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房地產大亨們正加快走向海外。從東南亞到韓國,從雪梨冰島到紐約舊金山,人們能看到那些在國內地產界耳熟能詳的名字,也活躍在當地地產界甚至媒體上,如馮侖、王石、黃怒波、楊惠妍……
福布斯中文網
一篇報導從更豐富的角度解讀了這個現象與趨勢。虎嗅把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摘錄如下:
數量幾何
中國人海外置業的數量,難以估計。
鑑於涉及的管轄部門非常多,再加上當事人的審慎態度,很難準確估算中國人海外置業的具體數目。資本管制又進一步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根據中國的相關政策,中國居民每年匯往海外的資金不應超過5萬美元——由於一些非正式渠道的存在,這一規定早已形同虛設(開發商的境外投資也需要獲得政府的批准)。當然,這些條條框框根本無法澆滅中國人海外置業的熱情。中國買家正在如潮水般地湧向雪梨和新加坡等城市。全美地產經紀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一項調查顯示,2012年,中國人已成為美國住宅市場僅次於加拿大的第二大海外購買群體,佔美國住宅對外銷量的11%,大大高於2007年的比重(5%)。
而在中國開發商的所有投資中,海外項目現在依然只佔一小部分。
意義:「消遣」、反周期、對衝
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的住宅和商業房產銷售額高達226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1%。「我們認為,對於中國開發商而言,海外項目僅僅是用來消遣而已,還不是關乎其生計的基本盤。」法國裡昂證券公司(CLSA)常駐香港的地產分析師翁妮可如是說。每當中國國內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時,那些擁有海外項目的開發商的確顯得更有韌勁。「中國的問題在於,所有房產項目的價格走向幾乎都是一致的。開展海外項目是一種反周期投資,能夠幫助中國開發商抵消國內市場低迷帶來的負面影響。」她說。
在中央政府努力調控居高不下的住房價格之際,海外項目為開發商及其富有的客戶提供了一個防範損失的渠道。中國的富人群體通常在國內擁有多套房產,在他們看來,在海外置業是獲得外國居留權的捷徑。儘管中國政府為了抑制房產投機,已經採取了諸如提高賣房所得稅,限制居民購買第二套住房,提高住房貸款首付比例等措施,但大多數城市的房價依然不為所動,繼續高歌猛進。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亞洲房地產研究部主管杜勁松表示,開發商已開始跟隨其客戶進入海外市場。「我接觸的大多數開發商都非常明確地表示,他們不排除進行海外投資,但他們目前都非常謹慎,」他說,「中國開發商進軍海外市場的趨勢才剛剛開始。」
中國開發商在海外的目標群體
奧克蘭海濱項目合伙人單偉勳表示,他並不期望向中國買家出售住宅,「我們的目標客戶是舊金山灣區的普通人群。」他說。(他的本地合作夥伴、開發商)傑爾梅蒂對此表示同意,但他補充說道:「我們很樂意看到中國人來這裡投資房地產。」
而萬科集團一直在熱情地向國內客戶兜售其海外項目。王石透露稱,萬科打算將舊金山項目655套住宅中的40%出售給中國買家,現已預售了200套。
中國開發商的客場劣勢
儘管許多中國買家都信任某個熟悉的品牌或銷售代理商,但更多的人會認為,外國本地的開發商擁有更好的產品。中國企業不得不直面陌生甚至帶有歧視性的市場條件和政策法規,他們也欠缺應對工會和環保團體的經驗,因而很可能陷入動輒得咎的境地。
「開發商在海外市場只做住宅項目是很難收穫成功的」,在接受《福布斯》亞洲版採訪時,馮侖這樣說道。僅僅在中國擁有一大群優質客戶還是不夠的。「美國房地產業高度分散化。如果中國公司能夠收購經驗非常豐富的當地開發商,充分利用它們在當地市場的專業知識,並將其與中國國內客戶的需要結合起來,他們就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