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資料圖片:《返校》遊戲畫面圖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英媒稱,近來,一款名為「返校」的遊戲,成為Steam平臺(全球最大的綜合性數字發行平臺——本網注)遊戲購買的暢銷冠軍。故事設定在1960年,探討當時「白色恐怖」時期,臺灣社會中出現的相互出賣甚至為求生存捏造罪名害人被槍決的現象。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月9日報導,1949年,剛剛撤到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徹底實施戒嚴,不但鼓勵舉報「匪諜」,對其他持不同政見者、異議人士,甚至稍有懷疑「叛國民黨」者,均可不經由審判,直接以軍法入獄或槍決。
當時人心惶惶,許多民眾為求自保、或是升官發財,紛紛隨意誣陷,造成冤獄與冤死的情形不勝其數,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感降到最低。
直到1991年,臺灣當局停止「動員戡亂」,廢止戒嚴時的「警備總部」,長達42年的「白色恐怖」才結束。根據估計,受害者可能超過13萬人。
傳統臺式恐怖
「返校」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60年代,一名高二男學生魏仲庭,當時在上課打瞌睡。在他打瞌睡途中,學校教官進來教室帶走老師,等他醒來後,發現學校空蕩無一人。
在校園遊蕩的魏仲庭,碰見同樣昏迷的學姐方芮欣,兩人決定一起逃離學校時,卻發現路已經被血紅河水衝斷,當兩人決定找電話求救時,再度昏迷。而當方芮欣醒來時,魏仲庭已吊死在他上方,方芮欣開始抽絲剝繭出真相。
這款遊戲結合了傳統道教及民俗,包括黑白無常、城隍爺與死者的「腳尾飯」。當中也融入了臺灣那時「告密」、「抓匪諜」的肅殺氣氛。1月12日上市幾天就創下20多萬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6.86元——本網注)的營收,不僅在中國大陸與港澳臺,西方國家也有許多玩家。
設計遊戲的「赤燭公司」是間僅僅9人編制的獨立遊戲公司。成立不到2年,最近卻因為研發「返校」大受歡迎,變成許多電視臺及雜誌訪問的對象,連他們都備感訝異。
西方了解東方
赤燭遊戲的音效設計師楊適維表示,西方人透過玩這款遊戲,可以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他們相當驚訝的。比如像是擲茭、燒金紙、去拜城隍廟等等,雖然他們看到的是英文,卻能沒有文化衝突沒有任何提示去完成,持續破關下去。
另外,這款校園恐怖遊戲也讓西方人對昔日校園生活有共鳴。楊適維認為,校園生活模式東西方可能不同,但都會有「同學互相揭發」、「說老師壞話」、「有同學會跟老師告狀」等等,這些在遊戲內西方玩家都深刻感受到。
而在遊戲音樂方面,也大量採用了傳統樂器嗩吶、南北管等,由配樂師親自去請老師傅吹奏收音。遊戲總製作人堯舜庭說,這些傳統音樂在特殊的情形下讓人不寒而慄,連西方玩家都表示恐懼。
負責美術的陳敬恆則回憶,他為了呈現上世紀60年代的風景,翻閱許多鄉土資料,遠赴臺灣東北角、雙溪、金瓜石等那一帶拍攝老屋。而遊戲中的學校,為了尋求共鳴,他們將全臺灣中小學的特色都呈現出來,讓大家能喚起些回憶。
從臺灣到世界
隨著遊戲愈來愈紅,故事以「白色恐怖」出發也讓有些臺灣媒體認為該遊戲想操弄「反國民黨情緒」,也有「臺獨」團體想要邀請他們現身談遊戲,但被遊戲公司婉拒。
報導稱,記者詢問團隊是否怕被貼「政治標籤」,楊適維說:「我們每天就只是想把遊戲做好,關卡寫好,怎麼樣感動人,如果有人說我們想藉作品達成什麼政治目的,那我們真的是沒有,作品能被玩家喜歡才是最開心的」。
姚舜庭也笑說,遊戲發行出去後就不是自己的,解釋權都在玩家手上,對於各式政治解讀就一笑置之。
報導稱,綜合遊戲造成的風潮,楊適維總結:「臺灣人覺得很懷念,其他地方的人覺得很新鮮」。但他們仍不認為做出的遊戲很滿意,「這只是起步,希望未來還能更好」。這款遊戲已在臺灣獲得獨立遊戲獎,3月也將於美國波士頓獨立遊戲大展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