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及中國搖滾,勢必很多人就要想到beyond,甚至有不少人在網上拿beyond樂隊的黃家駒和崔健對比,誰才是中國搖滾第一人,這裡暫不談論這問題,就先說說,beyond是搖滾嗎?說清了這個問題,才能和崔健比較,因為沒有人會否認崔健是偽搖滾,而說beyond不搖滾的卻多了去了,那,到底beyond算不算搖滾呢?
先得說說搖滾樂,移民國度美國是搖滾樂的樂土,從最先開始的節奏布魯斯音樂帶動了搖滾樂的發生和發展,而當時,最喜歡節奏布魯斯的無疑就是黑人,所以有人也說搖滾是黑人先玩的,那時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 叮砰巷歌曲 ,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民謠,可以算是三足鼎立吧,再後來一融合就成了搖滾。
歷史上第一首被打上搖滾烙印的作品是美國的白人音樂家Bill Haley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錄製的《整日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這哥們從長相造型上來看一點不搖滾,穿西裝打領帶頭髮亮的蒼蠅上去也會打滑,就一個周立波的造型,和今天長髮披肩一身金色皮革造型顯然不是一回事,但是那卻的確被認為是搖滾的雛形歌曲。後來嘛,很多人認為一頭長髮加上皮夾克就是搖滾。然後有人認為,搖滾就是吉他上的SOLO ,貝司上的低音,架子鼓上的節奏。代表人物主要有有:貓王、約翰列儂的披頭四樂隊、滾石、涅磐、鮑勃·迪倫、大衛·鮑威、深紫、皇后、蠍子、邦喬維、老鷹、槍炮玫瑰等等。
而國內的搖滾無論你說破了天,真正以樂隊形式出現並且有作品問世的的確非崔健莫屬,是1986年「 世界和平 年百名歌星演唱會」的紀念專輯中收錄了崔健的《一無所有》、《不是我不明白》,這也標誌著中國搖滾樂的正式誕生。88年beyond第一次來北京工體開演唱會,雖然當時崔健、黑豹等都去捧場,但是還是在第一天演出不久就差不多退場一半,當然這和當時北京人聽不懂粵語有關,好在黃貫中一首國語版《大地》挽回頹勢,後來黃家駒又唱了老崔的《一無所有》才掀起高潮。
再說回來,beyond算不算搖滾呢?搖滾樂如果要細分,那可不得了,重金屬、另類金屬、獨立搖滾、工業金屬 、後車庫、前衛金屬、黑色金屬、哥特金屬、朋克、藍調搖滾、英倫搖滾、凱爾特搖滾、華麗搖滾、復興朋克、山地搖滾、藝術搖滾、迷幻搖滾、東方搖滾、說唱金屬、硬金屬、流行金屬、武俠搖滾等。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來定義搖滾,而幾乎沒有一個人否定,初期的beyond是百分之百的搖滾樂隊。
香港的演藝圈一直都是以快餐經濟著稱的,只要可以賺錢,沒有人會在乎是不是原創,所以才有了現在很多人說的一個中島美雪養活了半個港臺娛樂業,現在好好看看當年張國榮、張學友、梅豔芳、郭富城、陳慧嫻、王菲等等大咖的歌,就會發現很多都是日本的翻版再現。而beyond從組建以來就一直致力於原創音樂,然而,這樣的誠心並不一定就可以受到歌迷的好評。很多作品不是馬上就可以讓歌迷感受到好的,說實話,當年黃家駒活著時候的beyond未必有今天這麼大的影響力和粉絲群,而當時可以和beyond抗衡的香港樂隊也不少,太極樂隊和達明一派也毫不遜色。
但是今天很多人都只知道了beyond和黃家駒,但是商業化下娛樂圈並不願意給黃家駒的beyond太多的時間,等著歌迷去接受,喜歡beyond的歌迷都知道,beyond樂隊幾乎所有的歌曲都是樂隊創作的。像黃家駒沒有接受過什麼音樂訓練,但一生寫了700多首歌,我們如今聽到的只有一百多首。當時的beyond有些異類的在香港娛樂圈掙扎,現實和理想有了越來越大的差距。
新藝寶唱片老闆陳少寶曾經含淚回憶家駒 :黃家駒是非常聰明的人,他一邊適度妥協一邊盡力保全自己的音樂想法。如果你非說他是意志不堅定的人,我也沒辦法,現在你身邊經常響起的Beyond金曲,就是黃家駒在那段艱難日子裡寫就的。假如不離開香港,黃家駒只有妥協才能生存,否則只能累死、餓死或被罵死。如果你是他,你如何抉擇?
此後的黃家駒已經beyond樂隊開始某些妥協,或許這些妥協向商業的轉移更好的創造了傳唱度更高的作品,《海闊天空》就是這樣的情況的誕生的,但是也就是在這樣的時候,開始指責beyond不再搖滾的聲音也已經出來了,正如《海闊天空》中唱的一樣: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黃家駒和beyond1993年到日本發展導致了靈魂人物黃家駒離世後,香港媒體在採訪黃貫中時,黃貫中這樣說道:他活著時,有幾人意識到他的才華?你們有給過鼓勵給他麼?一點都沒有呀!你們何曾贊過他一句?只要不踩他我就謝天謝地了。
在香港沒有出路,到處是翻唱滿大街,一心想做的搖滾樂卻越來越商業化流行歌曲化。1991年生命接觸演唱會的現場,日本經紀公司Amuse的老闆就在臺下,黃家駒和Beyond自身的才華引起了日本樂壇的關注,所以不難理解後來Amuse向Beyond拋出橄欖枝。可以說,黃家駒帶Beyond去日本是順理成章的,也是自然而然去到了日本,當然也不見得好,雖然前邊有鄧麗君在日本火得一塌糊塗,但是beyond去到日本後卻只能被包裝成偶像樂隊。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選擇日本?很簡單,當時的日本是亞洲文化產業娛樂業的龍頭老大,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人靠翻唱日本歌曲而爆紅。
到了日本的beyond更加柔軟了,甚至比在香港後期為了商業化寫的歌還軟,可以說beyond在日本的發展應該是不順利的,至少是不快樂的,現在再仔細聽《繼續革命》和《樂與怒》兩張專輯就多少可以感覺到變化,黃家駒後來說:「我想把音樂停留在興趣的層面,不想把它變成工作,我覺得我與音樂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此刻的beyond似乎和搖滾漸行漸遠了,黃家駒和beyond無疑的痛苦的,一場原想通過登陸日本奠定基礎,然後唱響世界的beyond因為靈魂人物黃家駒的逝世也劃上了句號。後來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寫了《家駒為什麼會死》一文悼念黃家駒,沉痛地說:至此香港沒有真正的音樂人,除了黃家駒。事到如今再談論beyond樂隊算不算搖滾樂隊似乎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不得不說,黃家駒一生的確是為了搖滾在創作和演唱著的,如今黃家駒的墓地前幾個大字依然醒目:搖滾精神,永垂不朽!
原創作品,喜歡請關注點讚!