙得馬不停蹄。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佟春光說,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逐漸樹立起來,因為對絕大多數演員來說,舞臺有吸引力,而商業演出和惠民演出場次的增加,讓大家看到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多演出,多收益,這對他們是另一種鼓勵。
組織活力來源於人的動力。演藝集團擁有大量編外骨幹人員,他們中不少人雖是「頂梁柱」,但因為沒有事業身份,薪資標準普遍較低,存在人員流動性大、思想不穩定等問題。對此集團努力打破身份界限,追求同工同酬,為事業單位構建一套完善的用工機制。
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繪畫展,贏得大量觀眾的青睞。
雙輪驅動,提升文化「軟實力」
演藝集團還有一個名字——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這意味著集團在走市場化道路,培育文化產業增長點的同時,也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在韓偉看來,公益和市場並非完全對立,處理得好還可以融合發展。在演藝集團的規劃中,既有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推動文物資源「活」起來,加強文化和文學藝術創作研究,努力推出更多具有鮮明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的目標,也有繁榮藝術創作生產,做大做強演藝事業,圍繞公共文化資源發展文創、博物館展陳設計、文物修復與古建工程設計等產業的設想。針對兩種業務性質,集團設置了不同的考核指標和發展目標,確保它們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遼寧省博物館新館自去年8月全面開館,向公眾開放了全部22個展廳,特別是依託館藏優勢和特色精品文物,重點策劃推出「中國古代書法展」「中國古代繪畫展」「中國古代緙絲刺繡展」,在短短3個月展期內就接待觀眾50餘萬人次。去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參與的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的水下考古調查,獲評「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遼寧省圖書館在學校、機關、銀行、部隊等基層單位設立150餘個分館流動站,推廣芝麻信用等借書機制降低讀者借閱門檻,探索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公共文化服務的品質在提升,文化產業發展也取得突破。去年10月,遼寧芭蕾舞團與泉水叮咚集團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三年,雙方將合作排演原創芭蕾舞作品,打造文化品牌,借用市場化體制機制,將中國故事在國際舞臺傳播得更廣。
遼寧省圖書館與雷鋒旅共建「雷鋒圖書館」的揭牌儀式。
「1年內打基礎,2年內上臺階,3年內見成效,實現文化事業發展的社會效益大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大提高」,這是演藝集團改革發展的時間表和任務書。韓偉表示,這一目標的實現還離不開深度改革護航,比如上級進一步鬆綁,助力集團盤活閒置資產,增強績效激勵的力度,比如上級做好扶持,幫助集團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總之,改革不停步,老工業基地的文化之花有望結出豐碩果實。」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