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慶節
也是中秋節
小樂子為小朋友們科普
關於中秋節的冷知識!
中秋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中節日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每到中秋,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
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有多少個別稱?
至少10個。
中秋節的命名來源於中國的農曆,農曆中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為它的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為「八月節」、「八月半」。
又因圓月是「女主角」,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團圓節」等等。
中秋的起源之謎—和考試有關!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
1、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
2、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
3、是古代秋天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與科舉考試也有著關係。
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裡舉行,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稱為月中折桂之人。
月餅是楊貴妃命名滴
史料記載,月餅的鼻祖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海淘鼻祖張騫出使西域,從國外帶回來芝麻(當時叫「胡麻」)。當地人用胡桃仁做餡,做出一種圓形餅,就叫胡餅。
唐朝時,月餅初見記載。相傳當時是這樣的,皇上:東西好吃,「胡餅」難聽。陪皇上賞月的楊貴妃:那就叫月餅吧。
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了,但這時月餅仍未普及。
宋代時,有關「月餅」的記載開始多起來,比如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到了明代,月餅才成為中秋的必備食物。《西湖遊覽志餘》記載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月餅要人切塊 每人一份
按照傳統習俗,吃月餅時,要將象徵圓月的月餅按人切塊,每人一份。
沒有回家來的親人,家長要把屬於他的那一份月餅認真保管起來,待他們回來時品嘗,才算圓滿。
兔兒爺原本不是玩具
兔兒爺原本是百姓祭月的對象,由泥製成,外形像人端坐。
兔兒爺講究的是「年年請,年年送」。在中秋前把去年請來的兔兒爺摔掉,寓意著去年兔兒爺把家裡的災病全部帶走了,然後再去請今年的兔兒爺。
從清代開始,它逐漸變成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在民間藝人手裡,兔兒爺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甚至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
純正的五仁月餅其實是越嚼越香
月餅界曾經掀起過一場大戰——「五仁月餅是否應該滾出月餅界?」
支持者稱,五仁月餅裡夾紅綠絲、肥油渣、冰糖粒,感覺像黑暗料理。
其實月餅界還有更奇葩的,如腐乳月餅、滷肉月餅、韭菜月餅、巧克力香辣牛肉月餅……
中國人在食物上的創新精神!!!
雖然各種月餅層出不窮,但是五仁的江山永不倒。純正的五仁月餅其實是越嚼越香的。
國家質檢總局與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新版《月餅》新標準正式實施。新標準明確,使用核桃仁、杏仁、橄欖仁、瓜子仁、芝麻仁等5種主要原料加工成餡的月餅才可稱為「五仁月餅」。
吃月餅配熱不配冷
月餅富含脂肪,吃時不宜配冷飲,否則會引起腹瀉。
最好泡一杯熱茶邊吃邊飲,一則可以止渴。二則可去除口中異味,又能助消化。
不過,哪怕是健康人,吃月餅一天也不要超過一個,更不能空腹時食用,否則腸胃會因糖分、脂肪過分集中,大量分泌胃酸,從而誘發胃腸不適。
吃個月餅=喝三勺油?
每到中秋,總有一篇《吃一個月餅=喝三勺油》的文章在朋友圈裡刷屏,50克重的蛋黃月餅含油14克,按一勺油5克算,吃一個月餅等於喝掉三勺油。
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副教授朱加進說,我國居民營養膳食指南建議,每個成年人油攝入量為1公斤體重對應1克油,其中,食用油佔25-30克,其他為食物中的含油量。
以60公斤重的人為例,每天推薦的油攝入量為60克,50克蛋黃月餅含油14克,等於吃了一天23%的油,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嚇人。
古人過中秋不僅熬夜,還偷蔥偷菜
民間曾經有這樣的說法: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來祈求長壽。但現在很多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據說,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晚上偷別人家菜園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這個說法也是很清新脫俗啊,法制社會,大家還是不要效仿了。
中秋有地方竟然要「剝鬼皮」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這個來歷要追溯到元代。傳說元兵攻進潮州城之後,百姓受盡欺凌,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有蒸熟的芋頭。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中秋食芋頭,寓意闢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中秋節放假不是現代人才享受的
最後肯定要說說大家最關注的假期,早在唐代,朝廷就規定,中秋放假三天。南宋時,中秋有一天假。而在元明清三朝,包括中秋在內的大部分傳統節假日都被取消。到了現代,我國是從2008年起把中秋定為法定節假日。
微信更新之後
不想錯過樂藝樂學重點推送?
可以加星標關注哦!
歡迎點讚、分享、在看三連
求分享
求點讚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