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縣西蘇鄉雙陵村位於縣城臨洺關正東,洺河南岸。其交通便利,東西連接縣城和東楊莊鎮。南北通達西蘇鎮劉營鎮,是兩地交通要道的中心地帶。雙陵村的歷史很是悠久,有記載的歷史就有幾百年多年。世代生活在這方熱土的土著,新中國成立前,一直掙扎在貧困線以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好像給這個村莊按上了翅膀,助力她飛速發展,一日千裡,百尺更上桿頭。
雙陵村在解放前後都以做豆腐聞名,就算是在文革時期的生產隊,也要做豆腐出去賣,不過是生產隊創收。在那個特殊年代,村莊的發展幾乎停滯,吃大鍋,幹多幹少一個樣,幹與不幹一個樣,純粹的心靈雞湯維持不了社會前進的物質條件和動力,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成為了必然。

1981年,生產隊解體,田地分到個人手中,當年的糧食產量就達到歷史最高點。人們還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一些小生意,當然還是以賣豆腐居多。在和村裡年長老人談話中了解,村裡最起碼有300到400多人曾經以賣豆腐為營生,甚至一直幹到1995左右,輻射周邊好幾個縣域,武安、邯鄲縣、磁縣、沙河、南和等等。個體經濟的蓬勃發展,確實讓一部分人生活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用現在的眼光去分析當年的賣豆腐為什麼會馬上成功,為農民增加收入?因為本來就有成熟的技術,固有的市場,加上自家生意的用心,不辭辛苦,成功幾乎是水到渠成。
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隨著眼界的開闊,銀行貸款的放開,雙陵村一部分有膽有識的人走得更遠。他們找來貸款,幾人合夥辦起了工廠,有染料場、油氈廠、造紙廠、化工廠、家具廠、圖釘廠、印刷廠等等,他們確實先跨入了萬元戶的行列。但是,工廠的下場大同小異,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沒有經營好,或先或後的都倒閉了,只有一家印刷廠活到今天,很多工廠甚至現在連痕跡都已經尋找不到。當年的失敗也是改革開放探索的一部分,和國家一樣,空有一腔熱血,沒有成熟的運作模式,沒有成熟的管理經驗,各個合伙人心裡都有小九九,多拿多佔,工廠豈能不虧損倒閉。當年村裡添了很多新房,其中多數是他們蓋的,房子很新穎,趕上了時代的潮流。儘管辦工廠失敗了,並沒有挫敗嚮往富裕生活的雙陵村民。他們雖然只是雙陵村發展歷史中的一個浪花,也帶動了村莊的發展方向。

市場開放後,一部分人賣豆腐,還有一部分人做皮鞋。做皮鞋的原先是生產隊鞋鋪的社員。鞋鋪解散後,他們就在自己家裡做鞋,渠道還是原來的渠道,生意成了自家的生意,只是當時人們的生活條件很艱苦,穿皮鞋成為一件很奢侈的事。猶記當年父親的一雙皮鞋穿了十年之久,因為捨不得穿,只有過年過節才穿。所以做鞋儘管起步很早,發展並不快。鞋業的新發展是在90年代中期,輝煌在90年代末和2000年前五年。皮鞋業的發展,讓雙陵村真正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做鞋鼎峰時,雙陵幾乎有400多家小作坊,小加工廠,估計上萬人從事做鞋這些行業。有圍繞在做鞋業周邊的印刷廠、鞋料店、鞋底廠、物流業、磨具廠、紙箱廠等等,很多新型行業應運而生,老行業也在鞋業帶動下蓬勃發展,甚至小賣部、小超市、饅頭房、包子鋪、燒餅鋪也都生意興隆。雙陵村當時還有很多人出去做鞋業批發生意,涉及到河南白莊、保定白溝、鄭州、西安、濟南、重慶、內蒙、成都、東三省等等北半個中國。雙陵鞋業在當時和溫州溫嶺、山東青島即墨蘭村、保定三臺齊名的高度,儘管質量有些問題,也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但是,做鞋業讓雙陵村在永年縣聲名鵲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鞋業的成功離不開國內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加上招工方便,西蘇鄉中學駐地在雙陵,考不上高中的學生,直接就在雙陵同學家就業了,技術簡單上崗快,離家也近,不用出去找活幹,父母也都放心。相比於開工廠,家庭作坊為主的鞋廠,多是夫妻搭檔、父子搭檔、家族內部人員搭檔,矛盾少,心齊、易管理,工資也可以拖到年底。讓鞋業小老闆在有限的資金內,做大做強。鞋業的發展,讓雙陵的宅基地也十分搶手,村莊面積急劇擴大,十多年的擴張超過歷史幾百年村莊的發展,做鞋業在雙陵村歷史發展上必然有濃重的一筆。
新世紀的後五年,自動化工業發展迅速,勞動密集型產業日落西山,尤其是服裝和鞋業,由於流水線介入鞋業,產量暴漲幾百倍,生產過剩,大批的南方做鞋大廠破產倒閉,雙陵鞋業也不例外。飢一頓飽一頓的季節性工作讓很多青壯年勞力厭倦,忙時累死,閒時坐死,他們最先逃離做鞋業。隨後的新工人招不上來,很多學生黨也習慣了去南方電子廠打工,掙錢多,生活條件好,又見識了世面。種種條件下,雙陵鞋業慢慢停止了發展,只是活著而已。

一部分在外面批發鞋的小老闆逐漸又發現了新商機。賣五金標註件,市場大,用人少,利潤高,遠比做鞋前景廣闊。便轉行進軍五金標準件行業。一不小心,幾年間村裡出去的人都掙大錢了。那些窮途末路的鞋廠小老闆看到新大陸後,果斷關廠,進軍擺攤。蘭州、成都、貴陽、太原、東三省,這次更多,雙陵的子弟出去了好幾百,一個人一個門市,幾乎華夏九州都有洺河南岸雙陵的村民。前有商鋪後有工廠幾乎是成功商業的標配。在外面成功的村民又在村裡辦起了工廠,尤其是鋼筋套筒,雙陵是全縣最早的一批。現在的雙陵村,村東村西村南村北都是工廠,在河北鋪也置辦了很多銷售門市,標準件在雙陵徹底走上了統治地位。
標準件行業的興起,讓很多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村民走出了鄉村,走進了大城市,又融入到大城市,他們的後代,早已在繁華的都市紮根發芽。他們在雙陵村都沒有戶口,雙陵村在他們眼裡,只是父母的老家,只是一個籍貫,一個故鄉,一個陌生而又有點熟悉,思念不完的童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