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浸潤 音樂劇載譽歸來
金羊網 2020-12-16
在本屆藝術節中,該劇斬獲了三項大獎,分別獲得省藝術節二等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表演獎。
包公以家訓教訓義弟 曹笑 攝
包公和妻子風雨中相濡以沫 曹笑 攝
再溯肇慶大型原創廉政音樂劇《青天之端》創演之旅
文/楊再睿 段建新 張瀟瀟
「端州嶺之南,西江水拍岸,冉冉物華不語,星霜已千年……」一首《荷花映青天》,讓音樂劇《青天之端》開啟了歷史對話。這部由肇慶市精心打造的全景式「包公」題材大型原創廉政音樂劇經過前後三年的打磨重新出發,並亮相剛剛落幕的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在本屆藝術節中,該劇斬獲了三項大獎,分別獲得省藝術節二等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表演獎。
以史為劇,以古鑑今,該劇全景式再現了包拯主政端州三年間從民生凋敝到「大治」的艱難歷程。喜聞樂見的舞臺藝術,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青天之端》以全新角度塑造了一代名臣包拯忠、孝、廉、勤的形象,讓觀者耳目一新,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讓廉潔文化融於藝術,讓藝術在廉潔文化中綻放,創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還原了有血有肉的一代名臣包公,引發了觀影人的共鳴和思考。
據史還原 呈現「接地氣」包公
「貢硯失竊,貢硯失竊!」急急傳令,拉開了《青天之端》的帷幕。11月23日晚8時許,在廣州市友誼大劇院,懸疑劇情迅速調動了現場觀眾。劇情從包公連夜追查硯坑倉庫百方端硯失竊展開,包公運用自己的智慧,一邊斷案,一邊治理端州,先後做了興學教化、只徵貢數、排瀝墾荒、挖井除疾、歸順僚族、建設新城、不執一硯歸等惠及民生之事。
全劇108分鐘,共分兩幕8場:第一幕含貢硯失竊、家規嚴訓、將計就計和星巖書聲四場;第二幕含抗洪排瀝、情動僚寨、打井鋤奸和擲硯成洲四場。據悉,該劇中涉及的包公打井、治水、興學等劇情,均為史料記載的事件。
「音樂劇的劇情設計有別於傳統的電視劇,我們在編劇上一直尋找貼近歷史、貼近生活的路線。我們想通過音樂劇的方式,讓他走下歷史神壇,呈現更多包公在端州的真實事跡,告訴大家現實生活中的包公原來是一個這麼可愛的人,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親切的包公。」該劇的總編劇陳曉琳說道。
有別於大眾的認識,本次呈現的包公形象為白衣素袍,沒有黑臉和月牙。扮演者盧雅斐說,本次包公形象的選擇,主要還是還原一個社會人,依託生活化的故事場景展開,也把人的喜怒哀樂情緒都表現出來。「這樣的呈現『更接地氣』。」他說道。
不為一硯來,不執一硯歸。劇末全城百姓送別,包公擲硯成洲,故事的高潮贏得陣陣掌聲。前來觀影的方先生稱,劇情還原了更真實的包青天。「他記家訓、愛百姓、守底線、講原則、有情感,對當下的廉政教育起到積極作用。」
在廣州工作的安徽人劉先生說,故鄉一直傳頌包青天的故事,此次觀劇讓他更近距離了解了包青天成名於端州的各種事跡。「我為之驕傲,也感念有這麼一片一直傳頌銘記他故事的土地。」
高水平製作 文化與美感兼具
青天美名,聲耀羊城。追溯《青天之端》的創演之路,它凝聚了「幕後英雄」的辛勞和汗水。歷經三年的演繹,《青天之端》重新出發。
今年10月,肇慶市在獲悉該劇入選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終評演出名單後,龐大的群演就成了問題。肇慶市歌舞團藝術室、市場部主任林煜說,本次演出中的46名群演,大多都是「零基礎」舞臺表演。從10月30日正式集結排練,到11月16日完成匯報演出,每天3場排練,每天不少於8小時。「要讓他們把形象刻在骨子裡。」
除了演員的配置,《青天之端》既在內容上不落俗套,也在藝術形式上推陳出新。劇中大膽融合美聲、民族、民通等唱法,巧妙運用了獨唱、重唱、合唱等形式,採用「虛擬場景+真人」等全息投影技術,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
「《青雲之端》借鑑了西洋音樂劇交響化、戲劇化的風格,我們融入了廣東音樂符號性元素,讓整部劇在更具現代化氣息的同時又不失嶺南風味。」導演譚穎說,劇中引入的硯洲島、七星巖、鼎湖山、西江、寶月臺和硯坑等地標,淋漓盡致呈現了肇慶當地的自然風貌;裹蒸道具在舞蹈演員手裡玩出花樣,精妙絕倫的「裹蒸舞」讓地方風俗也得以呈現。
雖然《青天之端》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肇慶,但該劇主創團隊集結了廣東最為優秀的演藝團體與個人,戲劇導演、舞蹈編導、音樂編輯及包拯等主要角色扮演者均為著名藝術家,肇慶市歌舞團、肇慶學院音樂學院人員也參與了製作和演出。
據了解,自2017年11月首演至今,該劇主創人員堅持對劇本、表演、音樂、舞美等各個方面精修琢磨,優化部分佔全劇三分之一以上。截至目前,該劇已赴3省9市演出39場。「包公不僅僅是肇慶的一筆文化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他的精神應該走向全省、全國乃至全球。」導演譚穎說。
反響深遠 敬廉之風蔚然
青史長留名,正氣依然存。在包拯仕途驛站的端州,當地人懷念他,秉承、延續他的品格,他興學、治水的遺蹟,依舊可見可循。肇慶人民對包公廉政、勤政、善政的理念實踐,傳頌綿延至今。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出自包公《書端州郡齋壁》的詩句,既是他的精神寫照,也是當下廉政教育的金句。2015年5月,肇慶包公文化園在原包公祠的基礎上完成擴建並開放,後被授予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如今,包公文化園還展示了包公戲曲臉譜和元代、明代、清代及當代包公舞臺形象戲服,並收藏了500多種包公戲曲、影視視頻和音頻,為當代包公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史料。
為感念包公廉政愛民、為民排憂的赤子之心,在他去世後,端州人民建祠以紀念。古端州形成的官民春秋兩祭包公,後在端州形成每年農曆二月十五的「包公誕」,成了當地傳襲多年的節慶民俗。如今,該節慶已被列為肇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8年4月19日-20日,全國性包公廉政文化研究會在肇慶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包公文化學者、包氏後人對打造包公廉政文化建言獻策。
在包公文化浸潤的肇慶,當地人說包公、唱包公、演包公,興學辦書院、治水建堤壩、不執一硯歸等經典故事走進尋常家庭,走進校園課堂,傳頌廉潔風氣。
有觀察學者指出,雖洗盡鉛華,但肇慶當地對包公文化園活化利用,讓包公文化以新的形式繼續得以傳頌,表明當地對城市廉政底蘊的珍惜,體現出當地對維護廉政文化的決心和毅力。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